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有情怀也有“烦恼”,如何让博物馆“火起来”?

2023-05-18 20:53 来源:南方+ 孙文静 丁建庭

  有一个地方,于闹市中静静伫立,在方寸间一览千年。

  有一个宝库,让我们“知其所来”,亦让我们“明其将往”。

  有一个殿堂,其藏品看似静默不语,实则铿锵有声;看似脆弱易损,实则穿越千年。

  ……

  它,就是博物馆。

  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运城博物馆,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今天,“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在充盈着浓郁“文化味”的这一天,我们紧跟总书记的步伐,走近博物馆、走进历史纵深。

市民在广东省博物馆参观展览。南方+记者 徐昊 摄

市民在广东省博物馆参观展览。徐昊 摄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出自《山海经》的“大禹治水”神话故事被口口相颂,而如果想弄懂“黄河宁,天下平”的深刻意义,那很有必要预约参观位于河南黄河博物馆

  妇孺皆知的《乔家大院》是反映晋商文化的优秀作品,而如果想了解其“贾而好儒”“贾儒结合”的特质,那“打卡”位于山西日昇昌票号博物馆尤为关键。

  登上央视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点燃国人文化自信,而如果想会意其背后的创作灵感——《千里江山图》,那移步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则是重要一环。

  场景切换到南粤大地——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来到具有潮汕侨乡特色的侨批文物馆,详细了解写批、寄批、送批、回批的具体流程,以及一封封“侨批”背后的感人故事。

  勇于创新,方显文艺生命。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广东对待传统文化的鲜明态度。

  看银幕,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引领国粹新潮流;观典礼,粤剧电影《南越宫词》荣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入舞台,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将广东故事推向全国……推动粤剧艺术融合创新,广东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进步。

  以小见大,细节方显真章。

  总书记曾说:“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事业同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身临侨批文物馆,我们不难发现华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爱国爱乡。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

  此刻,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正在中国侨都——广东江门隆重举行。海内外近700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叙乡情友谊、共商合作良策、共谋湾区发展。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而广东正是侨乡第一大省。“侨”与“粤”的双向奔赴,亦接连上演——

  于“侨”,在粤创业发展的侨资企业占全省外资企业半数以上;华侨华人捐助广东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社会公益项目超过5万多宗。

  于“粤”,今年以来全省实施“侨助广东高质量发展行动”,五大方面16条举措全面铺开,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等各项工作稳步落实。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如果说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那么博物馆就是培根育苗、铸魂强基的场所。在这里,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概言之,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汕头侨批文化馆。南方+记者 梁钜聪 摄

汕头侨批文化馆。梁钜聪 摄

  博物馆也有“成长的烦恼”

  中国博物馆已走过百年的千山万水。其间,有“进步的喜悦”,也有“成长的烦恼”。

  首先,躲在“深闺”人未识。

  文物“展出去”,公众才能“看得见”“学起来”。然而,展示面积偏小成为制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以广州为例,广州博物馆现有13.5万件珍宝,但馆址所在的镇海楼展示面积仅有800平方米,如果按每年展出千件文物的速度计算,需要建100个展馆或者单个展馆展出100年,才能将所有的馆藏文物完整呈现。由此,为躲在“深闺”的文物再寻新家至关重要。最新消息是,广博新馆选址已定,期待更多圈内同伴迎“扩容”。

  其次,同质化倾向严重。

  举目四望,多地博物馆建设存在“千馆一面”现象;入馆参观,几近雷同的展陈和护栏让人萌生似曾相识之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谓“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在博物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中,我们须彻底改变模式化的发展思路,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比如地方博物馆、行业博物馆要紧密结合自身馆藏特点,多建一些像中国戏曲、文字、玉石、纺织和钱币之类的专题馆,在“专”与“精”上下功夫。

  最后,“人才荒”降温“博物馆热”。

  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博圈同样如此。有全国政协委员曾提到这样一项数据,“不算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全国博物馆系统每年需要新增近1万人,而目前高校博物馆专业毕业生总数仅有1000人。”供给严重不足是原因之一,此外,薪资水平及待遇一般、晋升体系对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不友好等,也是导致“人才荒”的重要原因。如何破局,或需多方联动、群策群力。

广州博物馆镇海楼

广州博物馆镇海楼

  让国宝“活起来”、博物馆“火起来”

  文博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是我们关照传统、照鉴未来的绝佳方式。

  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当然,优质的服务与有趣的创意永无止境——

  新理念赋能新思路。如广东省博物馆在国内文博系统率先系统性提出“无边界博物馆”建设的理念,迄今已向基层博物馆策划近150个展览,累计推出展览475个,巡展超过1500小时,其优秀的文化资源“流动”到更多人身边。

  数字化手段提升观展体验。如,国家博物馆正式上线首个虚拟数智人“艾雯雯”,福建上线首个“地方剧种”数字博物馆上线,三星堆博物馆推出戴上MR(混合现实)眼镜观展。

  文创“破圈”,扶摇直上。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铜奔马毛绒玩具凭丑萌形象成爆款,河南省博物馆打造的考古盲盒火遍全网,三星堆博物馆出品的川蜀麻将文创产品受热捧……

  “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源源不断,比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考古公开课》等文博探索类电视节目持续热播,《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千年之语》等舞蹈剧带火“博物馆热”。

  ……

这是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的“挖宝”过程。图源:新华社

这是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的“挖宝”过程。图源:新华社

  当现代创意遇上馆藏文物,两者碰撞出的火花唤起“沉睡”的千年记忆。此时,“曲高”不再“和寡”、冷门正在变热门。

  心有高标,方可致远。期待中国博物馆在新征程续写登高望远、风光无限的新篇章!

  话题研究员:孙文静 丁建庭

编辑:陈海敏   责任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