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乡土中国该有的活力!”最近贵州乡村篮球赛火了,不少人如此感叹。乡村篮球赛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折射出农村地区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
贵州乡村篮球赛比赛现场。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乡村振兴,文化是魂,文化振兴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不少地区乡村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已较为齐全,但存在设施使用率偏低、公共文化服务与村民实际需求相脱节等问题。发展与弘扬乡村文化,需要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因地制宜从村民实际需求出发提供文化设施与服务。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由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新的历史阶段,如何让农村发展提质增效?乡村文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持久动力。
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乡村篮球赛的爆火,与当地长久以来的篮球文化不无关系。一位来粤参加乡村振兴音乐帮扶计划的贵州中学老师介绍,黔东南很多村民都会打篮球,当地农闲和传统节日时也会举办大大小小的篮球赛事,一有比赛附近男女老少都会前往观赛,现场氛围浓烈。
贵州乡村篮球赛比赛现场。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普通老百姓得到了极大的实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让大家有了更多的精力和经济实力参与到文体活动中来。这些文体活动也进一步塑造了一个地方的乡风文明。
湛江黄略村的人们至今还怀念疫情前举办的那场篮球赛。2019年春节期间,黄略村举办了30场篮球赛,邀请了当年的“老对头”文车村,这是三四十年来,两村首次开展村际间的“官方”交流活动。一场篮球友谊赛,化解两村的历史矛盾,两村一笑泯恩仇。
一场篮球友谊赛,化解了黄略村和文车村的历史矛盾。
汕尾博社村曾由于制贩毒问题严重,一度被称为“国内制毒第一村”。事实上,这个粤东人口大村有着800多年文化底蕴和深厚红色基因,老祠堂门口楹联不难看出这座村庄耕读传家的历史。祠堂前就是戏台,在不少博社人的童年记性中,看戏是乡里人翘首以盼的活动。
近几年,博社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村里处处充满了生机,乡村传统文化的正面作用也不断凸显。因从小受到家乡文化的共同滋养,几个在广州打拼的博社人注册了一个名为“博社”的公众号,传播家乡文化,促进邻里关系。从2017年开始,“博社”公众号上都会发文筹集奖学金,奖励考上大学的博社籍学子。每年文章发布后,众多乡贤纷纷捐款。
在粤西地区,谈起“年例”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时,不少村民都会眉飞色舞,“年例大过年”。年例期间除了敬神、拜祖等活动外,还有不少唱戏、醒狮等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同地区年例内容百花竞放,有些大村甚至数天连唱,带旺了不少当地剧团和文艺团体。
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已成农村刚需
如果把乡村文化放到一个更长的历史维度,会发现过去的百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也是乡土中国变化最剧烈的百年。百年之中,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乡村不断衰落,基于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乡村精神文化也日渐消逝。
近日,我国首部探讨乡村文化变迁与发展的《文化蓝皮书:中国乡村文化发展报告(2018-2021)》发布。《蓝皮书》主编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立胜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百年之中,传统乡村正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乡村文化诞生的土壤也在快速变化,尤其在振兴途中,乡村正在重构。未来的乡村,将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一体化的乡村,它不再是过去那种落后的代表,而是体现中国式现代性的最佳载体之一。”
前不久,南方日报联合南方农村报进行“广东乡村文化深调研”时发现,农村地区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强烈,目前不少乡村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齐全,然而也存在公共设施的使用率偏低、公共文化服务与村民实际需求脱节、文化供应主体较为单一等问题。
近年来,广东以行政村为单位,为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统筹利用空地、老房子以及老祠堂等闲置资源,修建了文体广场、文化室、综合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动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
在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普及的同时,村民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率却偏低。调查数据显示,谈到“去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频率”,35%的村民表示“偶尔”,30%的村民表示“很少”,还有12%的村民表示“没去过”,仅有23%的村民表示“经常去”。主要原因是部分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重视数量而忽视服务内容,出现了“文化面子工程”。如粤东某村的农家书屋内,不少书籍为海产养殖类,但该村地处山区,以种茶为主,没有海产养殖的传统。
提供形式丰富、种类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村民多层次、多元化公共文化需求的必要条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地区提供的文化活动多为政府部门开展的宣传性活动,未能与村民的实际需求精准匹配,导致村民的参与度不高。
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表示,针对优秀传统文化淡化、维系农村社会秩序的乡村精神日渐衰落,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滞后等问题,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满足村民实际需求,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在传统乡村文化面临不断消逝的同时,一代又一代的乡村建设者,也在各个时期,为乡村文化振兴做出了大量探索和努力。
今年1月,村晚、广场舞等进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
今年4月,广东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进一步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珠三角某村的乡村振兴馆。
为深入推进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日前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春风化雨”乡风文明全媒体报道策划和“粤乡家风”全媒体报道策划,广泛宣传各地乡村文化建设典型案例,大力弘扬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深入调研后我们发现,乡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样,不同地方由于乡风民情不同,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建设过程中不宜一刀切,要把握好因地制宜的总体原则。
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要依赖于政府供给,社会组织与村民的参与性不强。建议依托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增添其文化组织职能;鼓励经济实力相对强的村民或外出乡贤支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鼓励村庄组建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持续运营。此前,珠三角某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一名县里派的专职社工,其平均每月能够组织2—3场书法、广场舞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广受村民喜爱。2020年这名社工撤离后,该村相关活动组织工作落到5名村两委干部身上,由于村两委干部的年龄偏大且工作繁忙,在2020年仅举办了4场人居环境整治类活动,多为党员参加,群众的参与度不高。
乡村文化建设,归根到底还是要有人来干。目前不少乡村普遍面临人才缺失的问题,特别是缺少懂文化会运营的相关人才。去年6月,广东创新性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采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技力量+志愿者+金融助理”模式组团结对帮扶,一个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有10名左右工作队员,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也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
近期南粤大地如火如荼开展的乡村音乐原创歌曲创作大赛中,就充分发挥了省内各驻镇工作队的力量,各地队员以被帮扶地区的乡村山水风物为主题进行音乐创作,展示乡村新风貌,传播乡村正能量。
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有了文化的赋能,相信未来乡村一定是现代化的乡村。在未来乡村中,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镇居民在这里也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者】贺达源
【实习生】任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