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南粤大地,纵横交错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蜿蜒连绵。畅达的交通推动广东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扬帆远航。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广东实现市市通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一……一系列交通运输发展成效,推动广东朝着建设交通强国先行示范省的目标全速前进。
公路之变:“四好农村路”成就脱贫致富路
从梅州市丰顺县龙岗镇出发,翻过几个山头,从平地爬升至千米高山又层层下坡,“种茶三百年,户户飘茶香”的马图村终于露出了静美的容颜。
20世纪80年代初,路不通,马图茶叶无人识,直到2003年,村里还是砂土路,一年中有1/3的时间无法通车。也就是在这一年,马图村被定为广东省级贫困村。
2004年5月,梅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在马图村召开现场办公会,针对村民对于修路的强烈诉求,现场研究和论证、拍板改造马图村通往外界的公路。仅过半年多时间,一条连接梅州市丰顺县和梅县区,长43公里宽3.5米的水泥公路基本建成,而马图村成了连接两县区公路的重要枢纽。路修好了,茶也好卖了,人也回来了。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纷纷回村创办企业。他们将改良的种植管理技术带回村里,带动农户规范化种植茶叶,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020年5月,广东省印发《广东省“四好农村路”建设攻坚方案》。到2020年底,全省约14804公里砂土路实现清零,实现百人以上自然村全面通硬化路,农村公路铺装率达100%,乡镇和建制村实现了100%通客车。
到2025年底,广东全省农村公路三级路比例、双车道覆盖率将进一步提高,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双车道公路,建成“等级更适当、标准更合理、结构更优化、干支更匹配”的农村公路网络。
桥梁之变:“万桥飞架”延伸美好生活
南沙港旁,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后,从满载40个集装箱进口木材的首趟海铁联运班列驶向大湾区重要木材市场江门,到开出首趟“海南自贸港—南沙港—西南地区”粮油海铁联运专列……一个覆盖湾区、辐射内陆、联通全球的综合物流网络体系正在成为现实。
伶仃洋上,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首根主缆索股成功架设,标志着大桥全面进入上部构造主体工程施工。这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计划于2024年全线建成通车。
珠江口东西两岸,一座座跨江跨海通道飞跃天堑。从北往南看,黄埔大桥、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铁、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已建成的4条跨江公路通道以及1条铁路通道次第排开,与在建的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深中通道等架起大湾区的“横向走廊”。
在黄茅海海域,粤港澳大湾区的超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正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施工现场繁忙、紧张而有序。黄茅海跨海通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新的跨海工程,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延线,其建设对优化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单一的现状,实现大湾区经济发展向粤西和沿海地区辐射具有重要意义。项目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建成后,将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大湾区早日建成世界级交通枢纽。
从大桥、跨海大桥再到跨海通道,广东桥梁正在实现新的跨越,广东道路正在越走越宽,人们的美好生活也如同这一座座大桥,不断向未来延伸。
铁路之变:市市通高铁实现全省“3小时经济圈”
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通车,河源迈入高铁时代,广东“市市通高铁”最后一块版图补齐。
高铁的开通给河源旅游业带来一个明显的提升。借助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河源正紧紧围绕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和万绿湖风景区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高端文旅综合体等方面为两个合作区提供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优质资源,积极打造全域旅游的河源样本。
赣深高铁贯穿江西、广东两省的赣州、河源、惠州、东莞、深圳5市,从赣州西站引出,向南接入深圳北站。随着赣深高铁开通,这一公交化、快速化、大能力的“黄金通道”贯通南北,与10多条已建成高铁连接,将在粤赣两省之间构筑一条客流稳定、人气旺盛的交通要道,进一步完善赣粤区域路网布局,广东将形成京广和京港两条纵向高铁走廊,与广深大通道无缝连接。新形成的深圳铁路大枢纽,将与广州铁路大枢纽一道,构造“轨道上的大湾区”的两大支柱,使轨道交通网成为大湾区建设发展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随着高铁新线的陆续加入,广东高铁网不断织密,粤东粤西粤北与大湾区的时空距离大幅度压缩,随之带来的跨区域“同城效应”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区域发展格局。广东实现市市通高铁后,全省21市全部可以在3小时左右通达。
高铁为沿线经济提速,拉动旅游热、投资热,沿线居民通过高铁出行已成为日常。未来,随着广湛、广汕汕、深江、深汕等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广东有望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市通时速350高铁”,接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高质量发展。
民航之变:家门口坐飞机的“航空梦”照进现实
白云机场从20世纪50年代仅有一条2000米长跑道、平均每天50余名旅客出入的简陋小机场,逐步发展成为年旅客吞吐量一度突破7000万人次、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2020年,在极其特殊和艰难的情况下,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376.8万人次,位列全球第一,这也和过去许许多多重要节点一样,成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大标志。
近年来,广东“5+4”骨干机场布局已经步入扩容提质“快车道”,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雏形初显:2018年白云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投产;2019年实现“两开工两投产”(即湛江机场迁建工程、韶关机场建设工程如期开工,惠州机场扩容扩建T2航站楼工程、揭阳潮汕机场跑道延长及站坪扩建工程顺利投产);2020年,揭阳潮汕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和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相继开工;2021年,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3航站楼工程开工;2022年3月,湛江机场“一夜”转场,湛江吴川机场实现通航……
而在不久的将来,根据广东进一步提出的“3+4+8”(3个国际航空枢纽机场+4个地区性枢纽机场+8个支线机场)运输机场布局,除了广州、珠海、揭阳、惠州等一批原有机场扩建升级外,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阳江机场等新机场亦将拔地而起。
广东“民航之变”正在加速,机场连接的城市越来越多,串联机场的城市线路越来越便捷,广东人在家门口坐飞机的“航空梦”正在加速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