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80后广州市级非遗传承人区宏山:古琴于我就是命中注定

2021-09-03 08:03 来源:南方plus 沈丛升

  鹿角霜和大漆轻轻地在搅拌,冠角配件在小心翼翼地装配,一床原本破败不堪的古琴,在一双巧手的修复下,宛若新生。

  80后“古琴艺术(岭南派)”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区宏山,自幼在父亲区君虹的熏陶下,苦练修复和斫制古琴技艺,多年来为不少传世遭到破坏的古琴“行医”。

  元代的“调元”、明代的“亚绿绮”、清代的“鸾铃”等十数床古琴,区宏山都见证了父亲如何修复这些历代名琴,从而积累出化腐朽为神奇的修复艺术才华。他现在已经完满出师十年,他所修复的老琴得以穿越时光,再次重现在世人面前。

区宏山正在抚琴。 南方+ 沈丛升 拍摄

区宏山正在抚琴。 南方+ 沈丛升 拍摄

  近日,记者在岭南天虹琴馆见到区宏山。他告诉记者,古琴于他就是命中注定,不断创新古琴斫制技艺,推进古琴文化的传承,将是自己终身的追求。

  学琴修琴缘起于父亲

  花木扶疏里,区宏山灵动的手指,在古琴上移动,一曲《双鹤听泉》行云流水,散音和泛音结合得婉约动人,细品之下,让人仿佛一下子穿越回明朝。 “我自娘胎,就已经接受古琴的熏陶。”区宏山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区宏山的父亲区君虹,是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区君虹自幼学习岐黄术,8岁习武,15岁后又攻篆隶、行草书法。1975年,开始跟着岭南派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学习古琴斫制、修复和演奏。

区宏山与父亲区君虹。 受访者 供图

区宏山与父亲区君虹。 受访者 供图

  在区君虹的影响下,区宏山13岁就开始接触古琴修复和斫制,从小配件做起,漆胎慢慢打磨,“连古琴上漆的颜色,都由自己调制,主要用鹿角研磨,也用朱砂等矿物原料”,直到如今,已经制作出近百床纯手工琴,除了每年自己留下一两床纪念外,几乎都被琴友收藏了。“小时候感觉有些低落,因为身边的人都不懂古琴,我感觉自己无从施展,找不到知音人。”所以一直是在家里和师兄弟的圈子弹琴和交流!后来在大学期间,他主修英语专业,也带动了一些同学一起来学习古琴。毕业后工作,开始接触更多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让越来越多不同圈层人士一起弹古琴。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古琴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他决定全身心投入到古琴的事业当中。因此,对于区宏山来说,古琴是命中注定:虽然过程兜兜转转,起起伏伏,但始终不离不弃!

  “只有用手抚摸琴弦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成为了自己。”区宏山在古琴里,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终身的追求。

区宏山13岁就开始接触古琴修复和斫制。 受访者 供图

区宏山13岁就开始接触古琴修复和斫制。 受访者 供图

  基于传统根基创新古琴

  斫制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大家自然对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并不陌生,更会叹嵇康《广陵散》的千古绝唱。

  “追溯到西汉时期,南越文王墓出土的七枚古琴轸便能得到印证。”区宏山说。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蔡邕在《琴操》里写道:“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古琴有自己的生命。”区宏山介绍,“一般琴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分别象征天与地,整体形状像极了人的躯干,有头、颈、肩、腰、尾、足。”

  区宏山在斫制古琴时,既没有脱离传统根基,也有年轻人的创新理念。他给记者展示了一把自己的作品——“剑阙琴”。

  “古琴的传统形状有仲尼式、神农式、伏羲式等,而形状像一把剑的琴,是我自己的创作。”区宏山告诉记者,古琴、佩剑、书箱,是古代读书人的“三大件”。

  “琴与剑,一柔一刚,刚柔并济之间,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区宏山将古琴的样式制作成像一把剑,是希望将琴与剑的刚柔融为一体,更是对岭南派古琴宗师杨新伦的勤学理念——“琴心剑胆”的一种致敬。

  与琴相伴有限,传承文化无限

  “斫制一把古琴,至少需要1—2年。”岭南天虹琴馆有一个工作室,里边有着琳琅满目的各色工具,平时区宏山都会沉浸在里边,用心斫琴。

区宏山在工作中。 受访者 供图

区宏山在工作中。 受访者 供图

  说起斫琴的步骤,区宏山告诉记者,从选良材开始,要定形制、挖槽腹、开底板、合琴、镶配件、裱夏布、髹粗灰、粗磨和试音、髹细灰、推面漆、装弦、篆刻琴铭。

  “中间的髹粗灰、打磨试音,尤其需要耐心,每一道髹漆循环就要半个月以上,而完整的髹漆工艺要8—10道……”区宏山说。区宏山2002年跟着父亲一起修复古琴,其中有一把640多岁的明代古琴“亚绿绮”,让他至今难忘。

  据考证,“亚绿绮”造于朱元璋洪武七年即1374年,此琴是潘畏斋在光绪丙午年即1906年第一次修复,第二次修复则是经区君虹之手。

  当时“亚绿绮”破坏严重,琴头丢了,连琴身也出现“驼背”现象。把“驼背”的亚绿绮琴身和琴头连接起来,足足花了他们一年多的时间。

  “古琴存世已经相当稀少,修复的时候更是如履薄冰,我们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就是不能损害古琴原来的纹路。”区宏山说。区宏山表示,古琴的价值主要从斫制年代和斫琴家、音色和品相、收藏家和修复家、铭文和记载等方面来衡量。

区宏山用英语向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介绍岭南古琴。 受访者 供图

  区宏山用英语向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介绍岭南古琴。受访者 供图

区宏山给学生上体验课。 受访者 供图

  区宏山给学生上体验课。 受访者 供图

  “观摩古琴的历代铭文,如同穿越到各个朝代与故人对话,每一位斫琴家、收藏家与琴相伴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却希望将古琴文化传承延续下去。”区宏山欣喜地发现,如今来学习古琴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而古琴传承之路仍然漫漫……

  【记者】沈丛升

  【通讯员】张政

编辑:郭昊奇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