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家”的,是老兵田发祥。
3月27日,田发祥的骨灰被刘德文安放在红色背包里,从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带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这一趟,刘德文照旧买了两张机票,一张给自己,一张安放田发祥的骨灰。
15时30分,刘德文下了飞机,他把红色背包护在胸前,穿过T2航站楼长长的走廊,来到港澳台到达厅,直到看到对面涌动的人群。
他缓缓跪下,小心翼翼地把装着骨灰的背包放在地上,口中默念“田爷爷,我们到家了”。
每次出行,刘德文都会小心翼翼将骨灰安放好。
75年前的一个普通日子,以为只是出去几天的田发祥,告别妻儿离了家,没想到自此与家人天各一方。
这一别,就是永别。
“终于找到了田爷爷”
接机口的栏杆处,田念春目不转睛地盯着出口。
看到刘德文走出来那一刻,他和母亲挥挥手,不自觉念道:“爷爷,我们来接你了。”
田念春和母亲,在接机口等待刘德文。
打开书包看到爷爷骨灰那一刻,田念春的心“揪”了一下,“爷爷以这种形式回家,我心里还是很遗憾”。
多年来,家人没有停止过寻找,因为时间已久,认识的人也慢慢断了联系,只能陆陆续续托人打听。
2021年,田念春通过律师朋友认识了刘德文,刘德文当即答应了田念春的请托。
刘德文根据田念春和其家人提供的书信和照片得知,田发祥去世后安葬在了台湾嘉义县水上乡的一处墓园,但不清楚墓园的具体地址,也不清楚田发祥葬在墓园哪个位置。
沿着这一条线索,刘德文来到了田发祥生前在水上乡的居所,四处打听墓园的位置。不过,当地大部分村民都已搬迁,管理墓园的殡葬处也不了解具体信息。
经过四处寻找,刘德文最终在一名80多岁的老人口中找到了墓园的位置。墓园归私人管理,已多年无人料理,找起来宛如大海捞针。
“念春给我的照片中,有一张是田爷爷的葬礼。我在这张照片里找到了为田爷爷办理葬礼的公司电话号码。”刘德文几经辗转,找到了当时为田发祥办理后事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告诉刘德文,田发祥被葬在墓园中一处大墓的坡面。2021年夏天,刘德文到了坡面附近时发现,那边的杂草比人还高。
当时白天气温最高38摄氏度左右,刘德文早上5点就从高雄出发,驱车100多公里到嘉义,带着几个割草工人,一边除草一边找。
“天气太热,还不到早上8点就有中暑的感觉。”这样的天气,刘德文去了一趟又一趟,他粗略算了下,往返车程6000多公里。在墓园寻找了半年多后,把大墓坡面附近的杂草几乎快除完了,只剩最后一小块地方。
巧的是,有一天刘德文碰到有人来扫墓,一打听他的父亲也是一名老兵,这次来就是为了给自己的父亲和田发祥扫墓。“跟着他,我们把草拨开成一条路,最后找到了田爷爷的墓。”刘德文说。
找到田发祥墓的那天,田念春正带着家人在外聚餐。当获悉刘德文找到田发祥墓地位置时,“不敢相信,觉得不太真实”是田念春的第一感觉。
因为当时正值疫情期间,刘德文找到田发祥后一直没能来成大陆。今年初,刘德文和田念春商量着,希望能让田发祥在今年清明节前夕和家人“团圆”。
刘德文和老兵家属。
等到田念春确定好北京的安葬地,刘德文开始安排行程。
3月27日,刘德文凌晨3点半起床,抱着老兵的骨灰从台湾南部赶到桃园国际机场。3个小时的航程后,飞机于下午3点30分落地。
机舱内费翔的《故乡的云》响起,刘德文忍着泪水。“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我已厌倦漂泊……”
刘德文在机场等候。
让二老团聚吧
3月29日早上7点,北京朝阳陵园,田发祥和葛秀珍合葬仪式举行。
骨灰封穴后,石板慢慢合上,刘德文将大红花球挂在两老的墓碑上。
阔别75年终于团圆,家人在墓碑前几度跪拜,失声痛哭。
朝阳陵园,田发祥和妻子合葬。
田发祥原名田发春,祖籍北京后海羊房胡同,早年参军。
1948年,身为空军部队文书士官的田发祥接到任务,不日即将启程前往台湾。
那年,田发祥的儿子才8个多月大,念及小孩年幼,妻子葛秀珍没有随行前往,两人都以为“只是出差几天就回”。
没曾想,这一匆忙的决定,从此让他与妻儿相隔两岸,并在此后30多年间断了联络。
在台湾,田发祥终身未再娶,在北京的妻子也未再嫁。
上世纪80年代,田发祥委托一名移民美国的远方亲戚给大陆送信,一家人才重新取得联系。此时,夫妻二人已到中年,儿子田科也已成婚。
“秀珍我妻,科儿、志坤(田发祥儿媳)你们好,你的来信早已收到,言辞虽然简短,但我心中实在喜慰。我亏欠你太多,对不起你……辛苦你了,把科儿带大。科儿,好好孝顺你妈,以补我对她的亏欠于万一……”
这封田发祥寄回大陆的信件,字句间充满老兵对妻儿的思念与歉意。
田发祥写给妻子的家书。
此后数年间,田发祥曾尝试各种途径回家探亲,均未能成功。
直到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田发祥决心返回大陆定居与妻儿团聚,一家人为此欢欣鼓舞。
没曾想,就在返乡前一晚,田发祥上街采买物品时遭遇车祸不幸离世,从此与妻儿天人永隔,临终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不甘心……”
收到噩耗后,田发祥的家人因无法办妥赴台奔丧手续,始终没能前往祭拜。
2020年,葛秀珍在北京离世。“奶奶生前是个内心挺孤独的人。”田念春回忆,“当时单位分给她一套一居室的房子,她主动提出换成两居室,和另一家同住,或许是希望有人陪伴。”
对田念春而言,这个从没见过面的爷爷也有着特殊的含义。彼时尚年幼的他,是通过家中珍藏的厚厚一沓往来书信,和奶奶家书桌玻璃板下爷爷的照片,才模糊勾勒出这个远方亲人的大致形象。
田发祥。
其中有一封信,让田念春始终无法释怀。“我出生前,爷爷曾在信中为我取名‘念春’。后来长大了听家人说到此事时,我意识到这名字也有‘对爷爷念念不忘’的意思。”田念春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近年来,田念春始终没有放弃寻找田发祥安葬的地方。“爷爷奶奶这辈子,在一起没过几天日子。我们孩子辈的觉得,自己至少有责任让二老的骨灰团聚。”田念春说。
合葬结束后,几名志愿者与家属一起用餐。
田念春惊讶地指着随机预订的包厢,只见墙上写着包厢名:知春归。
见多了思乡的人
一身简朴衣着,永远护在胸前的红背包,这是刘德文给田念春的第一印象。
刘德文里长。
刘德文是台湾省屏东县人,1996年,还在银行工作的他搬进高雄市左营区的祥和里居住。
他所住的那个小区,基本都是一些年龄很大的老兵。这些老兵最年轻的都已经有70多岁了。这些人到了台湾后,很多人都没有娶妻生子,一生孤苦无依,平时都是邻里之间相互照应着。
自那之后,刘德文就积极地做起了志愿者,帮一帮这群老人。
他先是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给老人们买饭,带他们看病买药,帮他们打扫卫生、收拾屋子。
1998年,刘德文被选为了祥和里的里长,跟这群老兵的接触就更加密切。
随着对这群老人的进一步了解,刘德文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人们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很多老人跟他谈起家乡时,总是忍不住流下眼泪。
特别是每年清明节,这些老兵都会买几样祭品,朝着家乡的方向跪拜,这样的场景让刘德文每每想来都心酸不已。
2003年,一名年近九旬的大陆老兵拿出珍藏多年的高粱酒,请刘德文去家里吃饭,对他说出自己的心愿:“里长,可不可以等我死后,把我的骨灰背回家乡,葬在我父母的坟前。”
那一天,已经87岁的老人,在刘德文的面前,哭得像个孩子。
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他永远都忘不了老人那满眼泪水里对故乡的思念与乡愁。2004年,老人走了。刘德文信守承诺,决定送老人骨灰回家。
很多老兵听说刘德文帮已故老兵叶落归根后,都来找他帮忙,甚至到医院挂急诊时,紧急联络人都填写刘德文的名字,刘德文也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后来,在大陆的一些老兵家属也开始写信给他,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
事情一多,刘德文没办法跟公司一直请假,索性辞了银行的工作,专职帮老兵实现回家的愿望。
因为年代久远,有时候,刘德文仅仅只能靠一些来往信件获得模糊的线索。这期间,曾因山路艰险,他还摔断过肋骨。
到了老兵家乡的机场,刘德文一定会在机场内拿出罐子,跟他们说:“老兵爷爷,我们到家了。”
刘德文将田发祥骨灰交给家人。摄影 段江含
这些年,刘德文都是自掏腰包护送这些老兵骨灰回家。有些老兵家属想给他一些金钱来报答,都被他拒绝了。
20年来,刘德文不辞辛劳、奔走两岸,足迹遍布大陆20多个省份。
2018年起,刘德文开始与抖音寻人项目合作,获得更多支持,已成功助力110余位老兵落叶归根。
“帮他们实现遗愿”
疫情发生后,刘德文不得不暂时搁置他的行程。今年初,他得以再次启程,继续将大陆老兵的骨灰送回故乡。
“广东、成都、浙江……”刘德文对记者细数着,还有将近20名老兵的骨灰等待“回家”。
在他力所能及时,一定早点带老兵叶落归根。
“我做这件事是为了行善,不是为了钱或者业绩。”刘德文说,“我作为中国人的一分子,行善是一种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中传承下来的美德。做一件好事,本身就是令人快乐的。”
近20年来,刘德文见证了一个个回家的感人故事,也交到了许许多多像田念春一家这样“一辈子的朋友”。
“刘里长帮我们一家三代人做这件事,我们全家怎么感谢他都不为过。”田念春告诉记者,在经历这件事后,他和刘里长已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2017年,高雄市发生地震,新闻一播出后,刘德文的手机就响个不停,那些曾经受到过他帮助的老兵家属在知道消息后的第一时间就打来电话关心他和他家人的情况。
“这几年,内地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希望我帮忙寻找老兵的骨灰。”刘德文说,“我都会给他们一句承诺:我会竭尽所能帮助你,也会坚持做到底。这已经成为了我的‘口头禅’。”
“我所在的社区有一些还健在的老兵,都是十几岁二十岁就离开家乡。”刘德文说,“每当同他们聊起家乡的人和事,老兵们都会不禁表露喜悦之情,聊起他们的父母时又会变得十分严肃。”
每次送老兵骨灰回家,刘德文都会买两张票。
3月29日,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3年以来,刘德文先生不辞辛劳、奔走两岸,足迹遍布大陆20多个省份,先后带着200多位老兵的骨灰回故乡安葬。他做这些事,生动诠释了两岸同胞不分省籍、不分地域,都是一家人。
“正是这样的亲情义举,抚慰了老兵的离乱之痛,让他们如愿魂归故里。我们向刘德文先生表示敬意和感谢,也愿意积极支持他的善举,帮助更多过世的去台老兵实现遗愿。”朱凤莲说。
刘德文说,虽然自己不是在大陆出生,但20年来带老兵回家,感觉和老兵以及他们的家人就像亲人一样。
“两岸一家亲,我们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同胞,我会坚持做下去。”刘德文说。
安葬骨灰。
记者手记
山河如故 春天依旧
采访过程中,让人感慨唏嘘的细节和巧合有很多。
比如,为了圆老兵们的心愿,刘德文里长多年自费带老兵骨灰回家,把银行工作都辞了,一开始,家人不理解,妻子和他闹离婚,里长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带着妻子去了趟山东,当看到团圆时的场景,妻子再没怨言。
他所做的事,生动诠释了两岸同胞不分省籍、不分地域,都是一家人。
其次是老兵们朴素的回家愿望。
让刘里长能坚持做这件事的动力,是因为这一群老兵,他们一直盼着落叶归根。每逢清明节时,老兵们买上几样祭品,朝着家乡的方向跪拜,满心都是对故乡的思念与乡愁。
最后是这次回家的老兵。他是一个平凡的个体,告别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匆匆离家时,他以为只是出去几天,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永别。
后来的漫长日子里,他没有再娶,妻子也没有再嫁,等到再次联系上时,已是30年后。而最让人遗憾的是,当老兵费尽力气终于盼得可以一家团聚时,在回家前一晚遭遇意外车祸离世,临终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不甘心……”
到如今,在这么多人的努力下,二老终于团圆,合葬结束后一家人吃饭时随机订的包厢名字是:知春归。
刘里长带田爷爷回来的飞机落地时,那首曾唱出大江南北游子乡愁的歌,无疑也是这一群离散老兵们的心声,“归来吧,归来哟,我已厌倦漂泊。”
过了多少个春,又过了多少个秋,当他们垂垂老矣,他们可以回乡了,山河如故,春天依旧。
策划:胡念飞 秦文纲
统筹:曹嫒嫒 何雪峰 李细华 张哲
文字:曹嫒嫒 驻京记者 段江含 泠汐
拍摄:段江含
剪辑:周鑫宇
海报:彭晓 刘子葵 唐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