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一如火红的木棉,每年春天如期绽放枝头。
今年的广州格外“红”。“英雄花开英雄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串联起时间和空间,传承百年的“希望”“勇敢”“奋斗”始终系于青春、属于青少年。
英雄精神代代相传,一代代青少年人的心永远是相通的。百年来,在红棉之城,英雄的故事和精神延绵不绝,其昂首奋进、挺拔遒劲之风持续影响着广州乃至湾区的青少年。
长于木棉下、行于英雄城,红色是广州青少年心灵天然的底色;开拓创新、革新求进,红色是广州青少年成长的自然养分。从参与者、体验者到传承者、弘扬者,青少年耳濡目染的是英雄故事,传承讲述的是红色精神,实干开创的是青春之本。
红色的种子在一代代青少年的心中扎根、发芽,开出延绵不绝的红棉之花,孕育了一座青春之城。
在红棉之城听英雄历史
三月红棉绽放,点缀百年英雄城。红棉文化、英雄气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青少年成长发展奋斗的灯塔。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英雄样,万众偶像,红棉独有傲骨干。”红棉文化的背后,是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带来的深厚积淀,影响着一代代青少年。
在这里,青少年脚下是英雄城。
行过中山四路,红墙环绕的农讲所内,一批又一批的小学生在这里开笔启蒙,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识字初始;在烈士陵园,学生们展现出新时代青少年崇尚英雄、关心国防的热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海珠广场,望向的是升起的国旗,脚下是英雄的土地。
在这里,青少年眼中是英雄花。
中山纪念堂350年树龄的红棉树俯瞰着这座城市,周围29株木棉仿佛红棉之城的“心脏”。全城4.8万株木棉树映衬着青少年人的岭南文化沉淀和英雄精神面貌。
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知名画家带领中小学师生、绘画爱好者描绘红棉绽放;在陈树人纪念馆,“英雄花开英雄城——广州中小学师生木棉主题作品展”从广州市各中小学数百幅候选作品中甄选出150幅,描绘青少年眼中的红棉之城。
在岭南文化浸润中,红色文化的熏陶下,青少年们一笔一划皆是红棉精神的传承。
在这里,青少年听到的是英雄故事。
在黄埔军校学习峥嵘岁月、在“小红楼”重现广东省立宣讲员党课的上课铃、在两广军委旧址看原创红色剧目……在一座不设围墙的博物馆,这是广州青少年从英雄革命故事中汲取养分。
从生活到作品,眼中是英雄花,心中有英雄情。自3月开始,“英雄花开英雄城”系列活动更将英雄故事以新视角、新形式带给青少年,英雄和英雄的后代亲身讲述时代感悟:
在“红色真人图书”,88岁的著名长篇小说演播员、配音导演缪燕飞坐在小学生间,用粤语朗诵了赵一曼烈士写给儿子的遗书,越秀“红色真人图书”带领中小学生在每个别样人生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在农讲所前,彭湃烈士曾孙彭源引述曾祖父的革命故事寄语青少年:“希望我们作为年轻一代,能够继承先辈的遗志,传承他们红色革命的精神,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代在变,年轻的面貌也在变,但爱国和追求进步的目标永不变。
百年前革命烈士的故事是英雄故事,百年后身边人的平凡生活也是英雄故事。青少年在英雄城听英雄故事,思想上传承,行动上接力,将文化的深厚沉淀化为内在动力,为广州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奠定文化基础。
在红色之城传递英雄信念
出生在红棉之城的广州在红棉树下玩耍,在英雄城里长大。
从听身边故事到讲身边故事,生长在英雄城,广州不断打造精品展陈。在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中,传承不朽的红色精神,青少年是主力军。
在“英雄花开英雄城”活动中,他们用史实说话,努力增强红色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
青少年创新演绎,用更强的表现力讲述英雄故事。
唱响红色文化,在广州市青少年文化宫,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作为首个中学团体登上广州青宫“橱窗剧场”带来“英雄花开英雄城”红棉之夜的专场演出,青春之声萦绕千年古道;
展现红色气概,在烈士陵园里,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在国防教育展演活动中带来军体拳、格斗操表演——《亮剑》张弛有度,气势夺人,表现出中国人民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重现英雄模范,舞台上,华南理工大学原创歌剧《刑场上的婚礼》、党史纪录片《雏鹰展翅 红棉初心》、原创连载漫画等,使静态的红色文化史料从尘封的档案中“走”出来,激活红色文化教育的情境感召力。
从平面到立体,从口述到演绎,青少年不断挖掘身边的故事,呈现英雄的故事,文化内化成精神。在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的过程中,青少年群体用更强的表现力讲述他们心中的英雄故事。
拓展青少年参与平台,用更广的传播力讲述英雄故事。
鼓声擂动,青春无限。“学”“思”“践”“悟”四大模式无界限探索城市,讲述英雄故事,实现共青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青马学生全领域覆盖,近500人次在红棉研学中领悟、传播英雄的故事;
巴士在穿梭,故事在传递。99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红堡垒流动课堂”的串联下,形成“英雄的底色”“革命的先锋”“青春的力量”等多条主题线路,全市党员干部、团员青少年、少先队员、市民群众等人群大同空间时间讲述英雄故事;
书香升起,英雄花开。一边,“广州,满城为你赋诗”青少年红棉诗会,让英雄精神乘着诗词愈发昂扬;另一边,300多场阅读活动在实体书店、特色阅读空间、图书馆举办,“红棉悦读”让书香育人。
以红色场馆为舞台、以红色历史为剧本、以青少年为主角,“红棉研习”“剧说广州”“青少年红色短话剧”“少年红色小粤剧”“红领巾红棉微剧场”“红棉悦读”等活动化为青少年讲英雄故事的传播鲜活载体,让爱国、奉献、团结、奋斗等精神在青少年的讲述中,成为成长成才的闪亮坐标。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广州还倾听湾区青少年声音,让英雄故事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立足羊城,望向湾区。英雄故事、红色精神的影响力不仅仅在广州,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来的强大精神动能吸引港澳青少年共同讲述与传承。
160名来自广州、深圳以及港澳的青少年代表聚集在一起开启“英雄花开英雄城”红棉研习,“双城联动”“湾区共享”中共同赓续红色血脉。来自暨南大学的香港学生任晓芊表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小伙伴们一起挑战研习任务,在挑战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党史知识,我感觉很有收获。”
另一边,在“青春同心来广州”港澳青少年知行湾区人文交流活动上,港澳青少年在沉浸式、互动式的研学活动中,追忆革命先辈们的峥嵘岁月及初心使命,谱写青春华章。澳门的陈同学说道,“我了解到许多值得学习的青少年榜样故事,希望港澳青少年能携手同心,立足湾区,共同促使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
广州青少年在英雄故事的熏陶中,由听故事的人转变为讲故事的人,从讲身边故事到讲述城市的故事,从向身边人讲到向世界人讲。
不独守炉火,而传递火焰。在不断创新展现英雄故事的方式中,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直抵人心,为广州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注入青少年之声。广州青少年由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成为红色文化等传播者,红色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在英雄之城书写新时代“英雄故事”
身虽平凡,亦足奋勇。平凡英雄,人人可为。
沉淀的红色文化最终化为影响身边人的实干动力,书写青少年自己的“英雄故事”。背后,红棉精神给了青少年坚定传承的自信、建功立业的寄托和奉献广州的动力。
红棉精神让青少年有了奋斗的自信。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一个民族开拓创新的重要源泉,时代的发展变化更需要当代青少年大学生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立足广州,深挖历史,在“红色甲工”的历史沉淀中,华南理工大学开发红色IP,丰富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育人效果;
眺望港澳,广州市团校围绕“英雄花开英雄城”打造的红色剧场《启航》带领大学生组广深联动,努力打造成为广州共青团深化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特色创新项目,让青少年真切地感受革命先辈们的热血青春,深刻感悟新时代青少年的使命。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共鸣”和“共情”中,有了文化牢固基地,青少年面向未来勇担青春使命,迈出坚定的实干步伐。
红棉文化让青少年建功立业有了奋斗的方向。
红棉之心映羊城,越秀英雄花英雄城宣讲队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上亮相,宣讲队伍立志让身边人讲身边事。“我将继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青春在火热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全国最美志愿者、广州市道德模范徐暐杰说。
从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到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和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红色工运之旅”让香港青少年叶莹慧感触颇深,“我直观感受与认识了这段历史,更激励了我们湾区青少年自觉承担起当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殷殷之情俱系华夏,寸寸丹心皆为家国。青少年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让实干成为引领发展的风向标,在不同岗位上建功立业,创造自己的“英雄故事”。
红棉文化让青少年有了奉献广州的实干之魂。
在增城区少年宫,一场红棉潮墟爱心义卖活动各式摊位百花齐放、多元化的义卖作品让人应接不暇。青少年们筹得的6700元善款将用于帮助困难儿童。
另一边,“青春接力·一起来”志愿服务项目聚集起全市青少年志愿服务力量;“英雄花开英雄城 红色薪火代代传”白云区红色小宣讲员将宣讲服务带到基层;
“学习光辉党史,争做时代新人”红棉树下讲党史主题活动倡议全市青少年志愿者争做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传承者、践行者、倡导者。
截至3月23日,团广州市委共发动全市各级团组织和青少年志愿服务组织在“i志愿”平台上发布“学雷锋”主题志愿服务活动1017个,上岗志愿者12025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5.4万小时。
百年征程,砥砺同心,百年红棉精神孕育出一座活力青春之城。广州青少年在红棉树下听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创造新一代的英雄故事。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将英雄城的红色精神化为扎根心中的红棉种子,用实践施以养分,开出绚烂的红棉之花。
■案例
红棉之夜“绽放”千年古道
周六的广州北京路,处处洋溢着欢快的氛围。随着夜幕降临,人群慢慢向“橱窗剧场”聚集。晚上8点,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作为首个中学团体登上广州青宫“橱窗剧场”,带来“英雄花开英雄城”红棉之夜的专场演出。
随着红色大幕徐徐展开,一群白衣少女首先带来了一首耳熟能详的《少年》。歌声唱响了北京路的夜,不少路过的市民游客纷纷驻足拍照、聆听优美的歌唱。
随后,来自十六中合唱团的小组唱团队以他们独特的青春风格,演绎了《少年》《军营飞来一只百灵》《我爱你,中国》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在青宫“橱窗剧场”这一崭新而绚丽的舞台上,十六中学子唱响了铿锵的旋律,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传递文化自信、展示青春风采。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掌声,一起合唱为青春活力喝彩。
用歌声传达出对广州、对祖国的那份爱。“这是我第一次在这样公共、开放的舞台上表演,感觉特别兴奋和激动。”演出学生代表张楠表示,北京路、千年古道对于广州人而言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美育是直抵人的心灵深处。优秀的音乐歌曲、新颖的传唱方式最容易受到青少年的欢迎、产生共鸣,并能受到优秀文化作品的熏陶,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十六中艺术科科组长,获得“羊城优秀音乐家”称号的何徐老师深情地说,登上“橱窗剧场”是学生们一次难能可贵的演出经历,让他们的青春成长多了一份印记。
地处十六中半小时“校家社”协同教育生态圈之中,青宫“橱窗剧场”的灵感来源于粤港澳三地的橱窗文化,蕴涵了大湾区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
“橱窗剧场”内,是青春的歌舞,昂扬的精神状态,质朴的歌声语言,展现了青少年的风采和活力,抒发了红色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橱窗剧场”外,是千年古道北京路,驻足的游客和热烈的掌声,点亮了湾区融合的文化灯塔。
弘广府千年文化,秀青春时代风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融合的成果展示窗口、北京路上目前唯一的空中开放式舞台,这个时尚吸睛的“橱窗剧场”正与北京路中轴线上的千年文脉近相对望,成为青少年“想来、爱来、经常来”的青春文化高地。通过“眼可见、手可触、身可入、心可悟”的直观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开展假期研学实践,在沉浸式、体验式中感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市民游客可以在观看演出时感受古今的碰撞和时空的交汇,俯身可体验千年古道史韵,仰头可观看湾区青少年演出的风采、释放的青春热情。橱窗的空间虽小,但承载的文化意义却很大。”广州市青少年宫主任唐勇介绍说。“橱窗剧场”这一文化新地标遇上红棉之夜,无疑将焕发更具活力的青春之声。
■专家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陶韶菁:
让英雄人物深耕青少年心田
青少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一个民族开拓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需要强化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意识。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下功夫,不断创新打造精品力作,积极创新传播手段,用最亲和的方式使红色文化走入大学生心田,让红色文化可信可学可敬。
让红色文化可信可学可敬,要善于构建理论认同树标杆。善于激活红色基因,挖掘党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是,树立英雄模范。善用图文并茂的影像叙事等形式,反映百年变迁,围绕英雄人物故事进行提炼宣传。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学校最早办学源头是1918年所设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世称“红色甲工”,这里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如杨匏安、刘尔崧、阮啸仙等,他们创建了中共广东党、团组织。华南理工大学深入挖掘“红色甲工”的历史故事和时代内涵,出版《广东工业专科学校校史考》等书籍,举办“党在华工一百年”主题展览,建设新校史馆,采用裸眼3D魔方、270°沉浸式五折屏等高科技展示照片1000余张、实物展品90余件、影像资料10余段,使校史馆成为红色育人大课堂、校史研究主阵地、宣传主窗口。
让红色文化可信可学可敬,要达成情感认同寻温度。要结合青少年群体特点讲述党史故事,创新宣传教育载体,让青少年在一段段红色故事、一幕幕革命场景、一处处红色印迹中有“共鸣”,能“共情”,从而入脑入心入行。多用“宣讲+故事”的形式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激发青少年以史为鉴,察往知来,扬青春之帆。不刻意追求英雄的“高大全”“伟光正”,而是通过挖掘人物充满人性的最宝贵、最闪光的细节瞬间,展现他们的鲜明性格和精神境界,力求主题突出、充满张力,使得英雄人物可敬可爱、可感可学。
让红色文化可信可学可敬,要实现行为认同勇践行。用好红色资源,打造亮点特色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参与的主题活动。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原创话剧《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至今已演出13场,观看人数达1.4万人次。作品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等,使得“红色甲工”品牌更加实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提升了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此外,华南理工大学将校园内37处历史建筑和史迹转化为红色育人资源,推出了校园红色史迹和重要纪念地游研学活动,成为学生团支部开展红色宣传教育的活动样板。
南方日报记者 马艺天 冯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