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高言质 | 我为“海上大熊猫”建言:让我们都有一个更好的家

2024-03-26 17:20 来源:南方网

  前言:2024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前夕,由广东省委网信办指导、南方新闻网主办的“我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网上征集活动在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正式上线,旨在广泛集智聚力,共同推动广东的高质量发展。30天时间里收到2196份建言献策,既涵盖全省全域、挖掘痛点堵点,也聚焦一地一策、提出高招实招,内容丰富,情真意切。即日起,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推出《高言质》系列报道,遴选网友高质量建言,挖掘背后故事,分析探讨可行性,以冀“把网民朋友的‘金点子’转化为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粉色的身影在大海一跃而上,这是大多数人在视频中见到的中华白海豚形象。“它们偏爱‘上早班’,喜欢在鱼多的地方聚集,一般七八点钟比较容易看到。”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教授王冼民一聊到中华白海豚,就激动地介绍道。近日,王冼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还为这群“海洋精灵”做了一件小事。他们参加由广东省委网信办指导、南方新闻网主办的“我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网上征集活动,共同提交了《关于建设雷州湾中华白海豚省级保护区、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典范的建议》,希望将现在的雷州湾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由市级提升至省级,成立专班人员并组建科研团队,加强中华白海豚及雷州湾生态系统的日常保护及管理,推进海洋生态高质量发展,让人类和动物都有一个更好的家。

中华白海豚跃出海面(王冼民供图)

  海上的“大熊猫”

  虽说名叫白海豚,但它们的肤色在一生中会经历很多次的变化: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宝宝是铅灰色,长大后慢慢褪去灰色斑点向粉色转变,成年后中华白海豚的皮肤会呈现白色或粉色。

中华白海豚在海面上嬉戏(王冼民供图)

  今年3月7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开放日”上, 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热情邀约媒体朋友多到湛江滨海旅游,观赏栖息在这里的中华白海豚生态奇观,亲身体验海洋生态保护的生动成果。

  “每一个见过中华白海豚的人都会喜欢上它们。”湛江市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杨锋对于中华白海豚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出圈”颇为惊喜,“当时好多人在网上分享湛江白海豚的视频,之前甚至本地人都不知道湛江有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被称为“海上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中居“旗舰”地位。中国是全世界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多的国家,其中全世界第二大种群就在湛江的雷州湾。“我们最新监测雷州湾中华白海豚的数量为500头—600头之间”,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总监、小种群中华白海豚保育研究者郑锐强介绍,中华白海豚差不多能活到50岁,而湛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稳定壮大。

  对大部分人来说,要在海上看到鲸类的动物并非易事,但中华白海豚是个“异类”。它们主要生活在河口海域,咸淡水交汇的地方,这也是人类海上活动最密集的地区。“我们去十次雷州湾有八次能看到中华白海豚。在鱼群比较多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现它们。”王冼民教授是湛江本地人,因为一次出海志愿活动亲眼见到了传说中的中华白海豚,被彻底“圈粉”。“我这几年因为很喜欢中华白海豚,查阅了关于中华白海豚的文献,学着去辨别它们,了解它们的习性以及研究保护它们的措施。”

  我国位于厦门、珠江口、北部湾几个主要的中华白海豚小种群栖息地均设有国家级海洋保护区,而世界第二大种群栖息的雷州湾目前仅设立一个市级保护区,保护力量较为薄弱,需要更规范的管理和专业的团队。

  据了解,雷州湾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也是一个在我国并不多见的保存完整、特色明显的海洋生态系统。近年来,不少中华白海豚爱好者呼吁成立雷州湾中华白海豚省级保护区,以保护中华白海豚及整个雷州湾生态系统。“我们认为要充分协调好海洋生态保护与当地人民生计、经济发展的关系。划入保护的面积要尊重地方发展,不必盲目扩大,精细化管理可能将更有效。”王冼民介绍,建立省级保护区不仅仅是保护白海豚,还包括陆源入海污染物的控制、红树林的营造与修复、珊瑚和海草床的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推动雷州湾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夹缝中的生存

  令王冼民等人担忧的是,由于生存压力的增大及人为活动的影响,中华白海豚种群处于衰退之中。根据湛江市自然资源局近年来的监测资料及与国内科研团队沟通的结果得出,目前中华白海豚总体的数量在逐年下降。

  “白海豚在水下听到的噪声其实比我们听到的要强好几倍。”王冼民介绍,中华白海豚对噪声的反应是敏感的,人类过度的海上作业如船航行速度、海上施工等都会影响其回声定位和个体交流,从而影响中华白海豚的生存。

  中华白海豚是智商较高的哺乳动物。郑锐强研究发现,中华白海豚在捕食时经常冒着危险“走捷径”,倾向于在渔网附近捡“漏网之鱼”,或是尾随捕鱼船抓鱼吃。但这样其实得不偿失,更多的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有的中华白海豚被渔网缠住,有的背鳍断裂,还有的甚至在小时候就被渔网缠绕,随着长大,渔网越勒越深。

  “曾经在雷州湾发现过一只被螺旋桨打到脊椎骨的白海豚,但是它顽强地活了下来,还生了小海豚。”郑锐强感叹中华白海豚生命之顽强。据他介绍,中华白海豚还面临着栖息地的衰减及种群地理隔离导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等问题,“因为农业、渔业的发展、城市化的影响,最终导致栖息地片段化,进而影响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更容易出现近亲繁殖,白海豚宝宝的存活率不是很理想,这也是它们最终可能走向灭绝的原因。”

  目前,郑锐强团队以“个体照片识别”的方式,通过对中华白海豚经常活动的区域进行个体识别,反推同一个区域中华白海豚的数量。每一只中华白海豚的背鳍均呈现出独特的形态,“我们通过白海豚的背鳍特征去识别每一个个体,背鳍的左边、右边就类似于人的左脸、右脸。这样每头海豚就可以形成自己的身份证。”但由于国内生物多样性数据都是单一来源,数据不透明且缺乏连续性,所以很难评估白海豚数量的准确度,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作支撑,郑锐强表示。

中华白海豚的背鳍(贾超供图)

  共同的家园

  “我家乡粤东海域的那个中华白海豚种群可能就只剩11头了,未来可能会灭绝,到时候没有后悔药吃了。”郑锐强介绍,国际上认为,近岸的鲸豚数量如果低于100头,那么所有的保护措施都没办法扭转它灭绝的趋势。而湛江雷州湾的中华白海豚数量及年龄范围处于可增长阶段,“不要错失保护它们的最好时期。”

  在郑锐强看来,保护好中华白海豚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平衡好社会发展和物种的保护,“很多人可能会忽略了一个物种在一个地方文化语言的重要性,一个物种承载了不同时空的人的记忆,我们希望通过物种的保护,让更多人重新凝结在一起。”他认为,保护好中华白海豚不仅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对于发展当地的特色旅游经济、连接人与自然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对于王冼民等人的建言,郑锐强作为一个研究了15年中华白海豚的资深科研工作者,他表示“非常期待这里能成立中华白海豚省级保护区,甚至我觉得它可以是国家级”。

  “湛江有两大‘国宝’,一个是陆地上的‘国宝’红树林,另一个是海洋上的‘国宝’中华白海豚,这是很难得的。”王冼民表示,湛江三面环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我作为湛江人,有责任去保护好这两大‘国宝’,保护好它们对发展湛江有实际的帮助!”

不同年龄层的中华白海豚,铅灰色为幼年海豚(贾超供图)

  “2022年7月我带孩子去看了中华白海豚,孩子十分兴奋,拿着电话手表不停地给中华白海豚拍照,白海豚那天也是不停地在船周围游来游去!”爱豚人士贾超介绍,他第一次看到中华白海豚是在2019年的春天,当时也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那一次也是至今见过数量最多的一次,有15头”。他认为保护好中华白海豚,是很多人的心愿,也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对于湛江的旅游及生态都有很高的价值,也期待更多的人来湛江认识和观赏“生态奇观”。

  总策划:侯小军

  总统筹:金 强 张纯青

  统 筹:李 琳

  策 划:朱 景

  采 写:韩 薇

  供 图:王冼民 贾 超

  校 对:梁洁萍

编辑:陈雨昀   责任编辑:李婷   校对:梁洁萍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