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东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飙升至7374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6.7%,企业创新动力持续增强。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等重大科研平台和高等院校加快建设,松山湖科学城获批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从科创的“地方军”晋级为“国家队”。
十年来,科技重塑“世界工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引领东莞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迈入新的阶段,东莞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五个千亿元台阶,2021年经济总量更突破万亿。如今,东莞正朝着“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新目标奋勇前进。
东莞的“超常规”魄力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引进港资打开突破口,迎来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路上起步,一路高歌猛进壮大成为“世界工厂”。“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彰显东莞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莞受到巨大冲击。经历了阵痛期的东莞越来越意识到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东莞的科技平台、高效等创新资源与一线城市、部分省会城市存在一定差距,这也要求东莞的科技创新需要前瞻性布局,更需要“超常规”的魄力。
2012年,是东莞创新型经济发展扬帆起步的一年。东莞加大力度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年,东莞与北京大学共建光电研究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协同创新研究院,与中科院共建云计算中心等。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选址落户奠基,则是东莞系列超常规办事的经典案例。中国散裂中子源总投资23亿元的,是全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它的到来结束了珠三角无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历史,也让东莞如今参与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底气。
围绕散裂中子源,过去十年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大湾区大学等重大科研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等院校相继落户松山湖科学城。
非凡十年,工业制造基础雄厚的东莞,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带动下一路驰骋。如今,东莞已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列地级市第三。
搭建“铁索桥”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
如何在创新链和产业链中找到一条高效衔接的路径,让科技创新更好驱动和服务经济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是关键。
科技成果转化是人才、科研、资本、信息、市场等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投资人四者密切配合,也需要科研单位、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缺一不可。
距离散裂中子源数公里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带领团队,一直在探索打通从科研到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王恩哥有一个观点,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之间充满风险,通常被称为“死亡之谷”,他越来越相信是存在且是必然。而“死亡之谷”上不可能架一条高速公路,但或许资本、产业、科研三方努力,或许可以在“死亡之谷”上架一座铁索桥。
关于成果转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提出“先立地,后顶天”的理念。有关负责人介绍,基础研究需要长达10年甚至更久才能见成果,实验室考虑从成果转化这一端布局,进行“立地”,另一端的基础研究亦同步进行,就是“顶天”。目前,实验室已引入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注册成立39家产业化公司,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推进,产业示范多点开花。
东莞赋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更多自主权,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材料实验室实行符合国际创新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如今年6月13日,东莞市科技局专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指导意见》,明确“先奖后投”这一方式的政策支持,最大限度激活实验室成果。
从“小微企业”到“小巨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东莞拥有雄厚的基本盘。东莞市统计局数据,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只有1733亿元,到2021年这一数字升至约5009亿元,十年间增长了近两倍。目前,东莞已拥有1.27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20万家工业企业。
过去十年,在东莞这座“世界工厂”破浪前行的过程中,除了华为、OPPO和vivo等巨头企业迅猛发展外,一批小微企业在科创赋能下也被锤炼成为不容小觑的“小巨人”。东莞市凯格精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格精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今年8月,凯格精机正式登陆创业板。过去的凯格精机,仅仅只是一家集成商,设备和技术都掌握在别人手里。为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凯格精机坚持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工艺精密性和性能稳定性。目前其产品精度已达到头发丝的1/5到1/8,锡膏印刷设备关键技术指标已接近国外先进技术水平。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扩大,华为手机、苹果手机都离不开该企业的产品。2021年凯格精机产值同比增长了50%。
从原来的小微企业变身如今的“小巨人”企业,凯格精机仅仅是东莞众多企业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东莞共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98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70家。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东莞“小升规”企业增加值增长45.0%,“倍增计划”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6.9%,均快于行业平均增速。而今后十年,东莞1000多家“倍增企业”、7000多家的高新技术企业、200多家的专精特新企业将日渐壮大,成为东莞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新的时代重任
“东莞科技的现状是从一个 ‘地方军’到 ‘国家队 ’转变。”东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靖平此前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2020年,松山湖科学城获批纳入到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2021年底东莞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工作获科技部验收通过,正式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四大创新体系——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已比较完善。
经过多年摸索,“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被正式定义为未来五年东莞的城市特色。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曾表示,“东莞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赋能力度,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错位发展,形成最佳拍档,扎扎实实推进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跳出东莞,从全省层面来看,不论是推动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还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还是激发新的发展动能,都需要东莞能有更多担当作为。今年8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就是在更高层面和角度为东莞指明了方向——打造科创制造强市!东莞被赋予了打造前沿科技创新高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时代重任。
从农业小县,到国际制造业名城,再到科创制造强市,东莞持续探索。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乘着“黄金内湾”新机遇的东风,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在珠三角地区核心引擎的战略支撑作用。
出品:南方都市报莞惠新闻部
采写:南都记者 韩成良 梁锦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