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新时代潮头·一线实录
南湾湖畔,海风阵阵。夜晚,澳门青年、跨境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运贤登上339米高的横琴国际金融中心,向东方远眺:澳凼、友谊、西湾3座跨海大桥飞架南北,水面摇曳着澳门塔的璀璨倒影。
“别说跨境,每天15分钟从澳门到横琴,我几乎连跨城的感觉都体会不到。”扎根横琴7年,周运贤初心不改:“就要在这里,带动更多‘中国造’走上国际舞台。”
风带来故事的种子,时间使之发芽。
在南沙港,广州南沙联合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黄炳林在这里已坚守近二十年,将之视为第二故乡,“推广自动化码头技术、提升港口效率,我们要拿出湾区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风吹过活力的土地,孕育新的生机。
在前海综合保税区内,深圳深创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波每天都会观察监管中心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当报关单量剧增而单个重量却骤减时,我知道,商机来了。依靠智能化升级,我们以全国同类最小作业面积拿下了近30%的最大市场份额。”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横琴、前海、南沙,是大湾区内三个重大合作平台,犹如珠江口的三颗亮星,闪耀夺目光芒,释放炽烈能量,引来无数青年才俊在这里追逐梦想、成就理想。
日升日落、斗转星移。在这片新的热土上,这些追梦人带着创业的燃情挥洒汗水、激荡青春,在相互成就中打开新的风口,在不懈奋斗中开辟新的赛道,在这最好的时代里,续写新的传奇。
(一)结缘湾区
“讲好‘一国两制’的故事”
九月的南沙港,艳阳高照,空气里带着淡淡海腥味,暑气尚未消散。同样火热的是港口贸易,来自世界各地的巨轮在码头边靠泊有序,满载着货物的集装箱货车川流不息。这里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黄炳林犹记得18年前,第一次来到广州南沙龙穴岛时,四面环水、一片滩涂,无路无桥,人迹罕至。“我们从黄埔港区辗转坐了2个多小时的车、搭乘了半个小时的飞艇,才来到岛上。”
黄炳林(中)与团队在港口作业。南方日报记者 吴明 摄
那是2004年初,毕业后分配到广州港黄埔港务分公司从事技术工作的黄炳林,得知南沙港区一期工程建设的消息,第一时间报了名,幸运地成为企业内部首批参与南沙港区一期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
“当时岛上还没有交通工具,出行全靠一双腿,每次从临时办公室到现场至少步行半小时以上。”在黄炳林的书柜上,摆放着一张当年拍摄的照片:他站在塔吊前,皮肤因长期暴露在码头的强紫外线下而晒得黝黑;背后是黄炳林在江苏、上海等地驻场3个多月后,带回岛上的第一批桥吊等设备。
在紧张的技术调试时期,黄炳林和同事吃住都在办公室,晚上就睡在办公桌上。不仅如此,岛上淡水资源匮乏,全靠船只运输,天气不好时淡水供给不足,建设工人们甚至几天才能洗一次澡。
“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的目标很坚定:南沙港区港口建设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家的劲儿都往一处使,就算脱几层皮、掉几斤肉,也要抢时间建成。”黄炳林说,正是这样的信念和决心,让建设者们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南沙速度”,仅用2年9个月就建成了4个10万吨级现代化集装箱深水泊位。2004年南沙港区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顺利投产,标志广州港成功实现了从河口港向海港的飞跃,也为广州拓展国际航运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千年商都“码头基因”再次被激活。
澳门青年周运贤前往横琴创业的决心,始于2014年12月19日。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周运贤就在现场——
“习近平主席对我们澳门青年开拓‘一国两制’伟大事业寄予厚望,希望青年人勇于担当、奋力开拓,号召更多的澳门青年跨过濠江,来内地创业就业。我就是在那个时候从澳门来到了横琴。”
周运贤跨境通勤来到横琴。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摄
周运贤为公司起了一个好意头的名字:“既然跨境过来,就要讲好‘一国两制’的故事,‘跨境说’的名字由此而得。”生于澳门、长于横琴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说公司由此诞生,周运贤开始了跨境上班的生活。“看着高楼大厦一天天建起来,各种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作为横琴第一代的逐梦者、建设者、见证者,非常有成就感。”他说。
深圳商人吴海波的个人轨迹,则因为前海而改变。
在他的记忆里,2014年以前的前海是一片荒芜之地:“满地都是灰尘,高架桥正在施工,路上跑着的都是泥土车——这个地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乡下一样。”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受到感召的吴海波将公司业务从罗湖迁至前海。那一年,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他倍感振奋:“我们在跨境物流行业,最能体会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建设带来的红利。”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在这个春天,吴海波成立了深圳深创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沐浴着大湾区的暖阳,昔日滩涂,已是树影婆娑、绿草如茵、高楼林立。“我很庆幸,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自主创新非常灵活的地方。”吴海波说。
吴海波接受采访。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张令 记者 石磊 摄
初来前海注册企业的美好回忆让他津津乐道:“那天我起了个大早,大约上午8点去到前海e站通,所有的手续都通过电子化流程办理。下午3点左右,我们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奋斗者们的事业从此开启新的篇章。
如今,在粤港澳三地共同努力下,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2.5万亿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起步成势,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展现出蓬勃生机。
(二)创新攻坚
“我们选择的路是对的!”
走进南沙港区四期码头的智能操控中心,数十个电子显示屏一字排开,清晰展示着码头作业区的不同环节和场景。操作员按下按钮、推动操纵杆,即可在距离桥吊500米以外的中控塔远程操作大型设备,完成集装箱的精准吊装。
黄炳林对这里的每一台设备都熟悉得像老朋友。“传统码头作业,桥吊司机需要在45-50米的高空完成这项操作,一个人只能控制一台机器。而在我们全自动化码头,操作员可以同时远程操作多台机器,既节省人力,也提升了效率和安全性。”
全球首次采用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技术路线、全球首例应用北斗导航系统和5G通信的自动化码头、全球首次大规模应用自动化单小车岸桥——每一项“全球首次”,都是建设者们心头最骄傲的成就。
然而,在2018年工程建设之初,黄炳林和建设团队却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智慧码头建设是广州港从大港迈向强港的关键一环,“这不仅意味着大额资本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一条最合适的技术路线?”他曾有过短暂的迷茫和自我怀疑。
时间不等人,迎难也要上。在企业部署下,黄炳林第一时间奔赴国内外多个自动化码头考察、“取经”,用近一年的时间反复研究比对方案。
过去,大多数自动化码头采用磁钉导航技术,通过在码头地面布设磁钉,在自动导引车上配置天线,感应磁钉循迹进行导航。这项技术虽然成熟,但对于新建码头而言,工程量巨大,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高,灵活性较弱。
“30年前的老路,我们不走。”黄炳林的团队毅然选择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北斗导航系统定位,打造全球首创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IGV。
彼时,北斗导航精确定位技术还未商用,这个想法还只是纸上谈兵。2020年6月,北斗三号系统完成全球组网的消息传来,黄炳林异常兴奋:“我们选择的路是对的!国产自主可控的导航技术已经可以应用到我们的项目上了。”
然而另一个难题随之而来:是采用进口信息系统,还是开展国产自主开发?
“内部也有不同声音,但是假如一颗磁钉都需要进口,我们如何实现主要技术的自主可控?”在黄炳林看来,国产化是毋庸置疑的选择。
在黄炳林的柜子里,有5本厚厚的技术规格书,每本约700页,每一版都不同。这是四期工程的前期总体规划时,他带领团队潜心编写的近57万字文献,为打造全自动化码头“广州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段时间,我们每天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方案改了不下几十版。”
苦功不负奋斗者。智能化改造后的码头,在同等规模下节省人力约七成,码头安全生产水平也大幅提升。目前,广州港将此模式复制应用在南沙港区三期集装箱码头,正逐步推动传统集装箱码头向半自动化、全自动化升级改造。
在“特区中的特区”前海,吴海波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20年7月,海关总署启用“9810”海关监管代码,允许境内企业先将货物出口至海外仓,实现交易后再送达境外购买者手上。
“全世界的海外仓就近发货,可为客户节省不少物流运输时间。”7月1日凌晨,吴海波和同事守在电脑前,成功完成全国首票“9810”报关单。这份报关单被永久保存在了中国海关博物馆。
在综保区里,新业态快速迭代。依托“MCC前海”物流模式,跨境电商商品在这里可拼、能拼、联拼,还实现了跨境电商海陆空铁全路径立体式“出海”。
2021年,《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前海不仅从物理上扩区,更从对外开放能级上释放乘数效应。“前海就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在吴海波看来,前海天然带有改革创新基因和极大的包容性。“只要你敢想敢闯,前海是最好的地方。”
事实上,像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在大湾区比比皆是。数据显示,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都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比2017年净增加2万多家。
(三)连通世界
“不断贡献中国智慧、湾区方案”
在珠海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17栋C座,两块LED屏幕格外醒目——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及拉美国家双边贸易数据表中,淡蓝色的柱状图逐年增长;另一边,在跨境说“综合服务平台”上点击选择性别、年龄段、关键词等,就能获得全网搜索过该词用户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
“跨境电商企业常面临几大挑战:怎么更精准找到客户?对接各种品牌、支付系统、海关时,怎么对每一笔订单做好审核和风控?怎么在国际时差下24小时实时监测和自动化处理?”周运贤翻阅着各类投标文件解释说:“通过我们的专利技术和集成方案,帮企业解决这些痛点,让更多地区实现传统贸易数字化、地方产品国际化、传统文化时尚化,这就是我们的竞争力。”
一旁,员工们操作着跨境说自主研发的服务系统,它能够对接54种货币支付,提供9种语言版本以及用户画像、信息决策、统计监测、智慧物流等多种功能。因为个人办公室离员工较远,周运贤干脆在集体工位旁开辟了一块小小的区域。
办公区的中国地图上,20多个跨境说合作城市被重点标注。今年,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达到132个,这给跨境说大展拳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空间。“我们希望为这些地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搭建符合国际、国家标准的跨境产业服务平台和集群示范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周运贤说。
见证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发布,周运贤信心倍增。“我们正加快把业务拓展到周边地区,利用横琴的窗口优势带动更多的产业进入国际舞台。”
梅州的青花瓷、茂名信宜的竹编、江门的五金产品和各地特色食品,一一陈列在跨境说商品展示区。“去年我们帮助梅州实现9.5亿元跨境电商成交量,推动当地青花瓷打入葡语国家市场;仅用半年时间,就帮助信宜竹编单一品类实现了1亿元的跨境电商销售额。”周运贤说。
认准机遇、果断布局,大湾区从不缺嗅觉敏锐的闯将。在珠江东岸的前海综合保税区,当报关单量从几十份增长至上千张、单个重量却由数十吨下降至几十公斤时,从事跨境物流行业多年的吴海波意识到,贸易碎片化在给监管带来难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商机。
在招商保税前海仓七号库715号位,络绎不绝的货车依次停靠,一旁的智能监管流水线上,包裹有序进场。仅需6秒,它们就能在CT机中获得720度全景“无死角体检报告”。
这是吴海波于2019年建立的深圳跨境贸易物流监管中心。作为全国首个设立在特殊监管区域内的跨境电子商务全业态海关监管场所监管中心,其系统能通过智能学习自主识别图形,判断物品是否与报关单一致。
大屏幕上颜色各异的丰富数据指标,显示出这个小小场站联通世界的巨大能量。“平均一年能完成约10万辆车的物流监管。”吴海波说。
在物流服务的终端,港口和航运条件也是影响全球贸易的关键因素。
在广州港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天高云阔、海蓝深邃,4个10万吨级海轮泊位已经建成。
“这里集北斗导航、5G通信、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从设备建造到系统开发全部实现国产化,创造了60多项专利。”黄炳林站在岸边,手中拿着一幅航线图,话音里掩不住自豪。
“去年广州港净增外贸航线21条,居历年之最。今年还计划新增外贸航线超10条,总数突破150条,着力拓展欧美、澳洲等方向远洋干线。”黄炳林说,作为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这里将充分发挥南沙港区水网通江达海的天然地理优势,为港口智能化发展和提升国际贸易效率不断贡献中国智慧、湾区方案。
(四)携手同行
“两地一心,保障物资24小时内运抵香港”
从深创建坐落于前海综合保税区的办公室窗外望去,是繁忙的妈湾港。“今年年初,香港疫情严峻的时候,内地支援香港建设方舱医院的物资就是从这个港口运往招商局码头。”吴海波说。
那时,受疫情影响,深港跨境陆路运输运力大幅下降。吴海波和同事们着手研究:如何通过陆运转水运,让物资更快抵达香港?
不到10天时间,一个直接打通供需双方的信息化公共平台——“粤港跨境通”平台上线了。
深耕跨境电商行业的吴海波深知,“陆转水”接驳实现不易:水运环节比陆运更多,涉及订舱、预约拖车、确定提柜和装货地点等,通常要准备十天左右,还存在着“货主找柜难、找船难、成本高、时效慢”等问题。如何缩短流程的时耗,成为大挑战。
为了解决诸多环节痛点,吴海波在业务上打通了“船舶供应、货柜租赁、拖车运输、报关服务”等水路接驳环节全链条,为进出口贸易企业、货主提供智慧化、一站式“深港水陆联运”服务。从妈湾港开启的深圳“陆转水”分流业务,打通了水路直达香港的作业流程。
疫情期间,前海集装箱货柜十分紧缺,还需要大片空地供摆放货柜。前海管理局不仅协助深创建调动货柜资源,还临时划拨了一片储备用地用作货柜接驳,以实现快速周转。
那段日子,蛇口海关的关口灯火通明,作业人员24小时在线,保障通关。蛇口海关快速打通了深港驳船快线运输的物流模式,“尽最大可能提升运力,消解‘陆转水’带来的货量压力。”前海综保区监管一科副科长王玉回忆说。
一艘艘满载方舱物资、药品、日用品等供港物资的货船从妈湾港出发,抵达香港的招商局码头。“当时,香港码头泊位紧缺,很多船靠不了岸,但抗疫物资的需求最为急切。紧急情况下招商局码头腾挪出泊位,让我们的船靠岸。两地一心,才保障了物资能在24小时内运抵香港。”吴海波说。
一衣带水,三地同心。“如何让更多澳门青年融入大湾区发展”是周运贤在横琴创业的日子里经常思考的问题。
今年9月,由珠海城职院经济管理学院和跨境说共建的粤澳跨境商贸产业学院迎来第一批新生,将以现代学徒制进行培养。在周运贤看来,要想走得好、走得远,必须得有人才支撑,要通过校企合作和职业院校共建专业,打造适合本地特色、服务跨境电商的专业人才。
珠海城职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春桥十分认可他的想法:“我们通过和企业合作,能够更精准地培养业界急需的人才。”他期待着推动澳门青年到横琴接受新业态岗位培训:“完成培训的人才将获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这很有意义。”
在澳门科技大学的实验室里,跨境说建立了数据实验室。同时,每年他们还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共同完成至少4项专利研发。“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希望将学术成果尽快转换成企业的实际成果。跨境说具有不错的研发实力,通过合力加快国产化软件研发使用,将海量商业数据更好积累下来,让数据成为生产力。”来自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蒋风浪如是说。
(五)星辰大海
“越是开放,发展能级越是提升”
暮色四合,吴海波喜欢站在前海的摩天大楼眺望。伶仃洋碧波万顷,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长桥卧波,在建的深中通道联通天堑,两条交通大动脉打通大湾区三地,成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任督二脉”。
吴海波十分关注深中通道的进展,它可让中山前往前海的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20分钟。他计划着,明年在珠海建立跨境贸易物流监管中心,珠江口西岸客户的货物可以经深中通道运往深圳前海,再进入香港;或是经港珠澳大桥,直入香港,都将为跨境物流贸易节省不少时间。
不远处,约7000平方米的新跨境贸易物流监管中心及物流集拼中心即将落成,将极大提升通关效率。
“硬联通”拉近了大湾区城市的时空,“软联通”打通了三地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运营,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同时,广东着力推进“湾区通”工程,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
横琴天沐河畔月色如水,“横琴澳门未来中心”几栋崭新的大楼已经封顶,内部装修也几近完工。“这是我们投资约10.8亿元建设的未来中心,占地40亩,预计年底可以移交运营,今后将作为我们的总部基地。中国跨境电商潜力无限,这块业务发展空间很大,下一步我们还将推出跨境电商特种设备,集成化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周运贤憧憬道。
夜晚的南沙港依旧商船如织,黄炳林也一刻都闲不下来。“全新的技术路线意味着许多无法预测的新问题。系统在模拟仿真阶段,我们进行了6700多项测试;实船测试时,升级了大概有25个版本,陆续发现了2100多个问题。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像智慧码头的信息系统一样,实现技术攻关和系统更新升级,提升设备可靠性和系统作业效率。”黄炳林和团队的攻坚还在继续。
溪流汇大海,就像大湾区奋进者倾注满腔热忱,深深扎根于此。
励骏庞都广场是横琴居民爱逛的商场,4楼,一条布满老照片的长廊展示了横琴和澳门发展的十年巨变。这是周运贤打造的“一国两制”展览馆的一角。“2019年,我有幸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回来后就修建了这个展览馆,希望把‘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展现、传播好,以实践印证‘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戏’。”
“作为跨境物流业者,最能体会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建设带来的红利。越开放,发展能级越提升,集聚效应就越明显。”吴海波期待乘着深港对接的劲风,推动更多港澳与内地规则对接,让三地更多企业共享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成果。
“过去十年,我在南沙见证了广州港从国际大港迈向国际强港的征程。”黄炳林说,随着《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的发布,南沙港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接下来我们将乘势而上推动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物流综合竞争力和港口集聚辐射力,为共建内通外联的高水平产业链、物流链发挥积极作用。”
十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奋斗者们见证了横琴、前海、南沙翻天覆地的变化。风从南海之滨而起,还将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手记
用奋斗为“一国两制”伟大实践写下生动注脚
周运贤通过跨境通勤来到横琴耕耘,吴海波以实干家的眼光追逐前海新政策,黄炳林用双脚丈量南沙港区的土地——他们的命运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紧密相连,昔日梦想的种子扎根于沃土,已长成参天大树,迎风而立。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们立足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大谋划,也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2018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说。
殷殷嘱托,牢记于心。粤港澳三地汇聚起感恩奋进的磅礴力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这样说。
横琴、前海等重大合作平台如何更好发展,总书记始终牵挂于心,他勉励横琴“要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先行先试,进一步扩大开放”,寄语前海“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
历经十年奋斗拼搏,如今横琴大道纵横,横琴合作区建设稳健起步,推动澳门产业多元发展成效初显;前海已是高楼林立,前海合作区建设开局良好,深港合作渐入佳境;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正乘势而起全力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紧跟总书记步伐,大湾区的逐梦人勇于“闯”,敢于“创”,精于“干”。在他们奋斗的日与夜里,希望如朝阳初升,梦想与星辰同耀,汇聚成为“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的生动注脚。
南方日报记者 唐子湉 肖文舸 王佳欣 柳时强 张玮 梁涵 曾子航 黄天儒 李凤祥 统筹:吴哲 骆骁骅 高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