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爱,就说出来。
我们推出“广东,凭什么说爱你”特别策划。
用全新视角发掘爱上21座“粤”城的理由。
第十九站,潮州!
一座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城
有吃喝,有玩乐
来,一人推荐一个潮州美食吧
(留言区见)
刚到周末,
潮州市湘桥区的牌坊街,
已经人潮汹涌起来。
这两年,潮州的旅行频频上热搜。
络绎不绝的游客从牌坊下穿行而过,
走进这座古城的腹地。
央视的《春味》也刚刚来过。
本地人仍然热忱又淡定,
明晃晃的太阳下,街边喝着工夫茶,
三只茶杯摆成一个“品”字,
看着这座千年古城如今的人来人往。
这,就是潮州。
南濒南海,背倚凤凰山脉,
韩江水穿城而过,海域533平方公里。
这里是历代郡、州、路、府、道的治所,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美食之都,
也是广东东部沿海四通八达的港口城市。
当你穿过广济楼;
当你走进韩文公祠;
当你买一份咸水粿;
及,喝上一口工夫茶时,
这座城市厚积薄发的古韵和新意,
正在身体内,缓缓流淌。
以美食之名,带上10个G的胃
提起潮州,必然要提起潮州菜。
对于吃苦耐劳的潮州人来说,“吃”字当头。
结果,潮州菜烹饪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潮州菜”这三个字,
代表了全球公认的最好的中华料理之一。
鱼饭、生腌蟹、牛肉火锅、粿条……
一大波生猛的美食代表作,数都数不完。
潮州菜,唐朝就有记载。
讲究的是食材、做工,
以及物尽其用,将风味发挥到极致的能力。
当年韩愈临潮时就曾说过——
“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
千年的时光悠然而过,
若你准备去潮州古城觅食,
一定要带上10个G的胃。
比如,一定要吃鹅。
潮州卤鹅,全国驰名。
在潮州人的心中,
卤鹅是走多远都无法忘怀的老家味道。
不仅饶平的狮头鹅,是经典和传奇。
街边的卤鹅店里,都有让人赞不绝口的卤水滋味。
“酒起鹅肉剁”“无鹅不成席”,
说的,也都是这里。
不仅鹅走不出潮州,
牛也走不出这里。
牛肉丸,是必吃。
无论是古城抑或新城,
到处都是手捶牛肉丸的老字号。
每颗都经过30分钟捶打而成的牛肉丸,
承载了潮州人民自始至终对味道的决心,
和不辜负原料本身馈赠的本意。
一口咬下去,弹牙、爆汁。
整个口腔都很满足而快乐。
牛肉火锅,更不用提。
潮州的牛肉火锅星罗棋布,
各大品牌在街头三步一间、五步一店,
灿若繁星,各有各的本领。
吃火锅时,
潮州人眼里的牛不再是牛。
而是——
雪花、脖仁、吊龙、五花趾……
每一口嫩滑,是外地人的惊若天人,
也是本地游子的念念不忘。
让人刻骨铭心的味道还有很多很多。
在潮州,攻略几乎都是多余的,
街边巷弄里的小店,都是一场味蕾狂欢。
恰恰也正是这些一直坚守初心的宝藏味道,
让潮州从古至今,鲜活又治愈。
潮州肠粉,
肠粉和花生酱的调和,是绝配、是点睛。
再配上特制的辣椒酱,
成为潮州小吃里的白月光。
来潮州,生腌定不能错过。
肥美的生腌血蚶,蘸着蒜醋汁,
鲜而不腥,甜而清爽。
腌膏蟹则是肉质细腻,
夹带着海产特有的甘甜、咸鲜和腥香。
自然还不能忘了粿条。
沙茶酱和辣椒酱是精髓和灵魂。
还有咸水粿、粿汁、粿肉、糕粿、红桃粿……
潮州人以“粿”之名,撑起一张美食菜单。
以及在街边坐下来,
就能喝上一杯的工夫茶。
大概是因为,从中不仅仅能感受到味道,
也能感受到一场舌尖上的坚守与传承。
为什么大家总说潮州的美食终生难忘,
傍晚,穿过晚风。
在老街巷一间店铺门口,喝上一泡工夫茶。
凤凰单丛的风味和口感,清爽而甘醇。
喝的是茶,品的也是人生。
茶台如平台,茶台如人生,
这三只茶杯,在茶水的滋养下轮转。
没有人有固定的杯子,
就像,没有什么是一定属于谁的。
喝茶如此,做生意如此,
人生也是如此。
以文化之名,穿越历史的荣光
美食是认知潮州的入口,
文化积淀则是潮州千年古城的内核与灵魂。
潮州有累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项22处。
古牌坊、古府第、古民居和古井等,都随处可见。
广济楼,潮州的文化地标之一。
也是潮州古城的七座城楼之首。
而一路之隔的广济桥,
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采用浮梁结合结构,东西两段是石梁桥,中间则是一段浮桥。
最精妙的,是中间由十八梭船串联而成的桥身。
有大船要经过时,这十八梭船便会分离,之后再合龙。
因为独特且壮观,
广济桥也是众多游客的必选之地。
到了晚上,广济桥亮起灯光秀。
倚临湖边,
灯火倒影,如梦如幻。
而即便是白天,
沿湖边慢行,广济桥也别有一番风情。
穿过广济门,就是牌坊街。
这是一条总长1948米,始于北宋的古老街道。
23座牌坊,如英雄般临立。
每一座牌坊啊,
都披着穿越时间而来的历史烟尘和荣光。
游客们从牌坊下经过,拍照、打卡。
就像隔着时空和古人们对话。
若是有空闲,把这些牌坊一一数完,
其实就是潮州历史的缩影。
最早的牌坊是出现于1517年的柱史牌坊。
而最著名的莫过于十相留声坊。
唐宋两朝,包括韩愈、文天祥在内的十大宰相曾经来过潮州,
这个牌坊,就是为他们而立。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韩愈。
在潮州待了8个月的韩愈,
让这片土地滋养出了厚重的儒家中原文化——
尊师重道、耕读传家、安土重迁、敬畏祖宗。
潮州人民也非常敬重韩愈。
他们将当地的员水改为韩江,
笔架山改称韩山,
书院也叫做韩山学院。
如今的韩文公祠,天天人来人往。
各种手工技艺在潮州得以完整地传承下来。
古建筑和手艺汇聚之地,
仿佛潮安龙湖古寨隔世穿越。
宗祠等古建筑云集,
木雕、石雕、贝雕、嵌瓷、彩绘等潮州民间工艺荟萃。
1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潮州延续。
我们同样也能看到,
甭管是街边喝工夫茶的居民,
抑或出门打拼的潮州人,
都有着讲究的文化礼仪和分寸。
脸上总有着气定神闲的淡定,
胸中亦装着勇往直前的乾坤。
现在,潮州人流最多的地方,
是粤东第一古刹开元寺和牌坊街。
人们走进开元寺探访,
而后在牌坊街游历,在西马路享用美食。
主街道和巷弄之中到处都是惊喜。
有老字号小吃,有文化历史民居,
亦有不少非遗传承的工艺和体验工坊。
潮州木雕、手拉壶工艺、潮绣和瓷器……
还有可以一边喝工夫茶一边看的潮剧。
悠哉妙哉。
这几年,随着年轻人和游客的越来越多,
这座低调的古城,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也正在迸发着新意。
以商业之名,如潮水向海而生
漫长的海岸线,加上温暖的季风和海流,
让潮州自古以来就具备着走出去的潜力。
爱拼、勤劳、勇敢的潮州人,
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让“潮商”遍布全国,乃至全球。
当年爱拼的潮州人远渡重洋去海外谋生,
如同潮水一般,涌向四面八方,
但极强的文化认同感,
让他们无论在哪里,
只要一句“胶己人”,就可以重新聚在一起。
香港、澳门、马来西亚……
处处都是团结的潮州人。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潮州的文旅腾飞,
也有很多潮州人再从四面八方回流,
重拾千年来的文化古韵,
建设家乡经济。
以韩江为主轴的古城文旅正如火如荼。
依托潮州古城这一国家历史名城的深厚底蕴,
韩江碧道把广济桥等多个国家级、省级文物景点结合了起来。
推动古城保育活化的同时,
传承历史文脉,融入人文特质,
打造典雅美丽的“山水宋城”。
仅今年春节假期,
潮州古城的文旅行业就出现了“井喷”现象,
接待游客数量达到285万人次,
再刷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
连结饶平县城与海山镇的三百门大堤,
改造完成。
以潮州港为中心的蓝色海洋经济带,
蓄势待发。
“中国瓷都”“中国食品名城”“中国婚纱礼服名城”自不必说,
加大物联网、大数据、5G通信等新技术赋能,
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更是现在的方向。
与此同时,
培育发展新材料、智能卫浴、生物医药、芯片封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抢占光伏发电、海上风电等低碳产业风口,
谋划布局未来产业,
努力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
大家及各行业正共同携手,
一齐让这座城市悠然向前。
韩愈曾写下——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向海而生的潮州人,
有着大海的平静,亦有着大海的野心。
他们生活在千年的古韵之上
没有放开坚守,没有停止奋斗,
看得见未来的光,
也踏稳了脚下的路。
联合出品:广东发布、南方网、GDToday
策划:赵杨
统筹:谢苗枫、王勇幸
编辑:陈夏霓、蔡泽纯
校对:曾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