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郭亚兵。南方日报特派记者卞德龙、徐昊摄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副主任护师李利。南方日报特派记者卞德龙、徐昊摄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主管护师史丽莎。南方日报特派记者卞德龙、徐昊摄
风雪严寒已过,初春的阳光洒满江城武汉。2月24日,第一批广东省援助湖北武汉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医疗队(以下简称“广东医疗队”)抵达武汉整整一个月了。
第一批广东医疗队队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以下简称“南方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郭亚兵和该院副主任护师李利、主管护师史丽莎,17年前曾在北京小汤山医院参加抗击“非典”,奋战了一个半月;如今,三位“抗非”英雄再度请战,赴武汉阻击新冠肺炎疫情。
截至目前,驰援湖北的广东医护人员中有140人是曾经的“抗非老将”。时隔十多年英雄又上战场,“召必回,战必胜”的决心,科学救治、专业防护的细心,抗击疫情、直至胜利的信心一直未变。
出征▶▷
请战书按满手印 除夕夜奔赴武汉
春节临近,正是千家万户阖家团圆的时候,郭亚兵、李利、史丽莎和许许多多的广东医护人员,惦记的却是千里之外的武汉。
“疫情发展怎么样?是否缺乏医护人员?需不需要增援?”1月23日当天,曾参加原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赴小汤山医院医疗队的南方医院24名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主动要求上一线。
郭亚兵是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赴小汤山医院医疗队队长。忆起当年,他说,那批队员成了“生死之交”。李利和史丽莎也说,在小汤山收获的“战友情”,也在无形中促使她们再次主动请缨。
“我们的经验肯定能派上用场。”在小汤山医院战友微信群里,当年的护士长王晓艳的话得到热烈响应。
按满手印的请战书很快递交给医院——
“我们是2003年奉命赴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的南方医院医疗队队员,当年为全国抗击‘非典’作出了应有贡献,同时做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17年后的今天,当全国人民正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作为一支有丰富经验、战胜过‘非典’的英雄集体,特此向院党委请战,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1月24日20时,除夕夜。南方医院大门前,该院首批赴武汉医疗队正式集结,郭亚兵、史丽莎、李利在列。
57岁的郭亚兵经验丰富,他被任命为第一批广东医疗队队长。
44岁的李利,在小汤山医院的战场上成为共产党员,她再一次义无反顾。
37岁的史丽莎,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受到征召后,她拨通父母、丈夫的电话,简短交流后便着手准备。
更多的广东医护人员都和他们一样,坚定地走向抗击疫情的一线。最终,来自广州9家三甲医院的128名医护人员共同组成第一批广东医疗队。
抵达▶▷
病区情况不容乐观
清理打扫恢复秩序
1月25日凌晨1时许,载有第一批广东医疗队的CZ5241包机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郭亚兵、史丽莎、李利与百余名队友进入新的战场。
凌晨4时到达驻地安顿后,休息不足4小时,1月25日一早,郭亚兵和当时医疗队领队易学锋以及各医院队长前往对口支援的武汉市汉口医院对接工作。
第一次进入病区,即使是经历过“抗非”战役,郭亚兵等人仍然吃了一惊:
由于患者众多、医护人员有限,汉口医院勉力支撑,一些使用过的药瓶来不及处理;本院医生护士在持续近1个月的高强度工作后,已极度疲惫,还有人不幸感染,病倒在一线。这些都让广东医疗队倍感压力。
郭亚兵站了出来。在全体大会上,他勉励大家直面困难。“特殊的战场,医院感染防控一定要做好。”他清楚,不少队员是第一次参加传染病疫情阻击战,心中难免没底。个人防护有哪些流程?防护服怎么穿脱?医疗队组织专业培训,确保人人过关,让队员更安心投入战斗。
1月27日,郭亚兵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控专家刘大钺等一同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病区打扫了一天卫生;经过病房现场考察调研,专家组对病区进行改造,合理划分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
有了“抗非”经历,他们更显从容。李利、史丽莎等没有犹豫,做好防护后也进入病区,从收运垃圾、洗消护目镜等工作做起。
“病区环境改善后,医患的心情都变好了。很多患者觉得广东医疗队来了以后改变很大,一两天就大不一样。”李利说。
迎战▶▷
主动申请上首班
“抗非”经历成底气
正式接管病区后,各项工作仍千头万绪。
忆起当时的情况,汉口医院副院长王琼娅坦言:“广东医疗队接管的呼吸六区,重症病人多,病区诊疗条件也有限。”
郭亚兵带领专家组,立即根据现状合理规划,连夜制定医生值班安排;随后又与李利一道,两天召集各团队护理负责人召开6次会议,妥当安排好82名护士的轮班。
“第一个班是最重要的,因为最可能出现防护疏漏、发生职业暴露。”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有着“抗非”经验的郭亚兵作出决定:首班他来上。
患者多、病情危重,病区的工作比想象中繁重和琐碎。输液、配药、导尿、下胃管、氧疗、上监护、观察病情,队员们还要腾出功夫做保洁、为患者送餐、处理医疗垃圾,任务应接不暇,对医护人员是极大考验。
“许多护士在家都是父母的宝贝,在这里都变成了‘女汉子’。忙完4个小时,许多人满身是汗、疲惫不堪。”李利说。
极个别年轻队员因为工作强度大、身心疲惫,情绪上有些波动。敏锐观察到他们的心理变化,李利常主动关怀队友。
“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努力帮助他们,就像当年小汤山医院的战友们帮助我一样。”李利说,她一有机会就和队员谈心,给他们讲小汤山的故事,告诉大家要坚信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
而在史丽莎看来,“抗非”经历给她的最大收获,是“心里不怕,有底气。”她说,刚到汉口医院时,环境情况、院感防控等方面都与当年小汤山医院差距很大。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回想起“抗非”经历,她很快便进入“战斗状态”。
“当看到病人对我们竖起称赞的大拇指,我感到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李利说。
展望▶▷
战斗满月信心更足
坚信圆满完成任务
一个月转瞬即逝,诊疗工作早已步入正轨,总结战斗经验,3人感触颇多。
在郭亚兵看来,恐惧来自未知,信心来自专业。17年前,在小汤山医院,作为主要专家之一,他提出倡导规范化应用激素治疗、倡导病区及医务人员驻地开窗通风等措施,并在全院实施,为有效治疗病人、保障医务人员安全作出贡献。
“在小汤山医院我们能够实现零感染,相信在这里我们也能做到。”郭亚兵常这样给队员加油鼓劲。
2003年奔赴小汤山医院时,史丽莎年仅20岁,如今,她已成为经验丰富的医疗战场“老兵”。史丽莎说,在医疗队中,还有不少是在广东参加过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由于有了这些宝贵经验,整支队伍心理上更加稳定。
“面对传染病疫情,做好防护是保护自身和完成任务的关键。我是大姐姐,我要看好他们。”战“疫”满月,李利清楚,面对未知的敌人,最初心存恐惧是正常反应。作为“过来人”,她跟护士们一起进入病区,一起护理患者,一起面对危险。
同样来自南方医院的第一批广东医疗队队员邹艳平说,队伍中有曾是小汤山医院的“抗非”英雄,让许多年轻队员有了“定心丸”。“作为医护人员,最大的成就感源自患者好转、康复。战斗满月,我们信心更足!”邹艳平说。
“过去,我是一名小汤山医院的战士;在家里,我是妈妈、是妻子、是女儿;但此时,我是一名1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是广东医疗队的一名队员。我坚信我们会圆满完成这次任务。”李利的话,道出“抗非”三英的心声。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吴帆 卞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