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探索共富之路

2022-10-14 14:37 来源:南方日报 汪思婷

  俯瞰梅州,悠悠梅江河穿城而过。此岸,江北老街重焕生机,游人如织,文化之乡涌动发展新活力;彼岸,一座正在崛起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城,万千气象满目新。

  十年飞跃万重山。大山还是那座大山,但梅州早已走向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新天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思变奋进的客家人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市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745.9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308.0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千亿元跨越,红色苏区绿色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梦想成为现实。梅州正以一个新的丰姿,清晰且自信地出现在广东的版图之上。

  苏区振兴路,一曲奋进歌。梅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乘势而上,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将苏区精神转化为接续奋斗的动力与实际行动,将苏区振兴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今后,梅州将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以实际行动努力找到一条加快苏区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破题路径。

  “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梅江河畔,暗香浮动,杨万里的诗句映照千年,一幅充满生机的梅州画卷已悄然展开。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奋斗岁月

  阔步发展路 红色土地逐绿而行

  十年来,梅州深知,要发展,就必须找准定位,认清发展阶段的难点堵点,把握发展阶段的优势所在。

  对于梅州而言,优势在哪里?在于红色土地与生态文明。

  2013年,梅州8个县(市、区)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属原中央苏区范围;2014年,梅州被列入国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2018年获评“美丽山水城市”;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20年被认定为“世界长寿之都”;2022年获授“东亚文化之都”……

  红色土地绿色发展,守牢生态底线的梅州,优势愈发明显,高质量发展之路愈加清晰。

  在梅州约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数先烈曾抛头颅洒热血,为祖国统一和繁荣昌盛而奋斗。如今这股热血已融入梅州人的血脉,激励着梅州人民奋勇向前,转化为不懈发展的动力。

  苏区风骨,薪火相传。数据显示,实施苏区振兴政策以来,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全市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745.98亿元增至2021年1308.01亿元,顺利完成了“十三五”确定的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过去,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着梅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这些年来,梅州着力不断优化发展硬环境,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或加快建设:首条高铁梅汕高铁开通,梅龙高铁加快建设,瑞梅铁路争取今年内开工;丰华等多条高速公路陆续建成通车;韩江高陂水利枢纽、梅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力加快振兴发展步伐。

  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条道路,这对因山而生、凭山而兴的梅州,既是使命担当,更是历史机遇。十年来,梅州生态建设行动之多、力度之大、成效之好,成功带出了一连串良好效益。

  当前,梅州正紧抓“苏区+湾区”发展机遇,重点在引进产业项目、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全力打造革命老区对接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试验区、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先行区、苏区探索共同富裕样板区。

  圆梦小康路 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从一个小山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以党建引领,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我们以党建促脱贫,让党旗飘扬在脱贫攻坚一线,群众看到了方向,干部有了力量。”大黄村党委书记廖建明说。

  时针拨回2016年,梅州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省定相对贫困村349个,占全省的15.3%,相对贫困人口53180户145032人,约占全省的9.1%,梅州的脱贫攻坚道路艰难且漫长。

  四年来,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书写了脱贫攻坚的“梅州样板”——349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14503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在省对市考核中连续实现“三级跳”,进入全省第一梯队。

  脱贫不是终点。梅州清醒看到,不少脱贫户的经济状况还比较脆弱,个别脱贫县的产业基础还不够牢固,同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要切实防止出现返贫和新增贫困。梅州紧扣市情,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广梅园等三大减贫模式,设立梅州市防返贫基金,促进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断前进。

  走进希望的田野,梅州乡村振兴奋战正酣。

  从一纸规划绘蓝图到多点开花抓实干,梅州在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上,力度不减干劲不松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梅州狠抓产业振兴,发挥梅州特色农业优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开展村村联动、农光互补、农旅结合、“粤菜师傅”工程“四模式”,产业园区、龙头企业、致富能人“三带动”,技术链、利益链、销售链“三打通”的“433”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多重效应。

  当前,梅州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推动梅州农产品等迈进“双区”市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迈向振兴路 民生清单变幸福账单

  16时20分,一架从广州白云飞来的飞机降落在梅州机场,新梅州人陈丽丽走出机场,坐车回家,一路上,城市综合体、高端小区在眼前闪过,城市繁华可窥一二。“从广州乘飞机到梅州大约1个小时,来梅州工作一年,喜欢上了这个城市,便选择在这里定居。”陈丽丽说。

  40公里开外,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村民廖叔已做好晚饭。“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是因为漫山遍野的柚果。”他指着家里的楼房、门口停放的小轿车,笑称那是“柚子房”“柚子车”。

  从城市到乡村,这虽是两个不同的生活片段,却都是梅州十年巨变的生动注脚。

  “路变宽了、街变靓了、村变美了、城扩大了……梅州的变化真不小啊!”

  近年来,无论是梅州人,还是长居梅州的外地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大家欣喜地看到这座山区城市的蝶变:营商环境逐渐优化,宜居指数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日益火爆,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吸引力持续增强。

  城美在于“大”,新城轮廓显现。

  恢弘大气、各具特色的大桥如长虹卧波,连起了迤逦的一江两岸,拉开了城市架构,扩大了城市规模。城市综合体、湿地公园、高端小区等,勾勒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轮廓。

  2005年,梅州首条通往珠三角的高速公路——梅河高速通车;2015年,随着济广高速平兴段建成通车,梅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2019年,梅汕高铁建成通车,梅州迈入高铁时代……如今的梅州,从原来的交通末梢走向枢纽,城市区位实现了漂亮的转身。

  城美又在于“小”,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城区里的老旧小区换新颜,新搭建的公共充电棚内停着一辆辆正在充电的电动车;在小区入口处,崭新的垃圾分类设施已启用,群众在垃圾桶前摸索着如何使用;旧楼加装电梯,让老人不再“望楼兴叹”……

  “两不愁三保障”筑牢民生之底;三大工程稳就业夯实民生之基;推进民生项目把控民生之舵……回应民生关切,梅州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六争六补”不停步,不断补齐民生短板。

  凝心聚力,未来可期,梅州将因发展而兴,稳步前进迈向苏区振兴路。

  赓续奋斗

  发展向“实” 振兴有“谱”

  实,是梅州近期对外界释放的一个强烈信号。

  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围绕一个“实”字,绘就未来五年发展主路径——“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突出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两大重点”开启聚力向“实”的梅州新征程。

  聚力向“实”,这个“实”是实体经济。梅州将实体经济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举全市之力,优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这是梅州“辨方位而正则”:抓住了工业就抓住了实体经济,抓住了实体经济就抓住了梅州发展的“牛鼻子”。

  聚力向“实”,这个“实”是实际行动。今年全市205项年度计划投资300亿元的重点正式计划项目完成投资134.8亿元,比2021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45项年度计划投资123亿元的省重点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69.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6.5%,快于序时进度6.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梅州综保区实现进出口总值1.41亿元……

  对梅州人民来说,这是苏区振兴所呼唤的,苏区人民所期盼的。

  梅州持续优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更大的支持力度、更加简洁明了的政策条款、更加方便操作的具体举措,推动实体经济加快发展。

  今年年中,梅州印发《梅州市促进经济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将组织实施六大类政策103条措施促进经济稳增长。

  7月以来,梅州相继出台《关于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措施》《梅州市实施“青梅计划”集聚优秀青年人才的若干措施》《梅州高新区产业政策奖补资金兑付办法(试行)》等政策举措。

  8月,梅州以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行动方案,制定完善“1+1+X”招商引资政策体系,组建6支市级驻外招商队。

  近日,梅州正式印发《梅州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若干措施》及其配套的4个实施细则、1个资金管理办法,简称“1+4+1产业扶持政策”,构建导向鲜明、简明高效、系统完备、竞争力强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集中资源要素优先支持税收大、就业多、成长性好的“打粮食”项目,以高质量产业政策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梅州加强项目储备、洽谈、评估、签约、审批、开工、建设等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并联审批,及时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困难问题。

  梅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两个百分之百”,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把“减审批、优服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用心用情当好企业“服务员”,常态化开展“稳企”“暖企”行动,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一线案例

  一片铜箔托起百亿产业梦

  作为区位不占优势的山区城市,梅州在数十年间逐渐形成铜箔产业集聚之势,从依赖进口到如今走出多家业内有领先技术的铜箔企业,如今梅州一步步迈入国内高端锂电铜箔生产第一梯队,并稳稳占据一席之地。

  2022年的上半年,广东首批3家科创板企业之一,梅州首家科创板企业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迎来发展“黄金期”:

  白渡生产基地一期项目三个车间全部实现投产目标,可年产高性能锂电铜箔1.5万吨,极大丰富企业现有产品结构,巩固其在国内电解铜箔行业的地位;

  与宁德时代合资公司——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动工建设,总投资约81.28亿元。

  “全力以赴上项目、增产能、抢市场。”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平元介绍,公司力争在2025年产能达到3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向成为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企业迈出坚实一步,“其中,在梅州的产能达到2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作为广东省印制电路板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梅州电子电路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蓬勃,随着下游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倒逼产业链上游产品向高端化迈进,基本形成了“铜材—电子电路铜箔—覆铜板—印制电路板—终端产品”“铜材—锂电铜箔—锂电池”两个方向的产业链,呈现出产业链逐渐完善的态势。今年上半年,梅州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7.3%。其中,铜箔产业增加值增长39.1%。

  放眼整个梅州,铜箔产业版图正加速扩大。该产业入选全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广东“强芯工程”为梅县区铜箔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目前,全区铜箔在建产能12.1万吨、拟建产能7万吨,现有产能5.1万吨/年,占全国总产能的8.6%,已跻身国内高端锂电铜箔生产第一梯队。

  据悉,《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把梅州铜箔产业列入河梅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支持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批准梅州筹建广东高性能电解铜箔区域创新中心。

  当前,梅州抢抓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机遇,着力培育铜箔产业集群、壮大实体经济,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一个百亿产业集群、三百亿产值工业走廊、一家千亿市值上市企业。

  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理念,坚持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打粮食”项目,以高水平招商引资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读

  ●生产总值

  2012年:745.98亿元

  2021年:1308.01亿元

  ●人均GDP

  2012年:1.76万元

  2021年:3.38万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012年:56.27亿元

  2021年:95亿元

  ●全年进出口总额

  2012年:15.03亿美元

  2021年:121.77亿元

  ●市场主体数量

  2012年:12.22万户

  2021年:32.52万户

编辑:孙奕慧   责任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