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湖北老乡重返海珠重启工作生活:“年前再冲刺一番”

2022-12-14 14:15 来源:南方plus 张笛扬 王越莹

  12月13日一早,郭旭娥和丈夫赶到天门南站,坐上了前往广州南站的高铁。下午近5时,他们夫妻俩从地铁大塘站出口走出,提着行李箱,回到上涌村。在那里,他们经营着一家“郭姐专机店”,从事剪线、拉条、钉扣等服装加工工作。

  一周前的12月6日,郭旭娥离开广州,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说,“终于可以回天门老家了。”13日,她又发出了在天门南站候车时的视频,“回到天门隔离了一个星期,现在又出发广州,感觉都不好意思。”评论中点赞数最高的一条说:“不用不好意思,来了至少还可以挣回几个月的房租钱,好多老乡也来了。”

  在广州疫情吃紧的时候,大量湖北籍务工人员成批返乡,点对点闭环回到老家。如今随着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新十条”公布及各地防疫政策调整,广州复工复产热情高涨,一些湖北老乡再次南下,打算在年关前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中大纺织商圈复市首日,湖北籍员工在挑选布料。

中大纺织商圈复市首日,湖北籍员工在挑选布料。

  “年前再冲刺一番”

  12月12日,经历了一个多月的临时封闭后,在全国服装行业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中大纺织商圈正式复市,记者在广州国际轻纺城看到,不少商户赶回自家档口,重新操持起生意。岁末将至,服装行业也正迎来消费冲刺的好时机,商户们在努力加紧处理积压订单的同时,还要做好迎接年末采批高峰的准备。

  随着中大纺织商圈复市,大塘、龙潭等片区的制衣厂也逐步开始复工复产。最近几天,龙潭村、大塘村有不少制衣厂老板拿着样衣在街头招工。一位老板称,现在不缺订单,主要缺工人,很多工人此前已经返乡回家了,留在广州的工人一天两班倒都不够用。

  除了线下招工,不少制衣厂老板还在线上广发招工帖。10月底,在海珠区的数百名外来务工人员拉了个“康乐鹭江大塘防疫互助群”,在封控期间交流物资供应、核酸检测等信息。12月初,这个微信群悄然更名成了“服装招工互助群”,不少老板和工人在群中分享招工信息,最早复工的是仑头村、瑞宝村,之后没过几天,大塘村、龙潭村、上涌村的招工信息也越来越多。

  在“服装招工互助群”中,有赶回广州的人不断向其他已经返乡的老乡呼吁:“赶紧回广州搞钱吧,离过年还剩一个月,再挣点过个好年。”

12月12日,广州国际轻纺城,客户到店内选购布料。

  看到广州服装纺织行业复工复产复市不断推进的消息,郭旭娥在天门有些坐不住了,刚刚结束居家隔离的她,决定重回广州。受疫情影响,“郭姐专机店”今年的营收比往年要低不少,她想再冲刺一番,抢抓年前的黄金期,多赚点钱回家过个开心的年。

  “不去广州又能干嘛?”郭旭娥对记者说,“之前决定回天门,是担心海珠的服装行业很难迅速恢复,没想到这么快就复工复产了,湖北老家比广州冷,在家里没事干,不如来广州继续干活。”

  把老板“哄回来”

  进入12月中旬后,像郭旭娥这样重返海珠的湖北老乡越来越多。

  韩路在湖北、广州两地从事客运生意,他说,最近往返两地的客流和11月相比完全颠倒了,当时是空车来广州,满载回湖北。而近两天,他的公司每天发10辆大巴车从仙桃、天门往广州开,每辆都能坐满,但往湖北方向的一辆车只能坐十来个人。现在,从湖北到天门的车票要150元,广州回天门只要100元。

  韩路的顾客多为在海珠从事服装纺织业的湖北人,大巴车开到广州后,在合生广场、上涌村口停靠,这里都是纺织业商圈和工厂的聚集地。韩路说,“最近回广州的都是要接着挣钱的,今年可能没攒到钱,想再干一个月。”12月13日,韩路在朋友圈连发了四条一样的内容:“又是屋里去广州高峰,请提前定票。”

  25岁的陈小文(化名)住在客村,是一名“冚车工”,一个月能挣六七千元。11月下旬,他排了好几天的队才坐上商会组织的返乡大巴,踏上了返乡的道路。回到湖北老家后,陈小文一边隔离,一边密切关注着广州疫情的情况。在老家刚结束隔离,就看到了广州防疫政策调整的消息。12月10日,他决定回到海珠继续打工。

  和其他工厂缺工不同的是,已经回到海珠的陈小文面临着老板不在的局面。他的工厂老板此前也返乡回到了湖北,暂时没有来广州的打算,最近几天,他和工友们商量一起“把老板‘哄回来’”,“赶紧开工,挣年前的最后一桶金。”

中大纺织商圈复市,不少档口开门迎客。

中大纺织商圈复市,不少档口开门迎客。

  “感谢这座城市给了我们机会”

  一周来,不断释放出的疫情新政正在重振湖北老乡们的信心。

  从事餐饮行业的湖北人王明11月25日从广州回到潜江老家,只在老家待了10天,12月6日晚,他带着部分员工连夜回到了海珠区。次日,他的台冲土菜馆(石榴岗店)就恢复了营业。

  王明的餐饮店开了八家分店,共有100多名员工,大多都是湖北老乡,大多都住在海珠区。在疫情艰难时刻,他预计今年餐馆很难再营业了,于是帮助员工们对接各路资源,争取早些返乡。送走所有的员工后,他也离开了广州。

  11月30日开始,广州多个区恢复堂食,王明在家观望了几天后,决定带上10名员工回广州,把两家分店重新开起来。恢复营业后的一周时间,两家分店的经营情况好过预期,“基本上能维持人工和房租了,不至于亏房租钱。”

  王明的餐饮店主打湖北菜,顾客也多为湖北老乡。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有些老乡专程来到店里吃上一顿湖北菜,熟悉的烟火味就回来了。”王明2013年来到广州,从25平方米的餐馆起家,发展到目前的8家连锁门店,在广州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很感谢广州这座城市给我的机会。”

  在不远处的中大纺织商圈内,湖北老乡们来来往往,湖北方言逐渐就变成社区内最为常用的地方方言。社区里,湖北人开了一批湖北餐馆、小吃店、杂货铺等,成为广州湖北老乡的“第二故乡”。

  杨利君2005年从湖北来到海珠,从一名工人变成有40多名员工的老板。她向记者回忆,当初是因为觉得这里商业氛围好、比较开放包容才来的广州,之后的17年里,事实印证了她的判断没有错,“当下算是广州纺织业的艰难时刻,但是我对广州的复工复产充满了信心”。

  南方日报记者 张笛扬 王越莹

编辑:林涛   责任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