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城到天河,3分钟送达,只要60元。”“未来整个大湾区内各城市,都可以通过eVTOL串联在一起,把城市之间的距离缩短至20到30分钟。”近日,第126期珠江科学大讲堂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峰飞航空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谢嘉以《低空经济系列谈-电动垂起 改变世界》为题作科普主题演讲。
从深圳蛇口到珠海九洲港码头,这原本至少需要两个半小时的车程,现在却可以在半小时内到达。2024年2月27日,全球首例用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进行的跨海跨城飞行,将这段路程缩短至仅需20分钟,引起了社会对于低空经济的高度关注。同样是在今年,广东省、广州市以及其他地方,均推出了关于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低空经济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又将如何在未来改变人类社会的交通方式,甚至改变各行各业?
无需跑道,万机同飞
谢嘉首先解释了电动垂直起降的技术原理与特点。他说,与传统航空器相比,eVTOL采用了纯电驱动,不仅可以实现零排放,而且由于电动化的设计,使得动力装置和动力设备模组变得简洁,降低了维护的难度和成本。此外,eVTOL的噪音指数也较低。根据测试,燃油直升机起飞和降落时,百米距离内的实时噪音可达到90分贝以上,而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噪音测试数据为70分贝左右,且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传统的固定翼飞机起降时要在长长的跑道上滑行,而eVTOL将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两种形态合二为一,因此它不需要建设跑道,对环境也更加友好,能够极大地拓展整个应用场景。”谢嘉介绍,由于这些特点,未来在超大城市中,针对eVTOL的机场可能会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彼此之间都可以实现点到点的飞行。
eVTOL的数字化程度远远领先于传统航空器,它集合了各种精密的传感器以及飞行控制计算机,这些智能设备之间互相配合和组合,让航空器拥有了非常强大的自主飞行能力,大大降低了对飞行员能力的要求。“这种强大的自主飞行能力,在未来将融合到全数字化的空管系统里,因此可以实现千机、万机规模的起飞和航行。”谢嘉说。
在谢嘉的展示中,听众们目睹了如同科幻场景般的eVTOL的起降与飞行过程。只见一架航空器缓缓从地面垂直升空,升至预定的高度后,尾部动力装置开始加速推动航空器向前飞行。加速到一定的速度时,提供垂直升降动力的桨叶停止工作,此时的航空器就“变身”成为固定翼飞机的飞行模式——水平飞行。“此时的航空器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200公里甚至更快,由于此时处于巡航状态,只有尾部的动力在推进,所以飞行效率非常高。而在即将抵达目的地时,航空器上部的桨叶重新启动,此时又‘变身’成直升机模式,实现慢速而平稳地降落。”谢嘉介绍说。
仅要60元,3分钟跨区
乘坐eVTOL,贵吗?对此,谢嘉表示,由于eVTOL在结构上的改变,大大降低了建造和维护成本,其智能化水平又降低了机组人员成本。因此,未来整体运营成本会降低到比较低的水平,甚至将接近打车的水平。
谢嘉透露,虽然目前eVTOL还没有进入到商业运营的阶段,但是在未来,应用规模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其单价将降至每人6元/公里的水平。“举例来说,从广州大学城到天河区中心,其直线距离其实不到十公里,也就是60元左右的价格,却可以在3分钟之内将乘客送到目的地。花同样的价格,或者仅高一点点的价格,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成本。这就是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魅力所在。”谢嘉说。
构建大湾区半小时生活圈
天空必定会引领未来的交通出行方式。谢嘉认为,这本质的原因就在于低空飞行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地面或者地下交通。对于未来商业化场景,谢嘉表示,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改变后,也必将带来一系列新的场景的出现。譬如,将来可以用eVTOL将广州的知名旅游景点串联在一起,实现一场空中视角的“广州之旅”。在城际交通方面,谢嘉认为,未来整个大湾区内各城市,都可以通过eVTOL串联在一起,把城市之间的距离缩短至20到30分钟。“想想看,广州到深圳或者广州到香港,这样的旅程控制在30分钟,会非常激动人心。”谢嘉说。不过,eVTOL在初期将首先在物流方面发挥作用:大型物流公司的物流仓对仓运输,以及应急救援、抗灾等领域都将是它首先大显身手的地方。
乘坐eVTOL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对此,谢嘉表示,eVTOL的安全等级是与民航客机相一致的,甚至高于小型飞机。航空器拥有一定的抗恶劣天气的能力,在运营过程中,不会在已知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进行飞行,如果在飞行途中遇到下雨等情况不会影响航空器的安全。此外,由于eVTOL采用螺旋桨,所以在低空飞行时形成的气流,也会驱避鸟群,避免与之相撞。在舒适性方面,航空器的舱内噪音水平将小于60分贝,并且机体飞行过程中的振动也非常小,其姿态非常平稳,将保证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空中出租车”将成为现实。谢嘉表示,如同未来地面的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一样,搭载空中出租车也将成为简单易行的选择,“只需要在APP上下订单,航空器就会飞到你面前,将你送往目的地。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邹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