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为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祖籍深圳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逾100万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近年来,深圳积极搭建高水平合作发展平台,积极发挥华侨桥梁作用,凝聚侨心侨智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
深圳市委统战部联合南方新闻网推出《“侨”见深圳》系列视频,邀请侨务工作者、侨文化传播志愿者打卡深圳独具特色的涉侨地标,让更多海外华侨华人和鹏城儿女见证侨文化在岁月沉淀中焕发新活力,以同心同源同根文化促民心相通。
观澜侨文化博物馆,是深圳市第一家与华侨文化有关的博物馆。1982年,一批观澜华侨自发捐资建设侨联工业园,观澜侨文化博物馆便由其中一栋大厦改造而成,馆藏展品皆“来之于侨,用之于侨”。
在博物馆外部,碉楼的传统结构清晰可见。作为“观澜三宝”之一,华侨捐建的114座观澜碉楼构成了深圳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碉楼群,一可抵御土匪侵扰,二能充当社交集散地,三则践行海内外游子落叶生根的夙愿。
展厅内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家国情怀三大展览篇章,全面展现观澜华侨的迁移史、奋斗史、贡献史。从大洋彼岸买回来的缝纫机、旧书柜,旧时华侨的勋章及证书……老物件虽已发黄发旧,却依然令人忆起观澜华侨自强不息的奋斗岁月。
碉楼、古墟、观澜河等独具本土特色的人文景观,为华侨勾勒寻根问祖、回溯乡愁的文化脉络。100多年前,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在观澜河畔兴建了深圳“四大名墟”之一——观澜古墟,并沿水路开展移民、谋生、贸易等对外活动,为观澜侨乡文化在近现代的发展奠定基础。
“批”数封、银几许,跨越山海,辗转归乡。据观澜侨文化博物馆负责人之一的翁艳芳介绍,馆内侨批侨汇是观澜华侨百余年来支持故乡教育、医疗、公益等事业的印证。
龙华观澜是岭南闻名遐迩的文化之乡,“耕读传家”的文教基因代代相承。1912年,以陈兆南为代表的观澜第一代华侨筹集了3万两白银建成广培小学(原名广培学校),并确立其“广兴教育新民气,培就人才振国魂”的办学宗旨,在深圳近现代教育史上铭刻了坚实足迹。
如今,观澜华侨已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既有建设家乡的赤子情结,也有崇文重教的公益之心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龙华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的支持力度很大,让我非常感动。”深圳市龙华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房小东感叹。从侨文化博物馆到侨捐院校,无不维系着海外观澜籍华侨与家乡的天然亲缘联系,映照着观澜的百年风华。一张张呈递而来的文化名片,盛情邀约你回溯龙华乡情,感受这片热土坚实的精神力量。
出品:中共深圳市委统战部 南方网
统筹:李晨昱
策划:农海燕
脚本/编导:农海燕 翁均婷
采写:翁均婷
拍摄:梁就胜 张全壮
剪辑:梁就胜
设计:张桂青
翻译&审校:GDToday
鸣谢:观澜侨文化博物馆 深圳市龙华区广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