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长,如果你有幸活着回去,帮我看看我的母亲……”在枪林弹雨中倒下前,19岁的小战友留下遗言请他代为探望母亲。
为了这句承诺,从战场下来后,他主动承担了4位独生子烈士留下的7位父母的养老送终义务。在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先后花了近200万元,直到2016年送走最后一位老人,他实现了自己庄严的承诺——他就是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居民孙卓清。
3月4日,孙卓清荣获“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带70多位战友“回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次边境防御作战,孙卓清与战友们一同冲上了前线。他随身携带的录音机,记下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临终遗言。
年仅19岁的小战士孙守功,右腿负伤、指头断裂,仍执意不下火线。孙卓清含着泪为他录下了遗言:“老科长,如果你有幸活着回去,请一定要到山东莱芜,去看看我的母亲。她只有我这一个孩子,靠种地把我养大,吃了一辈子苦,作为军人我们就该上战场,流血牺牲我不怕,我就是放心不下我的老母亲,我如果牺牲了,就剩她一个人,无依无靠……”
目睹了战友的牺牲,孙卓清暗自发誓要替战友尽孝,以慰藉烈士的英魂。
从枪林弹雨中归来,孙卓清接到了原第一集团军安抚农村和边远山区烈士家庭的善后任务。他将70多名烈士的骨灰一一送回他们的家乡安葬,并将临终遗言、生前录音带给他们的父母。带领烈士安置小组,他先后走访了100多户贫困山区的烈士家庭。
孙卓清还参与了系列烈士安置工作:将某集团军在老山战斗中牺牲烈士的名单,提供给湖北洪湖革命烈士陵园以修建英雄墓墙,让英雄魂归当年集团军的发源地湘鄂西苏区;参与八路军120师雁门关战役烈士遗体寻找和祭奠工作……
让孙卓清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是去到山东走访孙守功烈士家庭。他亲手将烈士的遗物和录音交到孙守功母亲手中,孙母由于过于悲痛,一夜白了头发,哭干了双眼,这位瘦弱的老母亲抱着孙守功烈士的遗像,一遍一遍呼唤着儿子的名字。
孙卓清情不自禁地跪下:“从今往后,我就是您的儿子!娘!”
赡养7位烈士父母
孙卓清又将在前线牺牲的战士名单仔细排查,找出了另外3名烈士留下的6名失独父母。从此,孙卓清每年都要横跨山东、河南、江苏、甘肃四省去照顾他的“父母们”,这一做就是31年。
1989年10月,孙卓清转业到深圳地方工作,尽管薪资不高,但他坚持赡养烈士的父母。即便家庭经济压力再重,每月固定寄给“父母们”的生活费必不会少。入不敷出的时候,他甚至卖掉自己的住房,倾其所有接济老人,前后花费近两百万元。
供药、雇保姆、修缮房屋、照顾病榻……他始终如亲生儿子般孝敬着“父母们”。曾中风瘫痪在床的老人说话不太利索,却坚定的对他说:“如果有来生,我有儿子还要送到部队。”
三十载风风雨雨,烈士父母们相继去世。每一位老人去世时,孙卓清都会尽儿子的义务,为他们披麻戴孝。
直到2016年,最后一位老人与世长辞,孙卓清代烈士尽孝的诺言才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孙卓清代战友尽孝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对此,他也只是淡淡地说:“其实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烈士。”
发挥余热传承红色基因
因为文笔出众,入伍后的孙卓清,开始从事军队政工工作,这20年来做出了一系列突出成绩。孙卓清向上级提出狠抓基层连队建设的具体建议,其经历还被介绍到集团军和军区。
1988年,孙卓清从战场下来后,他奋斗担当的故事并没有结束。站在退伍转业的人生重要路口,他自告奋勇转业到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到深圳后,孙卓清站在繁华的盐田港前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名不忘初心的退役军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不能忘。工作中,孙卓清发挥在部队善于调查研究的特长,观察市场化经济的运营模式,与企业家、经营者加强交流探讨,最终写成探索时政、研究经济发展的文章《深圳国营企业摆脱困境的七大对策》。
“携笔从戎廿一春,军旅生涯入梦频。难忘晨操迎旭日,更思夜练遇雨淋。熔炉燃烧炼好钢,一腔热血铸军魂。亮剑扬眉平天下,老山之战建功勋。脱下军装兵心在,军人本色伴终生。”孙卓清一首题为《军旅恋歌》的七言诗,写尽军旅生涯。他还撰写了《用105首军歌的名字写成的一个老兵的军旅生涯故事》等多首回望军旅岁月、展现军人风采的诗歌。谈起这些作品,孙卓清笑着表示,“我这个人从小就爱写,哪怕退休了,我始终没有丢掉手中的笔。”
退休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党史和解放军军史的追寻上,出版了《共和国不能忘怀》《抗战名师358旅征战史》《第一军政工名将传奇》等10本传承红色文化的书籍。他还加入龙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和“红色讲师团”,利用闲暇时间向青年人讲述革命斗争历史,传承爱国主义主义精神。
“青少年学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孙卓清致力于向下一代传承红色文化。
怀抱着为社会付出的信念,他用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着雷锋精神。“人活一辈子,不求大富大贵,而是为社会做点什么。我将继续努力发挥余热,到基层、到学校、到社区讲党史,让青少年对我们党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记者】马瑞婕
【统筹】尚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