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东亚研究所所长、韩中全球协会会长禹守根与中国缘分很深。他早年曾在华留学并长期在华工作,目前从事与中国有关的研究工作,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变化。他认为,这十年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背后,最根本、最有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政策时,既立足中国国情,又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校准前进方向,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强国富民的复兴之路。”
“看到年轻的深圳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近年来,每次到访粤港澳大湾区,都在刷新禹守根对中国的认知。在他眼里,大湾区各个城市互补性强,正通过差异化协同发展激发强劲动能,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特别是更加便捷高效的投资环境以及日趋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正吸引越来越多的韩国企业把目光投向这片热土。
面对新挑战
中国具有强大应变能力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过去十年中国的发展变迁?怎么解读这些变化背后的驱动力?
禹守根:中国这十年走过的路,让人肃然起敬。2012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由11.4%上升到18%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升至超1.2万美元。事实上,不仅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在减贫、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扩大开放等诸多方面也都取得不俗成绩。
韩国有句俗语叫“三人三色”,意思是即使只有三个人聚在一起,也会有不同意见,不容易合力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从这个视角来看,拥有广袤国土和庞大人口数量的中国,成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属不易。
我曾在上海担任外教十余年,与许多中国朋友进行过深入交流。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背后,最根本、最有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政策时,既立足中国国情,又做到与时俱进,在倾听人民呼声、接受人民监督中不断校准前进方向,以期实现更大进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强国富民的复兴之路。
另外,这些发展成果也得益于中国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时的强大应变能力以及中国人民勤奋、真诚、坚韧、团结的优秀品质。正因为如此,才能耕耘出充满希望的沃土。
南方日报: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如何看待中韩这30年来的交往?在促进两国友好往来方面,您今后有什么打算?
禹守根:韩中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是珍贵友邻。过去30年来,韩中经贸合作日趋紧密。目前,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面向未来,两国在一系列领域具有合作互惠的巨大潜力。
当前形势下,秉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理念,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传承弘扬民间友好传统,促进民心相知相通,营造韩中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友好氛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我将继续致力于向韩国社会讲述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并积极推动两国年轻一代开展更频繁更深入的交流互动,加深彼此了解。相信通过增进信任、加深友谊,将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期待走进广东更多城市
南方日报:在中国工作多年,您对广东有怎样的印象?
禹守根:广东这片土地富有创造力和适应力,凭借持续向好的营商环境、巨大的市场容量与潜力,吸引着全球资本和企业的目光。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韩国企业布局广东的步伐依然坚定。
2016年以来,我多次到访深圳,对它开放包容的生活氛围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宜居环境深有感触。深圳是一座未来之城,集聚了很多富有创新进取精神的年轻人,也汇聚了一批高端制造龙头企业。置身其中,我真切感受到新时代中国开放发展的强劲脉搏。同时,深圳也是一座机遇之城,不管在此生活、学习,还是工作、创业,你都能找到自己的心仪之地。
今后,我期待走进广东更多城市,通过实地体验近距离观察、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更生动地向韩国社会讲述当代中国故事,不断增进韩中两国人民的彼此了解与友好感情。
南方日报:据您的观察,当下韩国与广东有哪些重点合作领域?深化两地务实合作有哪些重点拓展方向?
禹守根: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也是对外开放的“南大门”,一直以来与韩国的经济交往十分活跃。我想列举两组数据,一是韩国对华出口的主打产品集中在材料、零部件两个类别,占比超过75%;二是在韩中贸易额中,来自广东的贸易额约占25%。可见在韩中贸易关系中,广东具有重要的地位。
广东是智能手机、无人机、家用电器、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全球制造基地,与韩国企业在显示器、半导体、电子通信设备等行业具有广阔合作空间。另外,广东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聚集地。去年,现代汽车集团在广州设立全球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和销售基地项目,预计今年底将正式竣工投产。氢燃料电池汽车乃至整体氢能产业,有望成为韩国与广东合作的另一个风口。
我期待,广东未来在韩中经贸合作中更好地发挥先锋和示范作用,助力两国务实交往向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差异化协同发展激发强劲动能
南方日报:对粤港澳大湾区这五年来的发展,您有哪些观察?
禹守根:近些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和规则机制对接“软联通”不断发展,粤港澳三地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流动日益高效便捷,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在大湾区内,各个城市资源互补性强,正通过差异化协同发展激发强劲动能,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携手做大经济“蛋糕”。
比如,香港在基础科研方面底蕴深厚,同时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享誉全球,但需要科研成果转化、规模生产等方面的支撑;广东珠三角地区拥有完善的制造业链条,具有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也积淀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目前,粤港澳三地在协同创新、产业协作方面已经取得不俗成绩,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过去几年间,我有些香港朋友把公司业务拓展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进一步布局和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同时希望逐步辐射庞大的中国内地市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巨大消费潜力,对全球所有心怀梦想和抱负的年轻创业者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我留意到,越来越多的香港和澳门青年选择扎根广东,寻求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吸引港澳创业企业、项目、人才落地,广东各地陆续建成一批孵化平台,提供一揽子扶持政策和多元周到的公共服务,增强港澳青年的获得感与归属感。广泛的政策支持和高素质人才引入,加之先进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专业服务业,以及内联外通、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些利好叠加带来的“化学反应”,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内生机盎然,促进区域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韩国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这片热土。这其中,不仅有半导体、显示器、化工等行业的大型企业,也有一批工业4.0催生的初创企业。可以预见,韩国企业关注和投资大湾区的热情未来将愈加高涨。
■人物小传
禹守根,1967年7月生于韩国仁川,现任韩国东亚研究所所长、韩中全球协会会长,曾在中国留学,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并在华任教13年。2017年回到韩国后,致力于推动中韩两国友好交流事业,向韩国社会介绍客观真实的当代中国,还积极为韩中两国企业牵线搭桥,助力两国间的贸易投资和商务往来。
南方日报记者 龚春辉 实习生 武艺
统筹:骆骁骅
支持单位: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