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苏炳添: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2021-10-13 09:53 来源:南方plus 廖瀚 叶志文 等

  结束了自己的最强赛季,站在职业生涯迄今为止的最高点上,苏炳添回到了他梦开始的地方。

  10月12日,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下称“中山体校”)的操场上,苏炳添穿过跑道,与体校师生共同完成了一幅航拍作品:高空中,无人机定格了他们摆出的“9.83”队形。

  10月12日,苏炳添在中山体校操场上与体校学生共同完成了一幅航拍作品:高空中,无人机定格了他们摆出的“9.83”队形。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9秒83,这是苏炳添在今年夏末创造的荣耀。32岁这一年,苏炳添同时打破了横亘在中国田径运动员面前的两堵墙:短跑训练的“人种论”,和传统观念对大龄运动员的偏见。从这个层面上讲,苏炳添的运动员生涯被赋予了超越个人的价值。

  而回归到个人层面上,对于因苏炳添的出现而欢呼雀跃的体校小运动员来说,已是副教授的苏炳添又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榜样:低调、谦虚,带着“平静的野心”日拱一卒。苏炳添已成为中国竞技体育领域的新偶像。

  在中山体校的欢迎会上,苏炳添勉励师弟师妹:“不要轻易放弃上天给你的与生俱来的天赋。”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有限才华”与“宝贵品质”

  10月12日上午,从广州出发的苏炳添还未抵达,中山体校的全体师生情绪已经高涨。将在欢迎会上发言的田径队队员张嘉铭在场边反复练习发言稿,另一名队员苏锦铭则负责在校门口将手捧花献给苏炳添。

  作为同乡与师弟,这是苏锦铭时隔六年再次见到苏炳添。六年前,26岁的苏炳添在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以9秒99的成绩,打开了对黄种人“虚掩着”的10秒大门,成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位突破10秒大关的亚洲本土选手,“苏炳添热”席卷中山大街小巷。这一年,苏炳添受邀成为中山城市形象大使。

2015年9月25日,苏炳添出席中山市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式,市民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2015年9月25日,苏炳添出席中山市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式,市民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从17岁离开中山前往省队训练开始,中山人眼中的“添仔”从中山古镇的乡野田埂中跑出,一路飞驰跑进了世界田径舞台的聚光灯下。中山体校学员们将其视为精神层面的“大师兄”。

  中山体校教练宁德宝也守在学校田径场入口等待。中山体校是苏炳添开启职业体育生涯的第一站,宁德宝则是苏炳添职业体育生涯的启蒙教练。2004年11月,刚从湖南调入中山体校的宁德宝在一场田径锦标赛中,看中了时年15岁的苏炳添,将他招入麾下。十余年过去,苏炳添始终视宁德宝为恩师:“逢年过节,只要他在中山,一定会带着老婆孩子到家里来看看我。”苏炳添结婚时,宁德宝受邀与他的父母同席。

  彼时,在部分体校教练眼里,苏炳添“身材太矮,将来没有发展空间”,并非让人一眼就下定决心要培养的种子选手。身体是运动员的才华,年少的苏炳添“才华有限”,却屡屡跑出让人惊艳的成绩,这意味着他有其他过人之处。

  时至今日,低调、谦虚、努力、踏实已经是国人尽知的苏炳添标签。而在十几年前,少年苏炳添留给教练和同学的印象“不温不火”和“镇定自若”。苏炳添的启蒙教练之一杨永强回忆,在外比赛时,从未见过苏炳添有赛前四处张望、脸色紧绷、不停跑厕所等小运动员常有的紧张表现。

苏炳添与中山体校的小运动员们合影。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苏炳添与中山体校的小运动员们合影。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镇定的天性为苏炳添的比赛带来极高的专注度,这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运动员品质。十几年后,当32岁的苏炳添再次站在奥运赛场上时,镇定内化为沉稳,专注沉淀为坚毅,经过十余年的锤炼,苏炳添作为运动员的精神世界已经变得丰实充盈。

  “一成不变”与自我改造

  具备坚实的内心世界只是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的基础。想要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极限,运动员内心还需要点燃“一把火”——求胜欲。

  苏炳添内心的火一直在平静地燃烧着,这是他谦逊的外表不轻易显露的。2004年,在15岁的苏炳添首次接触系统的田径训练时,“亚洲飞人”刘翔已经闪耀雅典奥运会。次年,中山市体育局邀请刘翔到中山体校作报告,苏炳添挤在学生之中,亲眼见识了刘翔的风采,也将其视为自己的偶像。

  16年后,当自己作为新一代的“亚洲飞人”站在中山体校的操场上时,苏炳添给小运动员们的寄语一如既往地实在:“我来到体校时,跟大部分的你们一样,都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来到这里的。也许你们会发现这里跟想象中的不一样,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跟你们说,一点都不会影响到你们去追逐你们的梦想!面对挫折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连战胜它的机会都想放弃!”

  苏炳添的运动生涯轨迹与他在比赛成绩上的表现如出一辙,始终是在“一点一点地争”。从在体校时起,苏炳添一直小心地照看自己的身体。他作息规律,晚上11点关机睡觉,早上7点多起床,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追求大运动量训练。十几年来,他似乎一成不变。

  但他也在巨大的决心下一点点改造自己。他小心翼翼地对待伤病,认真刻苦地思考短跑技术,改变了起跑技术,练壮了腰背和髋部,在过了所谓的田径运动黄金年龄后,还是毅然一点点改变了自己的跑法。

  2017年,苏炳添完成了与爱情长跑16年的初中同学林艳芳的婚礼。28岁,对很多运动员来说,身体的挖潜已经到了极致,日积月累的伤病已经开始显现,再去维持竞技状态已力不从心。28岁,像是一堵墙,横亘在中国历代短跑运动员面前,许多运动员在这个年龄选择了半退隐和退役。

2017年10月10日,苏炳添与初恋林艳芳在中山古镇举办婚礼。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2017年10月10日,苏炳添与初恋林艳芳在中山古镇举办婚礼。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这一年,苏炳添甚至已经递交了退役报告。次年,苏炳添被正式聘任为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作为首位突破10秒大关的亚洲飞人,人们也开始觉得苏炳添已经可以“功成身退”,他却开始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新征程。回头看,过去这4年才是苏炳添职业生涯的真正高峰。

  “年轻人,不要轻易放弃上天给你与生俱来的天赋。”在中山体校,苏炳添这样告诫自己的师弟师妹。

中山体校的小运动员。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体校的小运动员。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建立科学化训练,打破“人种论”

  当运动员苏炳添闪耀东京奥运之际,副教授苏炳添的论文也在网上流传。在发表于《体育科学》期刊上的《新时代中国男子 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中,苏炳添以自身为案例,触及了两个国内田径事业面临的现实课题:加强科学化训练理念,以及应对“大龄”运动员过早退役。

  2017年,苏炳添开始跟随田径教练兰迪·亨廷顿进行训练。兰迪·亨廷顿参照“冠军模型”对苏炳添的体能和技术状况进行全面的诊断和分析,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方案。苏炳添在论文中写道:经过一年多的针对性训练,笔者在上述技术参数和身体素质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这也正是笔者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正是因为在科学化训练水平上的提升,已过理论黄金年龄的苏炳添,在而立之年前后爆发出更大能量。苏炳添在文章中写道:近年,随着运动员身体条件的变化,训练手段的科学化,以及伤病康复水平的提高,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不断延长,且出现了“大龄”依然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的现象,如笔者在29岁依然跑出9.91s的世界级成绩。

  当作为运动员的苏炳添在赛场上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成绩时,他在体育竞技领域十余年的实践和思考,便有可能形成一套可供学习借鉴的系统性理论,作为学者的苏炳添开始浮出水面。当他以自身为案例进行研究和思考时,其成果不仅仅关乎其个人的突破,更关乎中国田径运动的发展道路。

  在中山体校的操场边,苏炳添指导体校学生。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东京奥运会后,苏炳添个人的突破也成为中国田径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9月22日,发表在期刊《体育与科学》上的《苏炳添东京奥运会突破“常理”的训练学反思——苏炳添与程志理的训练学对话录之二》,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观点:“人种论”理念并不成立,完善的培养体系、趋于实践理性的训练是关键。

  该文写道:“苏炳添跑出的9秒83是事实,他取得这一成绩背后的训练是现实,他的身体感是切实,这三者形成了一个‘事实—现实—切实’三元互证证据链,这为苏炳添东京奥运会突破‘常理’的成绩提供有力解释,这种解释对今后中国短距离跑训练,乃至其他项目训练都有极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运动员、学者与老师

  对于中国田径运动,苏炳添始终带有一种使命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现在正在做一些尝试、突破、探索。目前在国内,没有一个中国田径运动员跑到这么大年纪,仍保持在高水平阶段。对于我,乃至国家队来说,我们也在探索如何把我们的体育寿命延长。要是我能坚持跑到33、34甚至35岁,这可能对于整个中国田径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给后面的年轻运动员参考,告诉他们,有很多时间可以去努力和奋斗。”

  10月12日,在中山体校的操场边,苏炳添手把手地指导体校学生如何发力、起跑、冲刺,并现场演示跑步冲刺的过程。这已经是苏教授习以为常的教学课程。此前,苏炳添还曾透露,暨南大学苏炳添短跑实验室即将成立。

  从自我突破,到理论升华,再到学以致用,苏炳添同时扮演着运动员、学者、老师的身份,分别诠释着拼搏奋斗、科学严谨、教学相长的意蕴。

  8月18日,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在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上表示,苏炳添的成功,是奋斗意志和拼搏精神的成功,面对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面对日趋激烈的湾区竞合,我们要向苏炳添学习,小个身材跑出巨人风采,在大湾区赛道上创造更大奇迹。

  半个多月前的9月24日,苏炳添领衔的联合队在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以38秒50的成绩夺金。从2009年崭露头角,到2021年厚积薄发,苏炳添连续4届全运会拿下4×100米接力金牌。“能够以这块金牌收官,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苏炳添说。

  同时,这块金牌也属于接力队另外两名小将隋高飞和严海滨。全运会后,小将严海滨就要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报到,正式成为一名大一新生,而苏炳添副教授将是他的老师之一。

  中国短跑不止想要下一个苏炳添,还想要更多的苏炳添。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廖瀚 曾艳春 苏芷妍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编辑:刘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