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鉴于当前预付式消费领域立法存在的粗放、零散、差异化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
《报告》显示,从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的投诉、诉讼及相关情况报道来看,经营者违规办卡、拒绝开具消费凭证、服务承诺兑现差及变相涨价、消费者办卡容易退费难、经营者跑路消费者挽回损失难、消费者维权难度大是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报告》指出,预付款项具有付款在先、消费在后的特点。消费者权利的实现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消费关系的存续以信用为基础。一旦经营者在后期的合同履行中出现违约、失信等行为,不仅会导致消费者单方面承担风险或遭受损失,还将严重影响消费者未来采用预付式消费模式的意愿或决定。在预付式消费中,经营者的信用是决定该消费模式能否存续的重要基础。因此,亟须吸纳各地成功经验,从国家层面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报告》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完善预付式消费相关立法,细化各环节规定,强化经营者举证责任;
二是强化预付式消费行政监管,推动联合整治,实施信用约束和惩戒;
三是加大预付式消费司法救济力度,减轻消费者举证责任,建立消费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
四是重视发挥消协组织作用,汇聚社会各方力量,促进预付式消费社会共治。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陈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