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汕头濠江东湖守住海内外华侨“根魂梦”

2022-09-14 11:31 来源:南方plus 沈丛升

  拥有800年历史的东湖社区,位于汕头市濠江区。常住人口6000多人,旅外乡亲却有1.3万人,东湖自古有“番客村”和“水员之乡”之称,华侨主要旅居在越南、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荷兰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等。

  “番客”是潮汕人对出洋打拼的侨胞的统称。海外华侨将寄钱寄物资反哺家乡,东湖社区一度形成“村民穿着西装在田中种地”的独特风景,华侨血脉早早便刻入乡村基层治理的肌理。

  近年来,东湖社区秉承并践行“里仁为美”的乡训,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充分利用侨资反哺家乡,弘扬华侨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打造“最美侨村”,成为广东乡风文明的缩影。

  历史景观塑造华侨寻根“精神家园”

  汕头市唯一村级华侨博物馆位于社区文化广场旁,由一处闲置华侨民居“德庐”改造而成。其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印记,特别是大门正上方刻着“1948”时间门匾,成为华侨文化影响乡村文化的见证。

  “德庐”又名月德楼,由在新加坡谋生的华侨将血汗钱通过侨批,汇款至东湖亲人所建。东湖社区党委书记林荣任告诉记者,这就是东湖番客出洋艰苦谋生并汇钱回乡置业的生动注脚,如今成为弘扬潮人勤劳刻苦精神、引领乡风文明风尚的依托。

  为了让社区居民近距离触摸华侨历史,了解东湖华侨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社区居委会在华侨博物馆集中展示了一批侨领爱国爱乡的事迹,以期在社区乡村振兴工作中,达到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

东湖社区博物馆

东湖社区博物馆

  漫步东湖社区,记者步行通过邹鲁桥,沿卓厝巷步行至后池巷。约2.2公里长的村古巷道两旁,随处可见古寨门、潮汕传统风格大宅第、“双佩剑”建筑格局的民居、古祠堂、古榕树等,具有侨文化元素的侨村原始景观。

  近日唱响粤港澳大湾区的潮剧《望淑亭》,原型就是汕头东湖岭上的“淑芳亭”。该亭就是以过番人妻子的名字命名。

  “潮剧深深根植于华侨血脉,该剧延展了社区景观等乡村文旅资源的人文内涵,将推动东湖成为海内外侨胞寻根的网红打卡地。”林荣任说。

潮剧《淑芳亭》主题壁画

  据了解,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挖掘、整理、提升侨村人文景观,讲好侨村故事,社区计划将该路线打造成为古侨村街区,塑造华侨寻根的精神家园,塑造更多侨村触发乡愁、联结乡亲的符号。

  “乡愁”带动侨资回归助力乡村振兴

  在侨村发展过程中,华侨的力量功不可没。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张应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境外乡亲在侨乡掀起一轮新的捐资浪潮,乡村侨乡由境外乡亲捐资兴办的学校、医院等社会公益设施到处可见。

  东湖社区也不例外。出于旅外侨胞对“故土”的认同,“乡愁”成为带动侨资回归、助力乡村振兴的纽带,乡风文明成为东湖社区经济发展的“魂”。

  东湖大坑排洪沟景观和几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东湖社区居民林郁感慨道:“几年前这里是一片臭水沟,全长1.3公里就有60间商铺违规搭建。”得益于侨胞捐资,当地投入约2000万元,全力拆违,并实施提升改造,经过综合治理,以灵动水系为主线,分段打造“奇石公园”“小舟亭”“亲水庭园”“塔榕园”“半月岛”等景点,形成综合景观水廊,如今水变清了,居民有了休闲的好去处。

东湖大坑排洪沟

  除此以外,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广场、进村大道、湖光路景观区、社区休闲公园等一批民心项目,由旅外侨胞投资建设,极大改变了村容村貌。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旅外华侨更热衷于乡村教育的投入。著名侨领林来荣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捐资50多万元建设东湖学校(老东湖学校),结束了东湖在祠堂办学的历史;10年前香港企业家林隆彬捐资达3000多万元,建造新东湖学校(现华师附属濠江实验学校小学部);几年前林隆彬个人捐赠近5.7亿元人民币,建设华南师大附属濠江实验学校。这极大改善了乡村的教学硬件设备和师资条件,提升当地文化水平。

  环境变好了,干群关系更融洽了,乡风文明在这片土地不断开花结果,华侨优秀文化得以代代传承。2017年,东湖社区被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评为“广东侨界人文社区示范点”。

  “舌尖上的乡愁”成乡村“致富法宝”

  除了沉淀着东湖的历史文化和红色血液的公共景观,东湖特色农产品在新时期成为侨胞“舌尖上的乡愁”。

  “过去华侨背井离乡前,要在村中一口过番井,取一碗土和井水,揣在身边祈求能适应当地水土,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过番井

  林荣任告诉记者,如今这些来自家乡的农产品,成为华侨思念家乡的替代品。东湖有“三宝”:紫菜、东京丸和菊花。中秋刚过,菊花绽放得恣意而热烈,悄然为东湖社区“穿”上了金色的衣裳。

  东湖社区依托“金色东湖乡”集体商标,以“农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面积近400亩的东湖菊园,形成党员、侨眷、群众代表三大种植基地,年产值超300万元。

  乡村文化延长了东湖菊花的产业链,正在忙着打包准备邮寄菊花到国外的社区居民张奕斯发现,今年传递乡情的纽带形式丰富多样起来,菊花养生茶包、菊花酒和菊花菜等高附加值产品,极大延展了乡愁的“广度”。

  挖掘特色农产品文化内涵,社区这几年举办了“东湖菊花文化节”“社区烤紫菜大赛”等活动,社区居民的生活丰富了,八方游客远道而来,集体旅游收入由此得以提升。

2021年东湖菊花文化节

2021年东湖菊花文化节

  社区居民找到了致富的好路子,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早些年在大城市打拼,社区居民卓育龙返乡探亲期间发现了东湖紫菜的潜在商机,索性回乡全身心投入创业中。如今月入5万元的他笑称,“就是比打工赚的钱多了那么一些”。

  多渠道架起侨村通侨惠侨的“连心桥"

  “华侨华人的祖籍地绝大多数属于乡村,他们绝大多数是从乡村走出去的。华侨华人的地缘、血缘关系特征是与乡村文化相联系的,并受到原来祖籍地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新乡贤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张应龙认为,祭祖活动作为重大集体行为,通常得到海外乡亲的参与,它成为加强海外乡亲与乡村侨乡文化联系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别于都市侨乡的“慎终追远”式的独特文化资本。

  以宗亲文化为抓手,多年来,东湖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多渠道架起通侨惠侨的“连心桥“,团结广大侨界群众贯穿侨联工作始终。

  上世纪50年代,东湖旅港乡亲在香港成立了来兴馆。世界各地的乡亲,可以通过该馆与内地保持密切往来,不少侨汇、物资都是通过该馆传递。

  同时期,东湖社区党支部开辟社区荒置用地600平方米, “东湖乡海员华侨俱乐部”大楼落成,成为凝聚海外侨胞的活动主阵地。

  2011年4月,在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牵头下,旅港东湖乡亲成立了“香港东湖同乡会”,作为联络各地乡亲的平台,通过会刊及时向各地乡亲传递信息,分享家乡建设发展的变化。

香港东湖同乡会活动照

香港东湖同乡会活动照

  “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村民从来都是主体。结合东湖新时期侨情变化,侨胞也不应只是旁观者。当他们从参与者变为受益者后,将能激发出更强大的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林荣任认为,东湖乡村发展应该“引侨聚智”,积极推动侨胞建言献策,“把海外的先进思想、技术和丰富的资源引进来,回乡游览探亲就是一个好时机。”

  据介绍,东湖社区多次召开旅外乡亲联谊座谈会,汇报社区一年来经济社会和民生公益等事业发展情况,邀请侨界知名人士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出谋划策,得到海内外侨胞的一致好评。

  2016年,东湖社区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评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

  记者手记:志愿者队伍弥补乡村治理中基层侨联力量不足

  “有言之教谓之训,无言之教谓之风”。经过800年的风雨洗礼,东湖社区提炼“里仁为美”作为乡训。该句出自《论语》里仁篇,成为汕头市濠江区建设“和美侨乡”的深刻内涵。

  张应龙告诉记者,濠江区东湖社区的乡村基层治理离不开与基层侨联工作的有机结合,为广东探索了一条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东湖社区共计为社区56户侨房办理了迁建补偿和确权发证,是汕头市落实侨房政策的先进单位。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东湖是为数不多营造“知侨、尊侨、爱侨”良好氛围的社区,力争做到会议有“侨”的议题、社区广播有“侨”的声音、墙报专栏有“侨”的内容。

  “要真正做到加强归侨侨眷联系、联谊,以及跟踪服务力度并非易事,单纯依靠基层侨联力量难以维系和满足侨胞的需求。”林荣任告诉记者,东湖社区设立了全街道唯一的社区侨联小组,成立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为加强社区人文关爱注入强大能量。

  依托志愿者力量,社区每年为该区域70岁以上归侨、侨胞提供一次免费健康检查,为育龄女侨胞提供免费孕前优生检查。社区定期组织归侨、侨眷开展野外登山散步、书法创作、器乐演奏等休闲、公益活动,缓解了归侨、侨胞的孤寂和旅外乡亲的牵挂,涵养了乡土情谊,传递了“敬老、爱老”的文明风尚。

  东湖社区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为广东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社区新模式探索提供有效样板。2020年,东湖社区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记者 沈丛升  实习生 江炜婷 许可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刘竞宇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