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收买佬”杨静山:与垃圾打交道二十年,不忘“变废为宝”初心

2022-05-17 08:36 来源:南方plus 吴扬

  广州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位于荔湾区西村街道的一间略显老旧的平房里。平日里没有公司事务处理时,杨静山也喜欢在公司旁边的小区转一转。老城区的生活节奏没有大都会的繁忙,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小区的石桌前闲聊,杨静山偶尔也会加入进来,了解下小区最近的变化。

过去20年,探索垃圾分类的新模式一直是杨静山工作的重心。

过去20年,探索垃圾分类的新模式一直是杨静山工作的重心。

  不过最让杨静山在意的,还是小区里越来越常见的垃圾分类服务点和智能回收箱,公司在西村街道运营超过九年,越来越多的本地街坊们开始熟悉如何分类,这让杨静山颇感欣慰。

  “垃圾是放错了的资源。”这是杨静山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位早年创业有成的福建人,因为偶然接触垃圾分类的理念,决定在广州开启人生新赛道,组建了一支垃圾“回收队”,建立起了一套垃圾分类循环体系。

  如今,身为广州市政协委员的杨静山正步入知天命的年纪,但对未来他依旧雄心勃勃:探索创建大型城市垃圾分类新模式,践行“变废为宝”的梦想与初心。

  卖掉工厂去捡垃圾

  “我是一个与垃圾打交道的人。”不熟悉杨静山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句自嘲,但在杨静山看来,与垃圾为伍的经历是他20年来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之一。

“垃圾是放错了的资源。”这是杨静山常常说的一句话。

“垃圾是放错了的资源。”这是杨静山常常说的一句话。

  杨静山与垃圾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年前。2002年,彼时大学肄业的杨静山,已在老家福建泉州创业多年,小有成就。杨静山自言当年的事业已是十分稳定,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杨静山说,他虽然在车祸中大难不死,却在心里隐隐留下创伤。他当时决定抛开每天起早贪黑的枯燥生活,去外地一边旅行一边散心。

  杨静山去了台湾,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垃圾分类的理念。“台湾的朋友每天将生活垃圾自动分类,这些废物经过回收处理还能循环利用。”杨静山说,他当时觉得新鲜,台湾朋友无意间的言语更令他印象深刻——“垃圾可是黄金呀。”

  当时,台湾已进入推进垃圾零掩埋计划的第三年。杨静山在旅行中也注意到,台湾在小学已推行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教育,当地社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已经成为普遍习惯。

  垃圾分类,就这样走入了杨静山的视野,但在当时,他并未意识到这是一门可以商业化运作的事业。直到返家之后,偶然的生活经历,开始让杨静山真正考虑投身垃圾分类行业。

  2004年的一天,杨静山陪着儿子在小区楼下嬉戏,儿子将一个空的可乐瓶当作球踢,一不小心正好踢到了一位拾荒阿婆的脚下。杨静山清楚地记得,阿婆随口说了句,“如果大家都分好垃圾,我就能直接拿去卖钱了。”在台湾的旅行经历,此时涌入杨静山的脑海,他突然意识到,“我是不是可以通过垃圾分类来挣钱?”

  杨静山是广州人的女婿,而作为地道的闽南人,他一直有股“爱拼才会赢”的气质。在那场车祸之后,杨静山将生活重心转移到广州的家中,也在思考接下来的人生该如何走。

  “广州作为一座拥有20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超过2万吨,垃圾每天都有专业运输车送往填埋焚烧,这无疑给政府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有办法让这些垃圾中有价值的归集起来再利用,这会省下了一大笔开销,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笔无本买卖。”杨静山说。

  在2004年,杨静山认定垃圾分类领域有着广阔的商机,于是决定“赌一把”,为了不留余地,他直接卖掉了福建的工厂。

  从“收买佬”做起

  然而,当杨静山真正涉足人生的新赛道时,他却一度陷入踌躇。当时,垃圾分类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名词,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最开始,杨静山想要在社区直接进行二次分拣,“厨余垃圾易腐烂,很脏很臭,有谁愿意做呢?又该如何分类?”因此当杨静山找到小区管理处提意见,得到的却是反对的声音。

  为了更好地了解垃圾,他腾出自己的一套空房子作为工作场地,每天晚饭后,他围着小区的垃圾桶捡垃圾,路过邻居家门,顺手就将人家门口的垃圾袋拎回自家屋里。四处寻拾垃圾的活,杨静山显然并不习惯,他有时显得鬼鬼祟祟,甚至被人误以为是小偷。

  在自家屋里,他用微波炉将搜集的垃圾蒸干,然后一一分类。经过半个月的搜集调查,他发现居民生活垃圾大部分是厨余垃圾,既能循环利用,又有利润空间。比如一个玻璃瓶,杨静山用5分钱回收,转手就能以3倍的价格卖给专门的处理机构。

  为了了解环卫工人处理生活垃圾的流程和方式,他开始每天从早到晚跟着环卫工人进出,和他们到处收垃圾、装车、运输。每晚回家,筋疲力尽的杨静山已是浑身腥臭。

  随后,杨静山走街串巷到各小区了解废品收购行业,每天和“收买佬”在小区门口唠嗑,住户一有需要,就上门收购。为了更像一个“收买佬”,他把自己从西装革履,变成了戴草帽、穿汗衫、骑三轮车的模样。

  “我老婆还开玩笑说,不要在我们家附近,免得邻居认出来。”不过在杨静山的观念里,垃圾分类本是“行善积德”,不应该有什么心理负担。

  在做足了功课后,杨静山开召集了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开始了第二次尝试。他们找到居委会,由居委会做出了预告,收购旧衣服。在团队的宣传下,回收衣服的量从开始几十斤一星期,到几百斤一星期,在一个月后,居民参与的数量也在明显增长。

  尝试衣服回收成功后,杨静山开始考虑居民家里的各类废品回收,木材、塑料、报纸等都纳入到工作范畴中。让杨静山没想到的是,社区的老百姓也跟着动了起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位学生的妈妈说家里有用完的醋瓶、酱油瓶,你们要不要?我说我们现在还没回收。”

  居民出的课题,杨静山觉得必须破解,很快他就和团队设计出了一个周六、日回收玻璃的活动。虽然最后结算成本时发现活动亏本了,但杨静山仍然觉得,需要鼓励居民认识到不值钱的旧衣服、玻璃也可以成为资源。

  “老虎劲”和“绣花针”

  2008年,杨静山正式投身垃圾分类行业,他给新成立的公司取名“分类得”——垃圾分类,人人得益。这是广州最早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垃圾分类机构之一。

杨静山对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更为坚定:通过有效分类,让废品实现货币化、货币实现公益化、垃圾实现资源化、环境实现生态化。

杨静山对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更为坚定:通过有效分类,让废品实现货币化、货币实现公益化、垃圾实现资源化、环境实现生态化。

  分类得公司最初的尝试,是与越秀区东湖街道合作,在该区域组织人员以分类的方式上门回收厨余垃圾。杨静山将东湖街道的10多位下岗工人组织起来,这群年过半百的回收队员各划区域,每天到各户人家回收垃圾并进行分类处理。

  杨静山的想法,是希望以此培育居民将垃圾分类的习惯,然而毫无意外,起初居民对此并无兴致。杨静山想出一招,通过“积分制”来奖励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他在当时盘下一家便民超市,每户居民主动分类垃圾并交付回收后,可按垃圾重量折算成积分,凭着积分到杨静山的超市便可优惠购物。

  积分制的鼓励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与此同时,分类得公司还与街道合作,在当地中小学校推广垃圾分类知识,为每家每户发放垃圾分类回收箱。经过一年的努力和推广,分类得公司在东湖街的便民服务覆盖率达八成以上,当地有6000多户开始主动参与家庭垃圾分类。

  2013年8月,公司与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合作开展“全面垃圾分类管理机制”的探索,与街道共建“西村街垃圾分类促进中心”。促进中心组织人力对全街730个路面商铺、机团单位的生活废弃物排放种类、数量等进行摸底调查,厘清各单位、各类型垃圾的产出与流向。结合日常从一线服务队员处收集的垃圾回收种类与数量详细记录,最终形成整个西村街垃圾产出的分类数据库,这也是广州的第一个垃圾分类库。

  如今广州市垃圾分类已经进入全民参与的新时代。截至去年6月底,广州全市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位约1.73万个,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达99.1%、95.5%,走在全国前列。

  杨静山和其团队的社会实践,也与国家倡导垃圾分类新风尚的理念不谋而合。近年来他推动开展了一个研究课题——“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为解决大城市垃圾围城问题提供了“西村模式”。该方案内容包括:创新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建立街道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引入市场机制让专业企业全面统筹街道垃圾分类回收,构建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数据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建立城市垃圾产出点分布数字地图和垃圾管理数据库等。

  而杨静山当选为广州市政协委员后,他对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更为坚定:通过有效分类,让废品实现货币化、货币实现公益化、垃圾实现资源化、环境实现生态化。

  “我的父亲是水土保持专家,他对于环境的热爱影响到我,时常教育我做环保要有老虎劲、绣花针。这条路不管再难,我也得走下去。”

  南方日报记者 吴扬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