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腾看中国
国庆假期,在广州珠江畔的公园、绿地,市民搭起一顶顶帐篷,孩子们在草地上快乐玩耍。“现在珠江水好了很多,不远处就是广州塔,家门口就是风景。”带孩子露营的李先生说,在水边休闲很是惬意。
这份惬意源自广东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巨变。
如今的广东,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转变发展理念促绿色转型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创造了无数发展奇迹,却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新旧生态环境问题交织的局面。
唯有转变发展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广东毅然践行新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1+1+9”工作部署统筹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健全制度,稳步推进。广东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省第一总河长、省总河长,担任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一总指挥、总指挥,挂点督战污染最重的茅洲河、练江,带动全省8万多名五级河(段)长以及民间河长“拧成一股绳”,力破“九龙治水”难题。
同时,广东成立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零容忍”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生态损害赔偿、污染举报重奖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大环保格局日益形成。
毗邻港澳,接壤多个周边省份,同一蓝天下,共饮一江水。广东积极与港澳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测网络,联合收紧排放标准。针对跨省河流,广东推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协同周边省上下游共治,推动九洲江、东江、汀江—韩江3条跨省河流水质改善。
广东还抓住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机遇,各地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调整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结构。在广东沿海经济带,汕头、汕尾、阳江等绵延的海岸线上,粤东、粤西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蔚为壮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截至2021年,广东空气质量连续7年达标,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完成“十三五”时期碳强度下降20.5%的国家目标。
向污染“宣战”啃下“硬骨头”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广东下定决心补齐生态欠账,以超常规力度毅然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
应对水污染,广东探索出流域综合治理、“大兵团”作战等战法。针对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国企、省企作为“主力军”,超常规建设各类治污设施。在茅洲河,深圳以“一切工程为治水让路”的决心推进,高峰期施工作业面1200多个;在练江,汕头段高峰期流域内一线施工人员达9000多人。
到2019年10月,茅洲河、练江这两条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首次消除劣Ⅴ类,从“污染典型”蝶变“治污典范”,成为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美丽注脚。
治污大项目带动环境治理大提升,全省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2021年,全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能力超2900万吨/日,污水管网长度超7万公里,相比2018年分别增加41%、33%,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在农村,随着生活污水治理纳入全省民生实事,各地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在城市,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曾经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黑沟渠如今成了附近居民亲水的好去处。
绿水倒映蓝天,“广东蓝”屡次刷屏朋友圈。
经过多年治理,2015年广东PM2.5浓度在全国率先达标,并在2018年转入“以臭氧污染防控为重点、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的新阶段。
强化源头减排,广东强力淘汰落后产能,整治数十万家“散乱污企业”,推动重点产业改烧天然气。针对臭氧前体物VOCs(挥发性有机物),建立省大气污染防治“硬任务”攻关攻坚中心,推动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治理。
蓝天笼罩绿地,守住脚下净土。
随着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全面完成,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基本建成。广东还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不断提升固废、危废处置能力,守住风险底线。
到2020年,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结果获评“优秀”等级。2021年,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取得新进展,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好环境换来发展新活力
沿着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的好心湖漫步,和风徐徐,水鸟低飞,大片美景尽收眼底。“以前这里满目疮痍,烟尘百丈高,油污遍地流。”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回忆说,这里曾是采矿遗留的“城市伤疤”,经过数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如今被市民称为“城市边的九寨沟”,成为假日休闲的打卡点。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广东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让更多群众享受到生态产品和发展红利。
一条条沿河铺开的碧道勾勒出群众亲水的新空间。以河长制为抓手,广东修复水生态,打造万里碧道,接续治理中小河流,推动曾经的“垃圾河”“洪灾河”变成风景带和生态廊道。到2021年底,广东已建成2900公里高质量碧道,今年碧道建设被列入省十件民生实事,截至5月底已累计建成超800公里。
森林进城,身边增绿。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加快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在广东,越来越多的湿地公园、森林小镇星罗棋布,带去更多生态福利,推动生态屏障不断巩固,人居品质持续提升。到今年,全省累计已有25个市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5个区县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以生态综合治理为契机,广东各地推动市场主体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走进潮南印染中心的汕头市丰诚织染有限公司,车间宽敞明亮,布匹有序进入染缸。以入园为契机改进生产线,园区统一处理污水,“不再担心环保罚款,产量也增长不少。”
在茅洲河畔,旧工业物流园变身为科技展示与生态体验交融共生的科技公园,随着碧道纵深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相继入驻。而漫步东莞华阳湖,昔日黑臭的“龙须沟”已是国家湿地公园,吸引不少科技项目落户周边。
珠水浩荡,南岭葱郁。广东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天蓝、水清、地绿的靓丽图景正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