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科普宣传教育走深走实,政府宣传成果遍地开花,真正实现科普宣传精准化、分众化。”4月13日,2025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核安全宣传广东主场活动在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举办,掀起全民科普宣传教育新风潮。
全民科普宣传教育精准化、分众化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生态环境部华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中国核安全与环境文化促进会举办。活动现场启动了“2025年广东省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核安全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同时举行了广东省核安全科普宣传联盟新成员单位授牌仪式,广东核安全科普宣传力量得到有效加强,宣传形式也将更为丰富。
核安全教育涉及技术研发、安全监管、专业教育、科普传播等各个领域。今年正值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10周年,广东持续构建牢固的核安全防线,采取线上线下,多形式多途径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让大众科普知识走入寻常百姓家,核安全文化触达每个角落。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何焱表示,10年来,全民科普宣传教育走深走实,政府宣传成果遍地开花,真正实现科普宣传精准化、分众化。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将以更高的站位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全省核安全治理,为维护国家安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持续深化全民科普宣传教育,搭建起核电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营造全社会共同维护核安全的良好氛围。
据悉,广东去年创新宣传形式,成立广东省核安全科普宣传联盟,推动各地市和单位实现了跨领域跨层级的深度合作,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近百场,让核安全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广东省核安全科普宣传联盟相关负责人表示,联盟融合政企校资源,扎实推进核安全科普工作。今年,联盟将重点开展宣传教育品牌活动,共建宣传矩阵,加大宣传声量;同时举办教育基地开放日,核安全科普进党校、进社区、进校园以及科普知识巡展等活动。
统筹发展与安全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有序推进全省核电项目建设,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推动核技术在医疗、农业、环保等领域创新应用,建设大湾区核技术应用产业高地,推动全省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蓬勃兴盛,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核技术、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监管。广东通过持续完善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和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让核安全看得见、管得住、守得牢。截至目前,广东构建了由2部法律、7部行政法规、28部部门规章、百余项安全导则和千余项的技术标准组成的完善的法规体系,建成了一系列核安全监管的基础设施;布置了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自动站29个、监督性监测自动站40个,全面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还注重科技赋能监管,依托智慧平台、AI+监测,实现辐射环境的自动监测以及高风险移动源、移动放射源的全天候实时在线监测。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刘洋称,广东在利用AI技术开发新材料、收集核数据、监测辐射环境安全、开展核电厂安检理等方面做得非常好。
活动当天,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与核应急技术支持响应中心开放了位于中大珠海校区的国控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和刚刚建成的国内外首个实现100kHz至6GHz选频电磁环境质量监测探头一体化的自动监测站,组织学生进行了实地参观,让学生对我国核与辐射环境监测体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强了对广东省辐射环境质量的信心。
人才需求大增,就业空间广阔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应用规模的扩大,核工程与技术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大大增加。
数据显示,广东核电装机容量、核技术应用规模均位居全国第一,在运的核电机组占全国约28%,在建占23%,核能与核技术为广东省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近年来,东莞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等核能大科学装置纷纷落户广东,质子重离子治疗、中子治疗等技术也陆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医院开始应用。何焱表示,“广东省在医疗领域的核技术应用仍在不断增长,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的学生就业空间将非常广阔”。
刘洋告诉记者,在全国能源体系中,核电占比接近5%,2035年有望达10%。数据显示,广东作为核电大省,广东省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约20%。“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有70%的毕业在核电领域或核能领域工作,近几年市场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刘洋表示,“尤其从去年开始,需求量特别大,呈现一个新的增长趋势”。
中山大学副校长杨东华表示,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依托中法两国在核能领域的深厚积淀,已成功培养500多名核能工程师。未来,学院将紧密围绕核能与核技术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利用广东省优质的核能和技术产业资源,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核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和卓越人才培养基地。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邹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