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回应了社会关切、反映了各方期待,是一个提振信心的好报告。”“报告中提到的今年重点工作任务前瞻性强、针对性足、操作性好,我们要鼓足干劲加油干。”……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认真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结合报告谈成绩、强信心、谋发展。
凝心聚力担使命,实干笃行书华章。大家纷纷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要坚定信心决心,主动担当作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民生福祉,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聚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回首过去一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展现出强大韧性,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对做好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河源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国森说,报告胸怀大局、站位全局,令人心潮澎湃、备受鼓舞。2024年,河源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制造业“五大提升行动”,全市新签约超亿元制造业项目143个,工业投资占投资比重首超五成、创历史新高,先进制造业“1+3”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57%。站在新起点,河源将坚持全域全面“融湾”“融深”,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软硬联通”;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建设“大会战”,分类推进“1+7”工业园区发展,力争今年引进超亿元制造业项目125个以上;同时,深入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实施“河力绿美”县镇村绿化行动,依托万绿湖5A级景区奋力打造世界级“湖泊+”高质量旅游景区,推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全国人大代表、韶关市市长陈志清说,报告站位精准语言简练,客观实在总结成绩,系统部署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各项工作。韶关加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去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至32%,招引集聚了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又涌现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5年,韶关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速县域产业发展;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益投资,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培育壮大以建设丹霞山世界级旅游景区为龙头的文旅产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韶关。
谈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儒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旺弟建议,建立村集体经营主体规范经营标准化办法,明确村集体经营主体中的股东主体及福利制度等,并对村集体经营主体运营范围进行相关指导。她认为,经济较为薄弱的基层行政村集体应根据村庄特色、现有资源和发展意愿,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
聚焦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稳定对外贸易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等主题,代表委员结合自身实际,踊跃献计献策、提出真知灼见。
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让全国人大代表,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梅陇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剑川深感振奋。他建言,支持汕尾(马宫)渔港经济区核心区马宫渔港创建为国家级中心渔港,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他还呼吁,将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纳入农业保险范围,支持汕尾先行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保险惠渔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能源茂名热电厂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综合管理专责曹燕明表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与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将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撑,“智算+新能源”模式有望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引擎。她认为,应加快技术创新应用,持续提升能源领域的系统智能化水平。
作为水利一线技术人员,全国人大代表、揭阳市榕江流域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旭斌建议,在超长期国债中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粤东粤西粤北雨水情监测体系升级,规划新建智能化监测站点,并支持建设大湾区—粤东粤西粤北灾害数据共享平台,在珠江流域(含韩江流域、榕江流域)开展数字孪生流域试点工作,运用AI模型实现72小时洪涝精准模拟。另外,还应建立起跨省域联防联控机制,由省级层面统一建设、运维区域现代化雨水情监测体系。
“港口是内外贸发展的重要一环。”全国人大代表、广州港集团黄埔港务分公司安全环保部副经理兼团委副书记周冲表示,广东正不断加快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码头设备,拓展新航线。他认为,应进一步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布局,加强沿海城市和内地城市之间的链接,降低内地城市产品出海物流成本,加强港口对内地城市的带动效应。
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大文章”
报告直面民意关切,回应民生诉求,吸引了广泛关注。
在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清远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贵清看来,加强对公立医院,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公立医院的财政支持力度,是缩小医疗资源鸿沟、实现健康公平的重要举措。他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或专项债券等,提高基层医院的发展能力和吸引优质医疗人才;此外,应建立省市县镇医院逐级帮扶机制,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先进技术更有效服务基层。
“体外诊断技术是‘医生的眼睛’,可以显著提升疾病诊治水平。”全国人大代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剑说,医学发展已进入精准医学时代,越来越多的疾病通过外周血、尿液、泪液等标本的检测就可实现快速精准诊断,体外诊断技术成果呈爆发式增长。他认为,应扩大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在高水平医院的试点范围,让具备科研能力的医院自主研发、规范应用创新诊断技术,以更好满足临床需求,造福患者。
报告提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让长期关注养老话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鲁晓明倍感振奋。他建议,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立法工作,可出台专门的法律文件,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新增“长期护理保险”专章,明确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独立社会保险的性质,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尽可能让更多人受益。
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惠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黄艳关注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神经末梢’,在健康宣传、慢病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建议,加强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完善资源配置,夯实基层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南方日报记者 龚春辉 厉思璇 魏钰 刘栋铭 魏金锋 黄子欣 范永敬 叶志强 刘珊 戴雪晴 汪祥波 宾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