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当雷锋精神融入时代发展:岭南大地的文明“新引擎”

2025-03-05 16:08 来源:南方杂志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雷锋的发问,跨越六十余载,至今仍振聋发聩。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自此,雷锋精神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每年的3月5日,不仅成为学雷锋纪念日,更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日,成为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节点。

  时光流转,雷锋精神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的岭南大地生根发芽、开枝结果。日前,《南方》杂志记者走访多地,看到从街头巷尾的义务帮扶,到大型活动的志愿保障;从社区邻里间的贴心关怀,到偏远乡村的爱心支教,岭南人民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让它成为驱动文明进步的强劲“新引擎”,持续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爱洒人间无处不在

  在广东,雷锋精神不仅融入定期的活动与日常的文明创建,更体现在市民的自发行动中。2024年12月27日,广州市黄埔区公务员吕先光,在天河客运站附近,凭借军医经验,将倒在路边的男子从死神手中夺回,这已是他第二次街头救人。

  而在同年8月30日,揭东退役军人刘欣典驾艇途经揭阳进贤门大桥时,见两名群众落水挣扎,毫不犹豫地驾艇如闪电般冲向落水者,5分钟内将两人救上岸,使两名年仅15、17岁的女子得以脱险……

  这些瞬间,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广东的每一个角落,充分体现了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展示了广东无处不在的崇德向善、互帮互助的文明氛围。2025年1月9日,2024年“广东好人”发布暨文明实践成果汇报活动举行,更是将这份爱与善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全国道德模范、广东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和“广东好人”,这些榜样人物构成了广东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广东持续以先进典型引领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挖掘身边好人事迹,树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通过精选“种子”、精心“烹调”、严把“尺子”,广东不断提升好人推评的“含金量”,让好人之光在南粤大地熠熠生辉。媒体宣传、社会展示、文艺创作多管齐下,让好人故事传遍千家万户。

  与此同时,广东注重关爱礼遇道德模范,出台多项政策激励好人,开展帮扶活动,让德者有得、好人好报。在典范的引领下,一批批好人不断涌现,他们传帮带、献爱心,成立志愿服务组织,成为群众身边的“暖心人”。广东以好人之名,跑好能量传递的“接力棒”,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让爱洒人间无处不在。

  善举绘就民生温度 

  这些感人的好人好事,如涟漪推动更多善举。

  在江门各个社区,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随处可见,将温暖带给了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江门市蓬江区“银龄手机助理”惠民服务活动中,志愿者们耐心地围坐在老人身边,从最基础的智能手机操作开始教起,开机、关机、使用微信视频通话、网上购物……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却是陌生的领域。志愿者们一遍遍地演示,老人们一次次地练习,直到他们露出满意的笑容。李奶奶激动地说:“以前总觉得智能手机太难用了,现在有了志愿者的帮助,我能随时和外地的孩子视频聊天了,真是太方便了!”这样的活动,蓬江区已经开展了超过130场,成为老年人心中的温暖港湾。而台山市更是别出心裁,推出了“银龄”手机摄影课堂,让老人们在享受摄影乐趣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精神文化生活。

  不仅如此,江门的大街小巷还遍布着一个个醒目的AED设备箱,它们如同守护生命的“安全卫士”,时刻准备着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为了解决AED配置不足的问题,江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红十字会等多个部门联合行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筹集善款和实物。爱心企业慷慨解囊,市民们也纷纷捐款,共同为这座城市筑起了一道生命的防线。如今,全市的AED数量已经达到了667台,区域人口AED配置密度位居全省第三。

  而在肇庆市,一个个小小的服务驿站成为城市文明的大窗口。肇庆高新区精心打造的“红心服务驿站”,坚持全年365天服务不打烊,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最前沿,为群众提供便捷贴心的服务。这些服务驿站不仅成为志愿者们服务群众的“微阵地”,也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份温暖所感动,纷纷加入志愿服务行列中来。他们或捐款捐物,或提供技术支持,或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增进民生福祉贡献着力量。

  全省正以文明实践为画笔,用心绘就一幅充满爱心、向上向善的城市新画卷。在这片土地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携手并进,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的美好篇章。

  智领志愿新潮

  时代发展,创新成为广州志愿服务的鲜明特征。广州建立了由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履职尽责、联动高效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积极推动志愿服务走向数字化、智慧化和精细化,推动志愿服务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广州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效率与覆盖面。

  广州推出的“志愿时”平台作为全市统一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已成为志愿服务的“指挥中心”。志愿者通过该平台可以轻松获取志愿活动信息,快速注册参与,还可以实现服务时长的精准记录。通过数据化管理,志愿服务的过程变得更加透明公正,同时也让更多市民参与这项事业。

  与此同时,广州还开创全国首个志愿服务智慧型“云系统”,实现了全市志愿服务的智能化匹配。志愿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专长选择适合的服务项目,志愿服务的精准度与满意度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一创新模式使得广州的志愿服务不仅更具包容性,也更加高效。

  《南方》杂志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依托广州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打造高水平科技志愿服务体系,全市建立广州市科技志愿服务支队,深入社区、农村、学校、企业等积极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年均服务市民群众超600万人次。目前,全市拥有科技志愿者近7万人(含未注册及在有关平台注册)、科普信息员超过2.7万人、科普名师220人。

  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创新实践中,“3·5”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尤为引人注目。2024年的“雷锋集市在身边”系列活动,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雷锋集市”志愿服务和大篷车服务,还融入了文明宣传、科普咨询、法律援助等多元化服务内容。

  记者从广州市文明办了解到,近年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家风家教等也被融入志愿服务中,使得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原有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日趋丰富,科技感满满。“‘池’续‘瓶’安,助力电动车平安回家——电动自行车电池检测与安全科普活动”“文明实践市民文化夜校——CPR+AED急救课”等活动在2025年3月举办。同时全市将启动文明迎全运百场系列活动。

  “传承雷锋精神,科技志愿在行动”“趣玩科技 筑梦未来”……在潮州,一场场活动将科技元素融入日常全民实践中举办,成为新的潮流。

  近年来,潮州市高度重视科技在学雷锋及全民实践中的作用,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科技力量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全民素质的强大动力。

  潮州市科协作为科技志愿服务的主导力量,积极联合多方资源,举办了一系列富有科技特色的学雷锋活动。以“传承雷锋精神,科技志愿在行动”为主题,为市民提供包括消防科普、健康检查、眼科服务等在内的多项科技志愿服务。科技志愿服务团队走进意溪中学、绵德小学,通过展示人工智能、航模科技等科技成果,带领同学们动手制作香囊、纸飞机、水火箭等,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从广州的“云端调度”到潮州的“校园实践”,科技正重塑志愿服务的形态与价值。当传统精神遇见现代智慧,“人人可为、处处可行”的志愿服务新生态,已成为广东书写新时代文明答卷的鲜明注脚。

  好心绽芳华

  蛇年新春,茂名高州市东坡村以“做年例,齐种树”文明新风拉开了年例序幕,这一绿色举措成为全国关注的亮点,展现了“好心文化”的与时俱进。从“吃喝年例”向“绿色年例”转变,年例注入了更深刻的文明内涵,培养了健康、环保的民俗风尚。

  茂名市文明办透露,植树活动将持续至3月,“年例林”已累计种下约6.5万株树,绿色年例理念深入人心。作为茂名的核心文化,“好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治理、文明创建等方面,成为推动茂名发展的重要动力。

  志愿服务是“好心文化”的核心表达。茂名市以“我们的城市,我的茂名”为主题,发动134万志愿者开展各类文明活动,发动党员干部、退休老干部、退役军人、“好心管家”等13类群体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茂名市将“好心精神”与雷锋精神结合,开展多项文化项目,激发市民志愿服务热情。未来将继续在“好心文化”引领下,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谭建光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学雷锋志愿服务不是局限在哪一天,也不是局限在哪一个月,而是要细水长流、长年累月,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不断丰富服务、不断创新形式。

  “在新时代,我们应让雷锋精神融入时代发展的脉络,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同频共振。”谭建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雷锋志愿者不断探索创新,要发挥育人成长作用,引导青少年在志愿服务中领悟新时代思想,锻炼成长,成为新时代优秀人才。志愿服务具有“助人+育人”双重功能,应重视育人功能,让青少年通过服务实践获得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南方》杂志记者 影子 发自广州、江门等地

编辑:陈海敏   责任编辑:卢绍聪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