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纪录电影《四个春天》以1038万票房、豆瓣评分8.9的不俗成绩引发了公众热议,成为纪录电影中的“爆款”,也刷新了观众对于纪录电影的传统刻板认知。
中国电影市场高歌猛进,为何纪录电影难以获得市场关注?在推进“电影强国”的建设过程中,纪录电影如何更好地走进公众视野?著名电影人、国家一级导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傅红星做客在广州图书馆举行的“珠江电影大讲堂”,畅谈中国纪录电影的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机遇。
“公众在召唤纪录电影进入市场”
从业30多年以来,傅红星坦言最钟情于纪录电影,曾执导的《周恩来外交风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旋风九日》等人物纪录电影都高居当年国内票房前十名。“市场对纪录电影是有需求的,大家渴望了解这些为中华民族崛起奋不顾身的时代人物,公众在召唤纪录电影进入电影市场。”
纵观近年来纪录电影的发展,傅红星认为,除了政治人物题材外,中国的纪录电影在题材上进行了许多多样化的探索,中国的电影市场也开始接纳纪录电影。“2018年共有14部纪录电影登录院线,同比增长55%。让纪录片近距离走向观众,正在变成一件日常的事。”
从题材上看,反映慰安妇生存现状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聚焦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的自然题材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讲述故宫文物修复师工作的人文题材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衍生纪录电影《爸爸去哪儿之大电影》等都在院线有过成绩,其中《二十二》更是斩获1.7亿的高票房。
然而,傅红星认为,把综艺电视节目搬上荧幕不算真正的纪录电影,尽管带有创新的理念,但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有所缺失,这类影片很难经得起市场考验。
“当下的纪录电影创作要以扎根本土、面向全球、与时俱进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让公众喜闻乐见。”傅红星强调,“公众”还包括海外观众,如何讲述代表中国主流文化观念的中国故事,让语言、文化不通的观众也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应该是纪录电影努力的方向。
“真实的历史往往比虚构更精彩”
“很多年轻人觉得纪录片节奏慢,说教性强,不愿意到电影院看这类影片。”傅红星说,这是年轻人对纪录片的一个偏见。“很多时候,历史往往比虚构更精彩。需要我们从历史、从人物中挖掘出最能反映时代、最能跟我们心灵相通的故事来。”
傅红星以自己拍摄纪录电影《旋风九日》为例,为了拍好这部影片,制作团队采用多视角纪录的方式,遍访当年亲身参与“邓小平访美”活动的中外人士,广泛搜集中外影像资料与档案,实地探寻当年“旋风九日”的踪迹。采访对象不乏历史当事人,包括美国前总统卡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等。
《旋风九日》中90%的珍贵影像资料是从美国购买的,不仅弥补了国内对这一历史的纪录空白,还揭秘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傅红星介绍,这些资料来自档案馆、资料馆和电视台等各个机构,光是寻找这些资料就用了两年时间。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纪录电影,傅红星还聘请了专业公司做观众样本调查,测试观众在90分钟观影过程中的“兴奋点”,根据观众反馈重新调整和安排影片结构。“我的初衷是拍一部商业化运作、能经得起市场检验的纪录电影,探求观众在视觉奇观的商业电影外,还能否看得进去讲中国历史人物的纪录电影。”
“我希望‘纪录片的影院观看’能够成为一种新常态,成为纪录片产业板块的重要一极。”傅红星表示,纪录电影市场的崛起需要多方面因素,包括更加完善成熟包容的院线发行放映机制,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的制片主体,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发行营销,最重要的是培育观众对于纪录电影的认知与观赏习惯。
活动中,傅红星教授代表润之文化传播(珠海市)有限责任公司与珠江电影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影视剧项目策划、创作、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其他相关项目开发合作等领域开展战略性合作。
相关链接
“珠江电影大讲堂”是在广东省电影局指导下,珠江电影集团联合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与广州图书馆共同开展的系列培训活动,计划每月开设一期,旨在活跃广东电影文化氛围,锻造一批专业化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电影产业人才,使广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南中国的电影人才培养和电影创作高地。
包括珠江电影集团领导班子成员、珠江电影集团总部员工、珠江电影集团下属子公司部门副职以上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省影协会员单位成员以及广州图书馆读者在内的约16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黄堃媛 通讯员 朱吉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