4月10日至12日,由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等联合主办的2025年大湾区肝病国际论坛暨消除病毒性肝炎大会在广州召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彭劼教授主持开幕式,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孙剑教授及侯金林教授等权威专家发表主旨演讲,为全球肝病防治贡献中国智慧。
聚能攻坚:多维度破解肝炎防治难题
黎孟枫在致辞中强调,中国作为全球病毒性肝炎患者最多的国家,消除肝炎任务艰巨但意义深远。他介绍,南方医科大学及附属南方医院通过整合国家重点学科和广东省肝病研究所资源,构建了“基础-临床—社区”全链条防治体系。以乙肝母婴阻断“小贝壳”项目为例,通过创新干预策略将病毒传播率降至0.23%,惠及3万余名乙肝母亲;侯金林教授团队在慢乙肝临床治愈领域取得突破,治愈率超30%,并开发基于AI的肝癌风险筛查策略,推动诊疗模式革新。黎孟枫表示,本次大会不仅是响应世卫组织“2030消除肝炎”目标的实践,更为全球搭建了高水平学术桥梁。
孙剑的致辞则聚焦中国消除肝炎的实践路径。他指出,我国现存约7500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需持续攻克“肝炎大国”难题。孙剑介绍,南方医院通过优化母婴阻断技术、构建肝癌分层监测体系等实践,形成特色防治路径。他呼吁各界凝聚力量,加速推进乙肝临床治愈研究,并强调:“未来需深化科研攻关与临床协作,为全球消除肝炎贡献中国方案。”
侯金林教授在致辞中阐述从乙型肝炎消除到功能治愈的路径,他强调,广东省数据显示,每年新发3万例肝癌患者中,80%确诊为晚期,早筛体系建设迫在眉睫。广东估计有600多万的乙肝阳性人群。为实现世卫组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的目标,广东省率先打响攻坚战。自2018年起,广东省在茂名化州、顺德均安、东莞寮步、阳山、梅州等地开展早筛早治试点工作。2023年,广东启动全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总动员,5个市57个县(市)省财政支持2.8亿元,6个市65个区参照执行。对20—70岁人群进行乙肝筛查、诊治、全程管理和乙肝疫苗接种,丙肝筛查、诊治和全程管理。目标到2026年实现20—70岁人群筛查率超70%、治疗率超70%。
精准防治:双轨并行破解诊疗困境
孙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乙肝的功能性治愈正从理论探索迈向临床实践。尽管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已开设相关门诊,但当前治疗仍以传统抗病毒药物为主,治愈率尚未实现重大突破。值得关注的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的国际多中心研究数据显示,处于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型药物已展现出30%—40%的临床治愈率,这一突破标志着乙肝治疗迈入全新阶段。
针对我国现存7500万慢性乙肝感染者、诊断率不足20%的严峻现状,孙剑强调构建“双维早筛体系”的迫切性:一方面要通过全民筛查发现隐匿感染者,另一方面要对已确诊患者实施动态监测,重点识别肝硬化及肝癌高风险人群。数据显示,完善早筛网络后,早期肝癌发现率可从不足20%提升至60%以上,为阻断病程进展提供关键窗口。
政民共治:发布肝炎防治“中国路线图”
为实现2030年消除肝炎病毒性肝炎危害的目标,大会发布《大湾区肝炎消除行动计划》,明确到2030年实现乙肝诊断率达90%、治疗覆盖80%。孙剑提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创新模式:省级政府需统筹推进县域筛查工程,同时强化个人健康主体责任。数据显示,“主动筛查+规范治疗”可使肝癌发病率降低70%以上。
大会同时启动“珠江三角洲肝炎消除示范区”。据悉,该示范区将通过创新药物临床试验、AI辅助诊疗系统开发、全民健康教育等举措,探索可复制的肝炎防治中国方案,助力大湾区建设国际医疗高地。
本届大会以学术交流为纽带,汇聚全球智慧,为肝病防治注入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动能。从技术创新到模式探索,大湾区正系统构建肝炎综合防治体系,为全球传染病防控提供新的实践参考。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潘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