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童年时家门口的“小修小补”,在大城市还找得到吗?

2023-04-12 15:30 来源:南方plus 杨琼

  “修鞋、修雨伞、修拉杆箱……”

  在广州越秀区五羊新城寺右二马路的一隅,一道深绿色铁栅门后,是一个修鞋改衣铺。72岁的赵师傅和冯阿姨老两口来自河南驻马店,他们经营这个近5平方米的露天小摊位已有20多年。

  这个小摊位没有醒目的招牌,只有一个简单的牌子挂在铁栏上,写着“修鞋、修雨伞、修改衣服、修拉杆箱”,以及联系方式。多年来,凭着“小修小补”的技艺,老两口在广州扎根,在社区里也有了一份归属感。

维修摊位的小招牌并不显眼。

维修摊位的小招牌并不显眼。

  “小修小补”关系大民生。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近年来,商务部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一时间,“小修小补”这个具有烟火气的词,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其实,“小修小补”一直都在。有专家表示,“小修小补”有着承载着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扩大就业的重要意义,是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重要体现。

  如何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让这些便民的需求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小修小补”规范经营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职能衔接,这是基层治理的智慧体现。

  维系保障民生,“小修小补”一直都在

  “修表的技艺,以后还是要儿子接手的。”

  4月初的周末,广州越秀区,靠近北京路商圈的朝天路人来人往。附近的老街旧巷人声嘈杂,大多是销售贩卖五金器件的小店。崔小林的钟表维修店便开在朝天路42号,已开档20多年。

崔小林的钟表维修店。

崔小林的钟表维修店。

  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多,崔小林坐在店里低头修表,忙起来便是大半天。他的办公桌摆满钟表的各类零件和修表用的工具。

  崔小林17岁便开始跟着哥哥学习修理钟表,两三年后开始自己摆摊修表。那时正值上世纪90年代,他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车后座载着他的修表工具箱。天河、越秀、海珠的多条街巷,都曾留下他骑着单车寻找修表生意的身影,一直到他租下朝天路这一隅,挂起“崔师傅钟表专业维修”的招牌。

崔小林在桌前修表。

崔小林在桌前修表。

  多年来精细技艺、诚信经营以及实惠的维修价格,是崔小林和赵师傅这些老匠人的“金字招牌”,也是一直有邻里街坊关顾的重要原因。“我们修鞋子、改衣服、修雨伞一般10多元钱。你看现在好多店修个鞋子要七八十元,甚至上百元。”冯阿姨说。

  “小修小补”尽管不起眼,却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城市“烟火气”回归的体现。

  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姚华松表示,从情感记忆看,“小修小补”是居民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从业者与居民结成了很好的友谊,是广大居民“附近的人”,让“小修小补”重新回归广大城市与乡村社区,是人类学家项飙所倡导的回归与重视“附近”。

  姚华松指出,从覆盖人群看,“小修小补”的受惠群体主要是中老龄人群,这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乐龄社会、做好适老化服务的重要范畴;从商业体系结构看,“小修小补”是城市公共商业服务的重要终端与末梢。某种意义上而言,城市是否宜居,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微型商业发展的水平与质量,社区微型商业之于公共商业服务中的“最后一公里”具有直接指示意义。

  一则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80个试点地区共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涉及商业网点28万个,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

  成本太高、创卫负担?“小修小补”藏进巷尾

  “唉,这里有一个改衣服的摊位,之前都没发现。”在采访过程中,一名路过的市民看到藏在铁栅门后的摊位后,停了下来,把自己需要改裤腰的裤子拿给冯阿姨。“我家里没有缝纫机,以后修衣服、修伞就可以拿到您这边来啦!方便很多!”

  对于赵师傅来说,因多年的诚信经营,获得了街坊邻里的关顾,每天也能收到二三十件修补的单子。但实际上,更多的“小修小补”摊位“藏在”社区的一角,难以被人发现和熟知。

赵师傅的维修摊位在手机地图上也并不显眼。维修摊位的小招牌并不显眼。

赵师傅的维修摊位在手机地图上也并不显眼。维修摊位的小招牌并不显眼。

  10多年前,赵师傅的摊位是摆在巷口外的,这更容易让居民发现。

  后来因社区规划、城市市容管理提升等因素,在经过协商后,当地有关部门和社区居委让老两口的摊位挪到巷口的铁栅门后边。不过,照旧不收取租金,但铁栅门不能打开,老两口只能从巷子的另外一边出入。

赵师傅和冯阿姨老两口的维修摊位。

赵师傅和冯阿姨老两口的维修摊位。

  在租金高涨、消费观念改变、街区改造以及城区市容规划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这些实惠便民的摊位大多只能在街角的一隅营生,有的甚至逐渐消失。“我们收的维修费并不高,但租金却逐年增高,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开下去。”越秀区一名单车修理店的店主称。

  对此,姚华松表示,回归“小修小补”是活跃与繁荣城乡经济的重要内容,有关部门不宜以“创文”“创卫”为名对其进行各种涉嫌“一刀切”的粗暴做法。

  市民对于“小修小补”的需求一直存在。

  不可否认的是,在部分人会觉得“小修小补”便捷之时,也有一些人或许觉得存在噪音扰民、破坏社区形象等,“这就需要社区居委等部门进行有效协调,大家一起商议解决。”姚华松说。有市民表示,当他们找不到社区里实惠的维修摊位时,往往会选择直接购买新的物品,“如果到商场里修一把伞要20多元,我为什么不选择买一把新的?”

  目前,“小修小补”面临着供需不对称的矛盾。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文宏认为,如果要让“小修小补”回归日常生活,重要的是降低它们的运营成本,“租金成本的高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维修费用的上涨,也会抑制市场需求。”

  “小修小补”也需要数字化帮扶

  许多小店尽管掌握着一项技艺,但如今,“酒香亦怕巷子深”。

  除了街坊邻里的关顾,如何让自己的技艺获得时下更多年轻人了解和认可,成了小店的一个困扰。

  崔小林试着在社交平台上为自家修表店好好“宣传”一番。

  去年3月,他开通了自家的社交平台“崔师傅钟表专业维修”。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年轻人会专门前往这些便民老店修补物品,“我是在社交平台上知道有这家钟表维修店的。”一对年轻的情侣来到崔小林的钟表维修店,将自己的手表交给崔小林维修。

  甚至有在国外留学的学生回国后,来到广州将手表交给崔小林维修,“在国外,维修一个手表要好几千甚至上万元,价格过于昂贵,看到网上不少人说崔师傅的技艺好,便在回国时过来店里维修一下。”

邻里街坊来到崔小林的店里修表。

邻里街坊来到崔小林的店里修表。

  不过,记者也发现,不少“小修小补”的店家是年逾60的老年群体,并不是所有店家都像崔小林一样懂得运用互联网平台的传播力量。和年轻人经营潮流的“网红店”不一样的是,这些老人家不会熟练运用手机、互联网平台等,为自家小店打好招牌,在互联网上传播。

  “我不知道手机地图、点评平台这些,还是之前一个年轻姑娘告诉我的。”赵师傅告诉记者,“之前有个年轻人过来这边修雨伞,说是在地图上看到我摆摊的位置才找到的。”但30多年来,关顾赵师傅和冯阿姨摊位的,更多的是住在附近的邻居。

赵师傅和冯阿姨在摊位上忙碌。

赵师傅和冯阿姨在摊位上忙碌。

  记者走访发现,因城市里的“小修小补”摊位店家多为不熟悉互联网运作的老年群体,很难将自己宣传出去,他们的经营也面临着多家连锁修理品牌的冲击;另外,大中型城市外来人口众多,以往为“熟人社会”构成的老旧社区,也逐渐由外来的年轻房客构成。年轻一代习惯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搜索,遇到修补需求时,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很难找到近旁的维修点,他们也未必留意到隔壁巷子有一家经营多年的修理铺。

  毋庸置疑的是,“小修小补”也需要数字化帮扶。

  今年3月,腾讯地图等联合发起“ ‘小修小补’引路行动”,为全国便民修补小店打造专属主题地图——“小修小补便民地图”。用户搜索关键词“小修小补”,可以更轻松找到家门口的各类便民修补小店。

腾讯上线“小修小补便民地图”。

腾讯上线“小修小补便民地图”。

  目前,在广东多个地市的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上线了“便民地图”。例如,东莞官微“东莞发布”上便有“小修小补便民地图”链接,当地市民只要打开地图,就能找到附近的“小修小补”店铺。

“东莞发布”上“小修小补便民地图”的链接。

“东莞发布”上“小修小补便民地图”的链接。

  记者查询发现,目前仍有部分藏在街头巷尾的小修小补门店,还没上线记录在该份便民地图中。“ ‘小修小补’引路行动”也对市民开放了地图共建入口,以期让更多市民成为“小修小补引路官”,共建自己的一刻钟生活圈。

  这在文宏看来,是一种很好的数字赋能方式。他认为,这是以公益的角度,将市民牵引进市场需求中来,也能给供应者带来客源,展现“小修小补”便民价值,“利用互联网平台,解决了空间集聚后所产生的成本高企问题。”

  “小修小补”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靠情怀

  资料显示,2021年5月,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并于9月公布第一批3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去年,广州也入选“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第二批名单。

  在广州番禺区的大街小巷里,也藏着一些裁缝手艺人。

  番禺大龙街旧水坑村颖川中路10号,是刘湘亚、王中伟夫妇经营了23年的“伟伟专业缝补店”,不过3平方米的店面,堆满衣料和缝纫工具。王中伟在采访中说,虽然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比以前都好了不少,再不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但修修补补还是有需求的。

  如何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让这些便民的需求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小修小补”规范经营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职能衔接,这需要基层发挥治理智慧。

  据了解,在浙江杭州,当地通过租金减免、点位优先、政策扶持等方式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武汉聚焦“一老一小”,加快建设完善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托育机构;长沙加快推进健身场馆、文化设施、体育场馆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姚华松指出,“小修小补”等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必然涉及工商、城管、卫生、文明办、街道办、社区居委等部门,协同治理是必然要求,各部门要在认识方面统一思想,把握好“保障整体有序、允许局部无序”的管理尺度,多沟通多协商。

  “必要的时候开展联合管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社区微型商业的经营区域,尽量消除小摊铺存在的隐患与漏洞,将便民服务融入社区建设中。”姚华松说。

  在城市治理上,有关部门要规范引导“小修小补”,需要给其留点实际的摊位空间。

  “这么多年来,社区和居民也一直愿意让我们老两口在巷口摆摊,靠自己双手获得生活来源。”赵师傅的感慨,也折射出当下城市部分“小修小补”摊位的生存现状——它们依靠社区生存,也需要基层治理的规范引导和更多智慧的实践。

  “具体空间布局的完善方面,需要遵循因地和因时制宜两大基本原则。”姚华松指出,依据人口密度、常住人口规模、交通状况等制定对“小修小补”的弹性管理方案,人流量大的地方严一点,人流量小的地方松一点;同时注意对桥底、口袋公园、闲置地、废弃地等边角地块的有效利用。

  【记者】杨琼

  【统筹】徐勉

编辑:倪仕轩   责任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