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过年气氛也是国家面貌的真实反映。
时代在变,不变的是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回家过年情结,变的是回家的路不再“难于登天”——
春节是辞旧迎新、祈福纳祥、阖家团圆的日子,承载着每家每户的美好愿望。回家过年是无数在外工作人员永远不变的情感需求。2024年春运49天,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90亿人次,创历史新高。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营业性客运总量将超18亿人次,同比增长约40%。其中,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8亿人次,日均1200万人次,同比2023年春运增长37.9%。很多人真实地感受到,与过去相比,现在购买春运火车票的难度正在逐年降低,不少线路几乎可以实现“说走就走”。春运是一幅“流动中国”的形象图景,而这幅图景的重要支撑是,2023年全国铁路累计投产新线3637公里,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超7000公里;我国高铁里程达4.5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17.7万公里,均为全球第一。纵横神州大地的铁路网、公路网的骨骼更强壮、血脉更畅通,运输能力更强劲,而且几乎是天天还在拓展延伸。春节前全国铁路预计每日安排旅客列车1.27万列左右,节后每日安排旅客列车1.28万列左右,客座能力较2019年春运分别增长14.4%、12.6%,铁路客运能力今非昔比。民航方面,春运期间全国民航客运量将达到8000万人次,日均200万人次,再创新高。全国日均投入保障航班将达到1.65万班,基本上与2019年持平,较2023年增长24%,有足够的能力满足巨大的春运客流需求。
另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现象是,今年春节假期自驾出行占全社会人员出行量的比例将达到80%,而驾驶新能源汽车回家过年和消闲旅游正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风尚。国家相关部门预计,今年春运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干线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约72亿人次。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充电停车位的服务区超过6300个,占高速公路服务区总数的95%。代表着绿色低碳的新能源汽车受到青睐,加上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不断完善,开着新能源汽车出行自然而然就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全国各地处处张灯结彩迎新春
时代在变,不变的是在源远流长的民俗中传承着浓浓的年味,变的是在新的年俗中升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从过农历小年开始,全国人民进入过年的节奏。纷繁多彩、热闹非凡的传统年俗在全国各地城镇乡村登场,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过年味。与此同时,“村晚”“村超”“村BA”、年货大促销、文旅美景推介等新年俗接连登台,过年气氛越来越火热。新华社一篇报道这样概述:老传统和新年俗各放异彩的同时,大大小小的年货美食“大集”、节庆氛围浓厚的非遗体验互动、热烈的民俗节目汇聚……“白天+夜晚”全时段、“线上+线下”全衔接、“传统+时尚”全消费融合场景,正在全国各地乡村将新春新年味推向高潮。据文化和旅游部介绍, 2023年全国各地举办“村晚”示范展示活动超过2万场,参与人次约1.3亿。全国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已经超过46万个,数量还在不断增长。2024年春节期间各地“村晚”热度再攀升,新花样层出不穷,可谓是没有最精彩而只有更精彩。
在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新时代城市乡村文化气息交相辉映中,聚合亿万中国人的情感,焕发人民的精气神。全国各地贯穿春节的乡村民俗文化“盛宴”,大量乡村非遗文化 “走红”,不仅丰富当地群众节日文化生活,而且有效推进农文旅融合,发挥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消费增长的综合效益,盘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激发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豪情。
▲国泰民安,喜喜洋洋迎新年。
穿越历史长河,中国传统春节文化魅力历久弥新。至今,春节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去年12月,中国春节(农历新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赋予更多世界性,充分体现联合国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尊重和对全球文化多样性、国际和谐的推崇。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在文化多元时代,中国春节超越中国范畴,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和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同时也成为带有浓重中国风味和气质的世界性文化品牌、全球新节日。这是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一个缩影。春节临近,神州大地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年味,不少国家也是如此。
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过年仪式感,深刻体现着家庭、亲族、故里、民族和国家深厚地合为一体。浓浓的年味是家乡味、“泥土味”和“烟火气”,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生动写照。“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让我们共同享受过年的愉悦,共同感受流动中国、温暖中国、文明中国的美好!
(图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