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南方网> 新闻 > 粤学习 > 美好生活

广东鸭“复活”记:历经18年,“灭绝”的中山麻鸭被“找回”

2025-02-22 08:14 来源:南方日报

中山麻鸭,是唯一被列入广东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志的鸭品种。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消失的麻鸭,又“活”过来了!

  作为广东省家禽资源普查工作专家,张细权怎么也没想到:目睹中山麻鸭“消失”18年后,他又见证了中山麻鸭“失而复得”。

  中山麻鸭,因羽毛呈褐麻色,有如麻雀毛色而得名。作为唯一被列入广东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志的鸭品种,中山麻鸭是土生土长的广东鸭,养殖高峰时曾达到360多万只。但因受外来白羽肉鸭品种的冲击,中山麻鸭逐渐减少,于2006年被判定为“灭绝”。

  此后10多年,一批人踏上了漫长的寻鸭路。

  2个月前,农业农村部宣布:中山麻鸭这个曾被宣布灭绝的畜禽品种资源被重新找回。2月6日,中山麻鸭重新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遗憾:广东鸭被宣布灭绝

  2006年,国家启动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作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成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张细权牵头负责广东省家禽资源普查工作。他带队到中山走访时惊讶地发现:曾经随处可寻的中山麻鸭,竟然消失了。

  中山麻鸭在广东有独特意义。它是广东最早有记录的鸭品种。据《五山志林》记载,早在600多年前,中山麻鸭就已经形成。它也是唯一列入广东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志的鸭品种,是一只地道的“广东鸭”。

  中山麻鸭的形成,与珠三角独特的“鸭稻共生”模式紧密相关。中山麻鸭体型小巧、耐粗饲、成活率高、产蛋率高,只需以稻谷喂食,再让鸭群到河涌、小溪边自由觅食,就能养活。明清时期,香山人就通过养殖麻鸭,贩售蛋肉,贴补家用。

  “农户追求收益快、生产周期短的养殖品种,导致中山麻鸭的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养殖数量大幅下降,逐渐走向濒危。”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叶树才回忆,20世纪80年代,因受外来白羽肉鸭品种冲击,中山麻鸭“断崖式减少”。1992年,位于南朗街道的最后一个麻鸭集中养殖场撤离,中山麻鸭从此失去了依托。

  2006年,尽管经过多番寻找,张细权始终未能找到中山麻鸭的任何踪迹。最终,中山麻鸭被《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除名”。这一记重锤,相当于宣布中山麻鸭的“灭绝”。

  寻鸭:它们一定还活着

  为找回这块失落的“拼图”,一批人走上了漫漫寻鸭路。他们坚信,中山麻鸭一定还在这片土地的某个角落顽强生存着。

  2006年,中山几个畜牧行业老前辈组成中山麻鸭场(筹委会),撰写了中山麻鸭报告,记录了中山麻鸭的“寻种”事迹,并提出保种建议。2008年,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与繁育研究室专家卢立志曾在南朗发现中山麻鸭的线索,次年将其上报至国家水禽基因库,但并未持续深入研究。

  2014年,情况迎来转机。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谢青梅团队合作,承担《中山麻鸭的提纯复壮及选育》项目,寻找和抢救性保护濒临灭绝的中山麻鸭。

  但寻获中山麻鸭,绝非易事。

  项目组每天背着相机、记录册、GPS定位仪,辗转中山、广州、珠海、福建等多个地方,从一个村走到另一个村,看见水塘就盯着看,看见有人放养就凑上去问。

  终于,2014年底,在南朗街道合里树坑村的深山密林处,项目组发现了几只与中山麻鸭极为相似的种鸭。据悉,农户甘志美一直坚持养本地鸭,养殖中山麻鸭已有30多年。但因养殖地过于偏僻、且养殖数量较少,一直未被搜寻发现。

  仔细调查后,项目组又得知,原来,2008年卢立志正是从甘志美等几家麻鸭散养户发现了中山麻鸭的线索。

  2009年,卢立志将中山麻鸭的线索上报至福建省石狮市国家水禽基因库。随后基因库从南朗引入中山麻鸭种蛋,用作繁育留种,但并未完成种群纯化。获悉信息后,项目组专程到福建省石狮市国家水禽基因库走访交流。

  2015年,项目组从甘志美养殖场购进一批麻鸭苗。同年,项目组又根据中山畜牧老前辈的指引,从珠海詹潮龙麻鸭养殖场购进另一批麻鸭苗。经观察,这两批鸭苗繁育的后代,与中山麻鸭外貌特征相似度较高,基本满足繁育提纯的条件。

  为避免种源单一导致近亲繁殖,项目组决定将2个养殖场的鸭种混合。2016年9月,项目组再次从甘志美养殖场购进麻鸭鸭苗,与从珠海引种选留的鸭只共同组成保种基础群,确定为中山麻鸭第1世代保种核心群。

  淬炼:八代扩繁找回“真麻鸭”

  确立保种群,并不意味着真正找回了麻鸭。

  中山麻鸭第1世代种群性状仍不稳定,鸭群经常出现体型偏大、掺杂白毛或毛色偏深、颈圈不明显等情况。这说明麻鸭品种还不够“纯”。要想找回“真麻鸭”,还得重新“淬炼真身”。

  以第一世代为基础,逐代建立保种核心群,直至种群整体性状稳定,实现纯化。

  为保证基因性能稳定,项目组以28天为一个孵化周期,用1年至1年半时间,推出一个新世代。

  2018年,张细权得知中山麻鸭线索有最新进展,毅然加入其中,和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罗庆斌一起制定了中山麻鸭的保种方案。

  依照方案,五桂山中山麻鸭保种场,设立近百个小隔间,通过分开饲养,避免麻鸭近亲繁殖。

  从2016年推出第一世代算起,中山麻鸭至今已扩繁至第八世代,不仅品种纯度大幅提升,后备种鸭数量也从100多只扩至1000多只,家系由20多个扩大到60多个,每年可稳定出产2万只鸭苗。

  2021年,全国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启动,中山麻鸭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红色清单地方品种。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加快中山麻鸭性能测定及鉴定,罗庆斌被任命为专业组组长。

  “经过一代代精心筛选,中山麻鸭核心保种群基本恢复志书所记载的各项外貌特征,羽色褐麻色为主,蹼呈橙黄色、虹彩褐色,体型中小型,基本保持在4斤左右,说明基因已被重新纯化。”罗庆斌说。

  2024年12月10日,农业农村部公布消息:中山麻鸭作为曾宣布灭绝畜禽品种资源,被重新找回。

  开发:从保种场走向大市场

  中山麻鸭是我国地方鸭遗传资源基因库中一颗重要的“种子”。

  张细权、罗庆斌团队经过基因组测序,证实中山麻鸭遗传基因具有独特性,与全国其他鸭品种的基因序列有明显区分度,单据为一类。同时,中山麻鸭遗传基因具有多样性,并未经过高强度选育,从研发利用的角度来看,可为新鸭种的研发提供丰富且独特的基因素材。

  找回只是第一步,保育开发是后续关键。要想不沦为保种场中的“活化石”,中山麻鸭就要走出保种场、闯向更大的市场。

  罗庆斌透露,华南农业大学家禽遗传育种研究团队正在进行中山麻鸭DNA指纹特征的研究,从事中山麻鸭遗传资源保护与高效新品系选育课题研究,挖掘与鉴定影响麻鸭生长、饲料转化效率、产蛋、抗病性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及其SNPs(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培育新品系。目前,华南农业大学正与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从品种培育入手,提升中山麻鸭的产蛋性能。

  中山正努力将中山麻鸭推向广阔的市场。如广东华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养殖了2000来只中山麻鸭,同时借助“团购+餐厅”的营销方式推广中山麻鸭。承载着地方文化记忆的中山麻鸭,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食客。

  2024年5月,在泰国楠府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农业论坛上,中山农业企业现场宣传推介中山麻鸭。中山麻鸭首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南方日报记者 苏芷妍 林雨萱

编辑:陈雨昀   责任编辑:陈海敏

扫码下载粤学习APP

指导单位:广东省委网信办 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