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王海峰:自贸区是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典范

2022-09-12 07:46 来源:南方日报 赵晓娜

  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到2021年的39.1万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于2020年跃居全球第一,快速增长背后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王海峰对十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有着长久深入的研究观察,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是贸易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与此同时,十年里,中国坚定推进对外开放,特别是通过建设自贸试验区(港)融入、引领新型全球化,使之成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典范和高地。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落地建设以来,王海峰格外关注这里的改革开放实践,并将之作为研究课题。他认为,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有实力成为探路者、先行者和领头羊,从而引领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赵晓娜

  中国经济韧性

  推动贸易稳定发展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这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特别是贸易发展的态势?

  王海峰:过去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由过去的高速转向中高速,实现了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较快,带来了外贸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

  从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来看,我国经济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此前投资占比达50%以上,如今消费占比60%以上。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占比超过50%,推动服务贸易快速增长。强劲内需则使得很多年份的进口增速要比出口更快更稳定。

  过去,我们的增长更多是依赖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现在更依靠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也是一个重大转型。从市场发育来看,过去十年是我国综合营商环境改善最明显的十年,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和转型。

  随着近十年来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这就成为贸易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南方日报:这十年中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其中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王海峰:中国贸易结构转型,伴随着经济增长由数量扩张转为质量提升,是双向的作用。

  关键是经济增长动能加快转化,现在更多是技术含量高的质量型增长。过去十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专利数量、企业创新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其中,新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平台企业和科技企业带来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双重提升。这些新经济平台很多是以技术服务为主,也带动了贸易转型,比如跨境电商,就将新经济和实体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市场自发的经济形态,这表明我国在营造促进新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方面是全球一流的。

  建设自贸区

  表明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南方日报:过去十年,我们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数增长了近1倍,这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怎样的外部环境?

  王海峰:双边自贸协定和多边自贸协定属于双向开放,以双边或单边的协议来约束,这是过去20多年来世界贸易组织及全球化受阻之后各国探索的一种自由贸易新形式。

  我国在2000年前后就提出要建设高水平的自由贸易网络,过去十年,我们不仅拓展了自贸“朋友圈”,还对已有的自贸协定进行了升级,并且希望予以动态升级。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的自贸协定主要集中在亚太,将为中国参与或推动亚太经济融合注入活力。

  南方日报:从上海自贸区开始,这十年里我国陆续建设了21个自贸试验区,这些平台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助力?

  王海峰: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贸港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与自贸协议不同的是,它的水平更高,而且是单边开放,就是我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基础和发展阶段推进开放,这是我国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融入、引领新型全球化的重要方式,显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态度和决心,表明我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从区域来看,这些平台都位于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既有产业基础,又有产业发展空间,集聚了一批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全球知名的创新型企业。

  截至目前,自贸试验区(港)的开放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负面清单每年都在缩减,并由此产生了明显的政策效应,可以说是我国过去十年开放创新的典范和高地,这其中不仅有政策创新、市场创新,还囊括了政府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创新平台,对推进我国贸易转型和改革开放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

  将引领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自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如何看待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

  王海峰:“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搭建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是对现有国际合作平台的重要补充,特别是全球化遭遇逆流之时,它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机会。

  过去这些年,“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到面、由短期到长期,总体来看,相关国家和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更加主动,积极性日渐高涨,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增速也明显快于整体增速,这集中体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也使得我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在构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过程中,大湾区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海峰:对于中国外贸外资、对外开放乃至经济建设而言,粤港澳大湾区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非常核心的平台,这里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基础最好、资源最丰富、发展潜力最大、思想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基因最丰富的板块之一,也是经济发展活力强、后劲大、抗风险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中国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都承担着探路者、先行者、领头羊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将发挥引领带动的重要作用,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筹:尚黎阳 骆骁骅

  人物小传

  王海峰,英国巴斯大学经济学博士,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改革开放论坛(中央党校主管)社会与经济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宏观政策、民营经济、国际合作。

编辑:孙奕慧   责任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