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载万物,万物共生,土地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6月18日至19日,广东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广州召开,以“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题开展协商议政。
这既是去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专题调研的延续,也是紧扣破解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战略性抓手持续发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会前,省政协组成调研组,深入112个调研点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多场“主席·委员专家深聊会”交流研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对比剖析案例,分析研究数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如何进一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会议期间,与会委员聚焦关键问题、难点堵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建议。
因地制宜 实施差异化整治策略
2019年,国家部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2024年11月,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意见》。在省、市、县、镇四级合力推动下,广东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实现了从“试点探路”到“扩面提质”,再到“深入推进”的迭代升级,累计批准实施方案151个,涉及21个市86个县(市、区),完成农用地整治33.85万亩、建设用地整理7.21万亩、生态保护修复88.62万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初显。
调研报告显示,广东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支撑保障逐步健全,工作指引愈发明晰,工作方向日益明确;试点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探索出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省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奠定了良好基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助力‘百千万工程’意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省政协委员岳学军表示,广州市从化区的试点项目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还推动了现代农业、绿色生活和全域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了鲜活样本。
广东土地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具有专业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要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还要充分考虑各地市、各县区的差异性,针对广东省不同区域的产业基础和土地禀赋,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整治策略。”省政协常委沈康作为小组代表在大会发言中指出。
对此,省政协调研组建议,珠三角重点推进闲置低效存量用地的盘活利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粤东西北重点推进耕地碎片化整治、“空心村”整治,集中连片做强工业园区。
“加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与各类规划建设工作的统筹力度,与‘十五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县城城市设计实施、乡村建设风貌提升等工作结合起来。”省政协委员吕晓蓓补充建议。
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群众利益保障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会议期间,委员们围绕群众利益保障、文化传承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以人为本是根本遵循,利益联结是关键抓手。”省政协常委邓毛颖强调,“资源从农民手中来,效益也要到农民手中去。”他建议,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让群众在土地整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充分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如何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兼顾文化传承与群众情感?省政协常委周万雄提出,要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原则上,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顾及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对故乡的牵挂,保留一定的乡韵、乡貌及乡情。
作为小组代表,周万雄在大会发言中还建议,充分考虑农民碎片化土地成片开发利用后,农民的权益保护及利益保障问题,明确集体土地国有化的法律、政策依据和使用用途;以镇为主体,各方农民为主体股东,建立合作社或成立专项公司,实施农田及耕地连片发展模式。
谈及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新格局,省政协常委乔登宇建议,强化群众主体地位,激发“主人翁精神”,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以乡风文明重塑引领文化新风尚,配套农民创业孵化与就业扶持政策体系,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常委程萍则把目光投向了盐碱地治理这一特殊领域。她建议,把全面开展广东省盐碱地普查工作纳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
履职建言,港澳委员也在积极行动。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副主任霍启山透露,港澳委员计划组成考察团赴“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调研,充分发挥“双重积极作用”,帮助地方牵线搭桥,引导资金、产业等要素向土地整治项目汇聚,并形成考察报告,为助力“百千万工程”贡献智慧力量。
相关链接:一图读懂广东省政协常委会专题议政调研报告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苏诗琪 吴嘉楠
通讯员 郑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