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致敬广州街坊|“专业力量”代表:广泛发动“广州街坊”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2023-10-01 16:14 来源:南方网
图片

  广州,一座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200万、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社会治安清朗有序、公共安全扎实稳固,是广州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硬前提”。

  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不少醒目的位置都张贴着“最小应急单元”标志。在学校、大型商超、批发市场等人员密集处,在街头巷尾、城中村等城市末梢,臂戴红袖章、身穿马甲的他们隐于市井,排查隐患,巡逻瞭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广州街坊”。

  “广州街坊”是什么?

  “广州街坊”主要由专业力量(政法队伍等)、半专业力量(辅警、协警等)、行业力量(物流寄递从业人员等)和志愿力量等四种社会治理力量组成。

  广州市委政法委全力打造,以“广州街坊”为品牌的群防共治队伍,在市委平安办的领导下,已经成为广州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图片

那“广州街坊”究竟

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是如何进行群防共治工作的?

今天我们邀请了一位

“专业力量”代表

来和大家展开说说。

图片

  在市委平安办的指导下,白云区“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工作的开展情况如何?

  刘思升:在市委平安办的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白云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持续发动居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群防共治工作,在矛盾纠纷调解、社会治安防控、应急处置支援、平安建设宣传、公共文明引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助力全区两抢、盗窃、诈骗、伤害、黄赌毒等主要警情稳步下降,我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分连续5年上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图片

  截至目前,我区共有“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73支,成员数累计达16.9万人,累计开展活动24.2万场,队伍人气值达416万。今年以来,我区已实现增员5.8万人,累计有26支队伍共166次进入全市榜单前十,特别是48个城中村打造“一村一特色品牌队伍”,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

白云嘉禾街平安马甲

白云嘉禾街平安马甲

白云湖红棉侠

白云湖红棉侠

  目前是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结合辖区实际,优化升级群防群治工作模式的?

  刘思升:白云区是广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也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基层社会治理难度大。为有效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我区积极整合群防共治资源,广泛发动“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优化“2+2+4”群防共治管理工作模式:

  首先是构建两大体系,强化工作统筹。两大体系分别是组织领导体系和指挥调度体系。一是成立全区群防共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并组建工作专班,负责“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参与平安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业务指导和督导检查。二是建立统一指挥调度机制,全区166个村按常住人口2.5‰高标准配齐配强治安联防队伍,创新打造治安联防队伍信息化智慧管理平台,实现队伍情况可视化、工作勤务规范化、指挥调度高效化。

  其次是创新双线模式,增强工作实效。双线模式是指社会治安防控模式和媒体宣传模式。一是组建“路面警辅、村内治保、门前保安、街坊守望”四类社会面防控力量,构建“网格统筹、政法主导、公安调度、全民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模式。二是活用新媒体打造“网红”效应,利用新媒体更为直接、便捷、公开的信息传播方式,为“广州街坊”的宣传提供新空间与新途径。

图片

  最后是建立四项机制,保障高效运作。四项机制分别是落实等级响应机制、实施日常奖励机制、常态培训机制和建立通报督导机制。一是根据平安白云建设重大活动、重要节点、重点时段的工作任务,启动群防共治等级响应机制,今年以来,累计发动各类群防共治力量参与社会治安防控达251万人;二是每年投入800万元群防共治奖励金对在维护社会治安和群防共治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组织进行奖励,已累计奖励3.8万人,发放群防共治奖励金1566万元;三是建立区和镇街两级培训机制,经常性组织开展广州街坊成员培训,加强群防共治队伍的正规化、规范化建设;四是坚持“日提醒、月通报、年考评”的督导考评机制,督促镇街加强“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建设。

  日常群防共治工作中,是如何提高效率、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呢?

  刘思升:我区主要通过“三化”(品牌化、组织化、多样化)措施来提高群防共治效率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一是品牌化。我区充分鼓励各镇街各单位因地制宜,以“趣缘、业缘、地缘、志缘”为纽带,通过小程序组建特色鲜明的群防共治品牌队伍。通过品牌打造来凝聚人心,吸引更多群众加入“广州街坊”。目前,我区已建成73支品牌队伍,并打造出“白云快递小哥”“红棉侠”“平安马甲”等脍炙人口的特色群防共治品牌。

  二是组织化。利用“广州街坊”小程序,通过建立各类群组、发起各类兴趣活动,以趣缘活动聚合,激发群众结合兴趣活动参与到群防共治中来,同时对小程序的奖励机制进行大力宣传,极大地提高了市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截至目前,我区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4.2万场。

图片

  三是多样化。我区坚持以专带群,不断丰富参与人员结构。通过小程序发布公益兴趣活动,聚合群众结合参与义务治安巡逻、环境监督、社区志愿服务,目前我区离退休党员、个体户、物流人员等行业性社会力量和志愿力量占比超过30%,志愿者队伍结构趋于多样化,为全面推进群防共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广州街坊”的一员,您认为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刘思升:北有“朝阳群众”,南有“广州街坊”。“广州街坊”已经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社会治理的一张响亮名片。在白云区,“广州街坊”成员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可能是退休老干、“居委大妈”、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出租车司机等等,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但是他们都积极发挥“六员”作用:社情民意“信息员”、邻里守望“巡防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平安法治“宣传员”、应急处置“支援员”、公共文明“引导员”,没有人给他们提出任务要求,但我们的“广州街坊”主动参与基层治理,为守护广州的城市安全默默奉献、发光发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编辑:林涛   责任编辑:刘竞宇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