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资管新规正式实施,保本理财产品退出舞台

2022-01-13 09:13 来源:惠州日报

  今年元旦,“资管新规”正式落地,银行理财产品将彻底进行净值化转型,打破“保本刚兑”,回归代客理财本源,除存款业务外,其他理财产品将由投资者自负盈亏。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成立,并已逐步承接大部分原有银行理财市场,2022年将与其他金融机构同台竞争,发力权益市场。

  “保本理财”时代结束,如果投资者想继续选择银行或者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主要理财渠道,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银行理财子公司异军突起

  2018年4月27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资管业务迎来新规。按照原定安排,过渡期大限为2020年底。2020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通知,称考虑到疫情冲击,为平稳推动“资管新规”实施和资管业务规范转型,“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

  在政策不断完善的同时,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渐次成立和净值化理财产品大量发行,也为过渡期结束做好了准备。

  2021年12月29日,广发银行全资子公司广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举行揭牌仪式。截至广银理财成立当日,已有2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包括2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和4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其中包括国有六大行理财子公司在内的22家已经获批开业。

  2021年,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阵营的不断壮大,净值型产品规模也在稳步上升。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达27.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7%;净值化比例超86%,较2020年同期提高26.08个百分点。

  专家介绍,与商业银行内部的理财业务相比,理财子公司的优势除了产品端销售门槛降低外,投资范围的扩大,也让理财子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体系。各家理财子公司纷纷将培育权益类投资能力作为中长期发展的重点之一,同时在产品端开展了初步尝试。目前来看,相关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未来银行理财产品体系将呈现稳健创新的格局。”华泰证券研究所认为,一是参照国际经验,推出覆盖客户全方位资管需求的产品;二是固收类、现金管理类是理财主打产品,主要基于银行风险偏好和信用研究能力特长;三是非标期限匹配产品仍具备一定优势,基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优势而产生的非标投资,在解决期限错配与打破刚兑两个难点后,仍将是银行理财的重要资产配置方向和特色优势;四是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打造差异化净值型产品。

  投资者要阅读“三书”进行“三查”

  打破刚兑,银行产品除了存款,理财产品都将不保本,投资者将自负盈亏。

  此前,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有预期收益型和净值型两类。净值型理财产品没有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固定收益率,银行把募集来的资金拿去投资并根据实际投资情况,定期公布产品净值。投资者购买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自己承担投资风险,银行不保证投资者资金的保本,募集资金的投资赚了,投资者就有收益;募集资金的投资亏了,投资者购买产品投资的本金就会受到相应损失。

  当前,净值型产品的净值波动已成常态。比如,截至2021年12月2日,某股份行理财产品近6个月的涨跌幅为-15.693%,但近3个月涨幅为4.971%;与此同时,也有理财产品近6个月涨幅高达24.356%,但近一周涨跌幅为-0.138%。

  净值化理财产品会有风险,那么有哪些风险较低的替代品可以供投资者选择呢?业内人士表示,货币基金、短债基金也都是净值型的,但基本上能做到每周正收益,银行理财也可以有类似的产品。

  对于投资者而言,与以往“傻瓜式”银行理财相比,购买净值理财产品最重要的是阅读“三书”,即“产品说明书”“风险揭示书”“投资者权益须知”。投资者可以从这些资料中了解到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的流向,潜在的收益空间和风险,如何赎回产品取得收益等内容,以及最不利投资情形下的投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银行不只销售自营或者旗下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还可以代销他行理财子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投资者应做好辨别。

  以交银理财为例,其官网2021年12月17日公布的信息显示,该公司旗下理财产品代理销售机构多达18家,其中既有母公司交通银行,也有网商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

  此外,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还可以登录“中国理财网”进行“三查”,即查机构、人员和编码,进而了解产品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最后,投资者还需要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银保监会曾发布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前,银行首先要测评投资者风险偏好,在此基础上推荐相应理财产品。

  记者:刘乙端


编辑:苏若倩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