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周清亮相并接受媒体采访,分享了80岁肿瘤患者张奶奶异地就医的故事。
周清说,随着规范化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和“千县工程”的进一步落地,未来一定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让恶性肿瘤成为能在“家门口”诊治的慢性病的目标。
异地求医患者苦与乐
“前些天,我在我们医院的5G互联网医院问诊平台,见到了曾经诊治过的一位老患者,是来自河北省一个县城的张奶奶。”周清说,3年前,张奶奶确诊肺癌晚期,她的家人专程带她来广州求医,还租了房子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
治疗3个多月后,张奶奶病情趋于稳定。随着对肺癌认识的加深,张奶奶的家人意识到,后续治疗方案可以在家乡基层医院实现,于是带张奶奶回家继续治疗。如今,张奶奶病情依然稳定,也通过互联网医院与周清保持着联系。上个月张奶奶过了八十大寿,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众多异地求医患者苦与乐的缩影。”周清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每年新发恶性肿瘤数量占全国的40%,基层肿瘤防治需求巨大。随着科学的进步,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恶性肿瘤已经成为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
近年来,我国不断优化分级诊疗制度,推进规范化抗肿瘤诊疗。2021年1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依托县医院构建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
作为从事肺癌诊治工作的临床医生,周清感受到了外地患者奔波求医的不易。结合一线走访和调研,她今年提出了“提升基层肿瘤诊疗能力,推进肿瘤规范化诊疗”的提案。
周清建议,依托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提升肿瘤基层诊疗和健康管理能力。同时,制定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肿瘤规范化诊治指南,实现肿瘤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当好医生和当好政协委员本质是相通的”
周清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第一次赴京参会,她感受到社会各界对医疗健康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成为许多人共议的话题,“大家都想到一块了”。
周清留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这和我们想要说的、想要做的一样,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看好病”。
在周清看来,当好医生和当好政协委员,本质上是相通的。“医生在诊室内看诊,结合临床做科研,都是为了解除患者病痛。政协委员发现问题,深入调研提出可行性强的提案,也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
周清说,一个医生的力量是有限的,看不完所有的患者;而在政协的平台上,可以凝聚共识,发挥合力,在更高层面促进发展,最终能帮助更多的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需要有这种责任和担当。”
南方日报记者 朱晓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