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蓝天通透,气质优雅
这里,出门见绿,四季赏花
这里,层峦叠翠,青山如屏
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
重要的生态屏障——肇庆!
▲梁亮 摄
近年来,
肇庆牢牢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环境质量实现了明显提升,
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人心,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肇庆 • 气质优雅
“肇庆太美了”,每逢晴天,
肇庆市民的朋友圈里
总是看到肇庆蓝天白云碧水的“九宫格”,
这是群众的真实心声。
▲梁亮 摄
▲西江日报记者吴勇强 摄
▲西江日报记者刘春林 摄
十年来,
肇庆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通过构建起“党委领导、
人大监督、政府负责、
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夯实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的领导力量。
在此基础上,以科技支撑为先导,明晰机理,持续开展了“治源、抑尘、控车、禁烧”等专项治理工作。大力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三高企业,压减燃煤锅炉,推进水泥、陶瓷、化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2020年,全市有序地推进了陶瓷产业绿色清洁转型发展,完成了全省首个区域性全行业清洁能源升级改造项目,为全省陶瓷产业“煤改气”提供了示范样板。
▲梁亮 摄
十年来,
环境空气质量实现根本性变化,
2017年超额完成国家“大气十条”
第一阶段考核任务;
▲梁亮 摄
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优良天数比例、细颗粒物(PM)年均浓度、
CO百分位数四项指标改善幅度均为全省第1
(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15,
全省排13位),
超额完成“大气十条”第二阶段
暨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任务。
PM2.5、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1。
▲上两图 梁亮 摄
从2013年到2021年,PM2.5浓度从50ug/m³下降到22ug/m³。而且SO2、NOx、PM10、PM2.5、VOCs排放量实现逐年下降,降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蓝天保卫战”的既定目标,成果获群众高度肯定。
肇庆 • 水清岸美景如画
每逢节假日,
羚山公园片区成为市民的休闲热门去处,
流淌其中的羚山涌
是肇庆碧水攻坚战的“见证者”。
十年来,
肇庆坚持精准治水、
科学治水和系统治水,
从各个渠道深入推进碧水攻坚战。
▲西江日报记者吴勇强 摄
特别在城乡、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方面大力补短板,新建、扩建县级、镇级污水处理厂9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3万吨/日,有效削减了涉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其中全市省考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由2016年的91.7%提升至2020年的100%,劣Ⅴ类比例为0,如期完成了新兴江水质达标和羚山涌、石咀涌消除黑臭水体等目标,实现了水环境质量持续进步。
十年来,
肇庆水环境质量始终保持优良,
西江、北江、贺江等大江大河干流
肇庆段水质优于Ⅱ类标准。
▲西江日报记者吴勇强 摄
其中,西江肇庆段225公里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西江交接断面水质实现100%达标,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一江清水不仅为本地群众带来了美好生活,更为西江下游逾千万人民群众送去安全和稳定的饮用水,守好守牢了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
肇庆 • 土净地绿
“十三五”以来,
肇庆市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预防、
分类管理、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等工作,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
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
完成了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和454个重点行业企业地块的基础信息调查工作。
2021年全市29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按时按质完成隐患排查及自行监测工作,128个隐患点全部完成整改。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和严把建设用地准入关,2021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建设用地安全有效保障。深入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通过“以奖促治”“以奖促建”,加快生态村镇建设,全市共创建了省级生态村32条,市级生态村559条;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共完成379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西江日报记者吴勇强 摄
持续开展固体废物专项排查整治,落实固体废物领导包村和涉危险废物单位联系挂点,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倾倒行为,实施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对全市312家重点危险废物产废及经营单位开展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检查。全市9家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合计处置量达94.248万吨/年。
肇庆 • 保护环境有新招
十年来,
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强力
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实到
每一次行政执法活动和每一个执法环节,
努力提升执法效能。
▲西江日报记者吴勇强 摄
→通过百日环境执法行动、全面整治“散乱污”等10多项环保专项行动,开展大气和水专项督查及重点流域、区域交叉执法行动,全市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逾20.6万人/次,检查企业逾8.15万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4082宗,查处金额累计2.39亿元。
→推进环境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环境信用评价、“双随机、一公开”等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推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制定实施肇庆市环保领域首部地方性法规《肇庆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持续多元有效开展普法宣传。
→健全完善监测网络,共组建26个站点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实现县级以上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配置5台雷达、79个网格化微型站,实现端州、鼎湖、高要主城区立体监测全覆盖;已建成4套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12套黑烟车抓拍系统,全方位管控四个入城主要通道,实现对横穿城区G321过境公路电子化、智能化监管。
→同步定制开发肇庆市网格化精准监测平台、肇庆市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系统等平台,实现数据整合共享。
→建成覆盖西江、北江、绥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15个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建成中心城区10个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点,监测能力大幅提升。
▲梁亮 摄
肇庆 • 坚决守好绿色底色
十年来,
肇庆坚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西江日报记者吴勇强 摄
首先,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制,
高规格成立了肇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
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别
担任市环委会第一主任和主任,
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
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
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
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抓住“关键少数”,强化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在广东省内率先制定实施《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任”暂行办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将生态环保指标纳入年度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综合考评方案,明确生态环保指标考评的具体要求和“一票否决”情况,强化各级各部门、各级干部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勒紧生态文明建设“紧箍咒”。全面实施“河长制”,强化河湖管护责任,目前肇庆1094条河流(段)、7座湖泊已全部建立河、湖长制,全市共有四级河长2034名,巡河超32万次。
▲梁亮 摄
同时,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全市自2013年以来没有审批过
新建电镀、印染、陶瓷、制革等重污染项目,
并先后出台《肇庆市西江水质
保护规划(2016-2030年)》
《西江水质保护负面清单(试行)》,
从制度层面制定了“绿色门槛”,
限定新建项目类型,严控污染源头。
2021年实施《肇庆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环境管控要求,对全市国土空间范围进行单元划定,将各类要素的环境污染防治与改善要求落在空间上,进而指导项目科学落地,引导全市绿色发展。
▲西江日报记者吴勇强 摄
2022年是特殊而重要的一年,
肇庆市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
继续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市生态环境局切实担负起
“美丽肇庆”建设的重要使命,
在加快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问题整改的基础上,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全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决筑牢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生态屏障,
奋力开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