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致贺信,贺信在会场内外引发强烈反响,令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机遇,潜心科学研究,投身创新创业,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正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这离不开强大的前瞻性基础研究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鼓舞人心,我感触很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科技创新机遇更多,科技工作者责任更大。
当前广东正在积极引进顶尖科学家等高端人才,建立省实验室等重大平台,抢抓机遇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杜如虚认为,广东要在生物工程、新能源、深空深海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上担当引领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令广东省科学院科研人员备受鼓舞。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土壤分子过程研究团队带头人刘同旭表示,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舞台广阔。“一直以来,我们围绕土壤学科的国家需求与前沿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国际合作,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刘同旭说,他和团队将致力于破解大湾区土壤环境科学的重大问题,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长期致力于南海岛礁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工程研究。副所长张长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龙头带动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要致力于为大湾区科创发展作贡献,还要培养人才、集聚人才。
打造完整创新链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说。
“粤港澳大湾区首先要致力于打造完整的创新链,更好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赵宇亮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的发力点要集中在由“基础研究”向“产业应用”过渡的中间部分,即“转移转化”环节。
在大会现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给科技工作者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工作者要努力推动科技创新从“产业带动科技”的跟随创新阶段发展到“科学引领产业”的正向创新阶段。要完善粤港澳三地科技合作机制,建设三地协同创新平台,优化港澳青年到广州创新创业环境,让更多香港、澳门的科技成果在广州、在大湾区转化、落地。
作为一名科技企业家,广东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周晓阳从总书记的贺信中体悟到企业未来的重点发展战略与方向。“我们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他说,科技企业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打造开放创新生态,吸引并用好人才,发挥产业链协同作用,力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做科学研究,封闭是很难出大成果的”
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才能更好造福人类。多位与会院士专家表示,人类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尤其是各国科学家在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协同配合深刻说明,战胜疫情离不开国际合作。
“做科学研究,封闭是很难出大成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表示,深入开展科学交流,优势互补,全世界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类共同的难题和挑战。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之一,松山湖科学城近两年迎来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科学家与合作项目。“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向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开放,吸引了一批科学家在这里开展科学实验。”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炜说,松山湖科学城浓郁的科学氛围,带动了更多高端人才、项目落地。
“今年我们正式启动‘松山湖科学会议’,会议将围绕基础科学的重要命题开展交叉学科的国际交流,这是松山湖科学城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刘炜透露,松山湖科学城将继续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共同推进世界科学事业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姚昱旸 李鹏程 柳时强 刘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