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方网 > 新闻 > 最新动态

年均治理建筑垃圾约8000万立方米,广州探索超大城市建筑垃圾处置难题破解路径

2025-03-27 12:04 来源:南方网

  作为拥有超过18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广州城市建设高速发展、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成为城市蓬勃发展的象征。但随之而来的是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如何科学处置、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成为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对此,广州市城管部门积极探索,针对装修垃圾、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5类建筑垃圾,紧盯收运、处置、监管环节,推动建筑垃圾全过程处置规范化发展,年均治理建筑垃圾约8000万立方米,打造建筑垃圾规范处置的“广州模式”。

  推行电子联单,实现两点一线闭环监管

  在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建筑垃圾运输车辆驾驶员王师傅收到微信通知后,点开“穗联管”小程序确认接单,按照电子联单开单信息和备案运输路线运输某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同一时间,在白云区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工作人员点击广州市建筑垃圾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中实时滚动更新的电子联单信息,即可查看该工地产生、运输、处置以及过程流转信息详情,还可查看车辆的运输轨迹。

  通过电子联单监管,全面掌握建筑垃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实现“两点一线”全过程闭环监管,是广州创新建筑垃圾监管措施的一大亮点。据悉,建筑垃圾管理点多线长面广、数据不清、底数不明,是行业监管的最大难题。而使用纸质联单进行监管,则存在联单不完整、有头无尾甚至造假的问题,达不到管理要求。广州推行电子联单管理后,每一条电子联单由产生工地发起,系统记录该联单的发起时间地点,处置端签收后同步记录该联单的签收时间地点,依托车载定位,自动生成一条运输轨迹,从而形成两点一线的管理闭环。

  按照“一车一联单”原则,通过广州市建筑垃圾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汇聚每一台运输车辆“两点一线”全过程清运信息,相关部门可以实时掌握全市建筑垃圾产生源头、运输过程、末端处置等情况,让政府监管做到可视、可查、可控,真正做到底数清、去向明,有效破解监管难题。据统计,自去年10月平台运行以来,新增电子联单14万宗,与前9个月相比增加了511%;产生工地网上备案率达到100%,车辆规范运输率达到98%。

广州市建筑垃圾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

广州市建筑垃圾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

  装修垃圾一键式下单处理市民装修更省心

  “原来不知道这些装修垃圾要怎么处理,现在在‘穗云智慧城管’小程序一键下单,就能轻松实现装修垃圾上门清运处置。整个过程很方便、很清楚。”家住白云区新市街道的黄先生告诉记者。

  借助清运服务平台完成居民装修垃圾规范处置,是广州城管构建的“收、存、运、处”全链条收运体系的重要一环。在收集环节,广州搭建“穗云智慧城管”等多个清运服务平台,由专业清运公司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让装修垃圾处理像线上打车那样方便快捷;贮存环节,在确保每条街(镇)至少设置1处装修垃圾临时收集点的基础上,推进建设资源收集中心,目前全市共设置装修垃圾临时收集点367处,累计升级改造资源收集中心67个;在清运环节逐步规范清运市场,督促专业化运输企业使用专用密闭车型,同时引入低碳低噪的新能源运输车辆,引导运输行业实现绿色转型,目前约有纯电新能源车156台、氢能源车105台投入运营;而在处置环节,广泛应用装修垃圾处理再生利用模式,避免装修垃圾倾倒侵占土地、污染环境。

  得益于全链条收运体系,全市居民装修垃圾全流程管理正由粗放向精细转变,政府服务更便民,居民装修更省心。

装修垃圾全链条收运体系

装修垃圾全链条收运体系

纯电动建筑垃圾运输车进出换电站

纯电动建筑垃圾运输车进出换电站

  多途径处置让800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有处可去

  走进广州城市资源绿色路材研究制造中心,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里架设着大量机械设备,正通过“多级破碎、多级分拣、多级筛分”工艺对输送至此的建筑垃圾进行处理。而在生产车间外的“变废为宝”展示区,陈列着各种由建筑垃圾制成的再生产品。据统计,该中心每年可处置建筑垃圾60万立方米,生产用于道路建设的再生水稳料50万立方米。这正是广州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实践缩影。

  为实现建筑垃圾精细化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广州城管印发实施《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依托全市六大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已建成投产7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通过循环经济产业园协同处置可燃物,焚烧发电解决余料出路问题。同时鼓励引导国内具备先进处理工艺技术的企业积极参与终端处理,目前全市培育发展资源化利用项目73个,年设计处理能力约6194万吨。

  为进一步扩展处置渠道,广州结合建设工程场地平整回填和各类废弃石矿坑生态修复,建成7个大型处置场、542个回填场所,有效满足建筑垃圾处置需求。同时推进跨区域平衡处置,与佛山、肇庆、清远、江门、东莞联合印发协作机制,探索可复制推广的跨市合作机制。

  据统计,广州每年约8000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中,约5700万立方米为工程渣土,主要通过工程回填、场外调剂平衡利用、跨市跨区域水运中转利用协同解决出路难题。另有约2000万立方米为含沙量较大的工程渣土、工程泥浆,以及相关拆除垃圾、装修垃圾等,全部进行资源化利用。余下300万立方米无法利用的建筑垃圾则运往处置场或矿坑修复兜底处置。通过多种方式确保建筑垃圾有处可去、去处可查、安全可控。

广州城市资源绿色路材研究制造中心

广州城市资源绿色路材研究制造中心

智能分拣机器进行装修垃圾分级筛选

智能分拣机器进行装修垃圾分级筛选

  织密监管网络,遏制建筑垃圾违规处置行为

  在城市上空,被植入巡航路线的无人机正按照既定航线自动巡航,得益于AI算法的应用,这些智能“巡查员”能自动识别抓拍偷倒建筑垃圾、车辆无证运输等问题,并回传相关信息,后台工作人员审核后立即交办镇街执法部门进行查处。双方配合默契,流程顺畅,大幅提升了城管部门监管建筑垃圾非法偷倒等问题的工作效率。

  在广州,科技力量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监管。监管部门持续完善监管手段,实施天网地网“两网协同”,即通过天上遥感卫星、无人机,地面巡逻车、视频卡口对全市范围进行全覆盖监管,目前数字化监管平台共接入3000余路交通视频卡口、车辆北斗定位、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等多源数据,日均处理超1000条动态信息,大幅延伸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高度和广度。

  充分应用“技防”的同时,“人防”也并未缺席。广州对接佛山、肇庆、清远、东莞、珠海、中山、江门等7个周边地市,搭建多层级执法协作机制,及时移交线索证据,破除异地执法调查难、取证难、执行难等瓶颈问题。高频次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市区组建“6人3车”机动执法小组(城管、交警、交通三部门出动6个执法人员、3辆执法车辆),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闭环执法。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广州以科技之笔描绘城市治理新图景。通过“天网地网”的智慧联动、多源数据的深度融合、跨域执法的机制创新,这座千年商都正将建筑垃圾监管的难点转化为城市治理的亮点,为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广州样本”。

无人机被用于建筑垃圾违法处置巡检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唐巧燕 

  通讯员 成广聚 肖舒彤

编辑:倪仕轩   责任编辑:于艳彬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