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开征海陆路离境税建议引发香港舆论热议,多数意见认为不可行

2024-01-11 09:19 来源:GDToday 陈晨

  香港特区政府将于2月28日发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近期不少市民就预算案表达意见。其中,一份“向本港居民开征‘海陆空离境税’以增加政府收入的建议”引发舆论热议。香港市民从陆路离境香港主要是前往内地,多数意见担心“离境税”会变成“北上税”,阻碍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交流,认为不可行。

  据了解,离境税是指某国或某地区公民在离开该国或地区购买国际机票时,航空公司代当地政府收的税。香港早已设有飞机乘客离境税,每名12岁或以上的乘客若从香港国际机场乘搭飞机或从港澳客运码头乘搭直升机离开香港,必须缴付港币120元的飞机乘客离境税。

  香港曾两次推行海路及陆路离境税。1999年,香港特区政府于《财政预算案》提出开征海陆离境税以增加政府收入,后不了了之。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再次提交征收边境建设税方案,建议向所有经陆路、海路或港口管制站离港的人士征收每人每次18港元的边境建设税,以改善财政赤字,后搁置。

  “如果征陆路离境税,可说是对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一大障碍,我个人绝对反对。”在立法会议员梁熙看来,所谓“海陆离境税”完全是“本末倒置”,如今旧事重提,更加不符今天香港实际环境,相信结局会与前两次一样。

  他认为,若征收相关税款,不仅会阻碍港人“北上”的步伐,更会变相影响内地游客“南下”的兴趣。“现在基本上有85%内地旅客是即日来回不过夜,我相信这一税项对这批旅客的影响十分大。如果连访客也没有,空余更高的税项也没有多少征收对象了。”

  香港时事评论员刘予涵告诉记者,香港近年来财政压力较大,但以“离境税”扩大税基是得不偿失。根据香港入境事务处最新数据,2023年香港有大约8000万人次经海陆口岸出境,假设按照各方建议的每人每次收取25元,会带来大约20亿元的财政收入,但相比政府开支来讲却是杯水车薪。“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收入也许会带来负面的政策观感,不排除部分外来旅客会因为该政策进而选择不来香港,更加打击本地消费。”

  刘予涵说,海陆口岸,尤其陆路,是很多市民日常生活的依靠,比如两地生活人士、跨境学童、探亲访友等。“如果连上班、上学这种基本且无法选择的需求都要被征税,那这一政策便是不尊重日常使用者。有人说要甄别这些惯常使用者,但这也会带来复杂的行政开支,为了这20亿港元也毫不值得。”

  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为了打破边境的限制,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便捷有序流动,促成区内的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给两地居民一个更便利的生活圈,提高生活品质,推动合作发展。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两地人流密切往来是促进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根本要素。

  刘予涵认为,人流往来不一定是政商层面的合作,民间交流更为重要。例如最近港人“北上”深圳消费,就是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最佳体现;同样,内地居民来香港跨年看烟花,也是很好的文化交流。“久而久之,两地人民都能更了解对方,利用两地各自优势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这正是大湾区的目标。难道香港要用所谓的‘离境税’为这一趋势设置障碍?”

  从世界范围来看,海陆离境税似乎也缺乏有说服力的实例。以新加坡为例,该国曾面临香港类似处境,其北部跟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仅一河之隔,且新加坡与新山物价差异极高,恰如香港和深圳。因此,新加坡每年有逾1亿人次通过新柔长堤往前往新山,除打工、求学外,大多数人的目的是享受高性价比的购物体验。

  在李光耀执政时期,新加坡政府便留意到本地消费力外流新山的情况,曾考虑设立类似陆路离境税的措施,但权衡轻重后决定放弃,因为两地之间“自由通关”可促进两地资源有效配置。从新加坡角度看,当地民众赴新山享受低廉消费,既有助平抑本地物价,同时能增进居民福祉。即使代价是流失部分消费力,但反过来能够推动新加坡业界加强自身竞争力、专注于高端消费及高增值环节。

  “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本地业界如何转型升级,针对本地市民及外来游客提升吸引力,而不是通过‘离境税’设置门槛,让港人无奈留在本地消费,无疑饮鸩止渴。”梁熙认为,对香港来说,“北上”消费热潮不仅带来挑战,更加创造机遇。从大量内地游客来港跨年就不难看出,香港仍具独特优势,只是其消费模式从过往的高端消费逐渐转变为文化体验。因此,业界应思考如何迎合新的消费需求作出转变,专注于体验式消费。“例如大坑舞火龙、大澳渔村等,都是不可复制的特色文化,旅客专程来港体验的过程中,相关的餐饮娱乐行业亦可以一并受惠。”梁熙说。

  刘予涵则指出,本港业界应从性价比、多样性、创新性及服务环境与素质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提高自身水平,重新赢回消费者。

  他指出,在“北上”热潮的刺激下,本地业界应思考如何升级自身服务,提供内地没有且超过内地的新消费场景、项目等等,自然可以吸引更多“南下”消费。“多年来,香港商界正是靠不断的竞争,不断创新才发展起来的,现在正需要他们重拾那种敢于竞争、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样,港府面对财政压力,要思考如何活跃市场,吸引资金,创新业态,创造新增长点,而非从市民和访港旅客的口袋里去‘抠钱’。”

  GDToday记者 陈晨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于艳彬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