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万千气象看广东|网络大V走进广州,在传统与未来中穿梭

2024-06-02 20:31 来源:南方网

  6月1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广东行活动走进广州,网络名人们参观了低空经济龙头企业亿航智能、大湾区首个一体化智能超充站,深入探访刚刚启用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一天里感受科技与文化的魅力。

  “未来已来”低空经济蓬勃发展

  《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低空经济,创新城市空运、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应用场景,加快建设低空无人感知产业体系,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支持深圳、广州、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的重大议题。

  近日,广东省公布《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8项共29条具体措施,抢滩“低空蓝海”,竞逐低空经济产业高地。5月31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广州低空经济整体规模达到1500亿元左右。

  活动当天,采访团一行走进低空经济龙头企业亿航智能,展厅内各式各样的飞行器马上吸引了网络大V们的目光。

  据介绍,亿航智能2016年发布了全球首款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迄今已经在全球完成了超47000架次的安全飞行演示,飞行足迹遍布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大洲15个国家,领跑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发展。

  其自主研发的旗舰产品EH216-S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标准适航证(AC),成为全球首个获得适航三大通行证的载人eVTOL机型。

  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表示,当前低空经济还处于早期起步阶段,但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方向,未来将为整个社会的所有产业变革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观后,网络名人@正解局 在微博上分享,低空经济将重塑城市基建、交通出行、物流运输等多个生产生活领域。低空产业是比汽车更有想象力的产业。低空时代已经到来,并且中国已经走在了这个领域的前列。

  智能超充,为新能源注入新动力

  活动当天,采访团来到广州市琶洲一体化智能超充站。

  据介绍,2023年12月,南方电网在广州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多元智能超充站,该站能同时满足68台电动汽车充电,最快5分钟即可续航300公里。此外,该站集“分布式光伏、储能、全液冷超充、车网互动、数字孪生”等多功能于一体,是广州探索源网荷储、多能互补微电网的创新尝试。

  “站里采用V2G双向充电技术支持车网互动,电动汽车将变成大型‘充电宝’,用电低谷期充电,用电高峰期向电网释放能量,将庞大基数的动力电池虚拟成一个调峰电厂,实现削峰填谷,改善电能质量,消纳可再生能源等功能。”南方电网广东广州海珠供电项目负责人介绍。

  同时,超充站采用光伏车棚,年均减少近70吨二氧化碳排放。场内一体化储能系统,可根据峰谷电价调控,减少充电站用电成本。场站能源运行工况、用能预测及市场收益分析等模块通过能量云管理系统统一调控,可制定运行策略,达到节能减排、经济性最优。

  网络名人@于晓攀 表示,光储充检放一体化智能超充站的建设,无疑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更多这样的智能超充站的投入使用,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推广将更加顺利。

  琳琅满目,品读岭南文化的“百科全书”

  近期刚启用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成为了广州的热门打卡地,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这里可以说是岭南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

  艺术中心的规划建设注重资源共享、场地共用,让三个馆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纳更多的文化活动功能,对外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选择,方便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场馆举办的各种活动,从美术、文学、历史民俗等多方面深入体会岭南文化的魅力。

  艺术中心“潮起珠江”“新时代赋”等八大精品展览,着力打造全科的、面向未来和国际的艺术场馆,成为展示大湾区文化形象的一张“新时代文化名片”。

  当天,采访团走进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着重了解了广东非遗、广东民俗及民间工艺等,此外还走进“鲁迅家”展厅,感受美术与文学的独特交融。

  网络名人@Hello海洲 在微博上与粉丝分享,走进大湾区艺术中心,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殿堂。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诉说着对美的追求与执着。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国内外顶尖艺术家的作品,感受到不同文化、不同风格的碰撞与交融。每一幅画作、每一件雕塑,都是艺术家们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艺术的力量与魅力。

  “让我们追随广东传统艺术的成长足迹,在广东人的生产、生活场景中一起感受南粤大地上的乡风民谣和南风曲韵吧。”他说。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陈伟峰

  摄影 张瑞霖

编辑:倪仕轩   责任编辑:李婷   校对:梁洁萍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