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支招 | 出现发热先别慌,是身体在保护自己!科学护理这样做→

2024-02-28 20:59 来源:南方网

  冬春更替,最近广州的天气忽冷忽热,本就是很多细菌病毒活跃的季节,又恰逢开学季,身边的大人小孩都容易发烧感冒。

  出现发热,有人很紧张,有人却比较淡定,但这些关于发热的知识你了解吗?

  本文作者:

  罗俊娜 番禺区南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刘秀芳 番禺区南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

  01 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然而,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影响机体各种调节功能。

  02 发热的原因

  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为多见。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

  03 发热(腋温)的分级

  低热:体温一般在37.3-38℃。

  中等度热:体温一般在38.1-39℃。

  高热:体温一般在39.1-41℃。

  超高热:体温一般在41℃以上。

  04 常用的退热方法

  物理退热

  包括使用退热贴、冰袋外敷浅表大动脉搏动位置、温水擦浴、洗温水澡等。

  将退热贴贴在额头、两侧颈部或腹股沟等部位,或将冰块置于塑料袋中制成冰袋,包一条毛巾,置于额头、双侧颈部、腋窝、肘窝及腹股沟等有浅表大动脉搏动位置,一段时间后体温会有所下降。

  也可用干净毛巾蘸取30度左右温水,在手脚心、腹股沟、双侧颈部等位置擦拭,促使体温降低。

  药物退热

  如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在服用药物之前必须熟读药品说明书,根据说明书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来服用,若持续发热,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不超过4次。

  针对病因的治疗

  完善血常规检查后,根据细菌、病毒感染情况,针对病因治疗。

  05

  出现发热症状

  如何进行科学护理?

  监测体温

  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腋下温度达到37.3℃,即可视为发热。了解患者的体温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发热问题。通常建议在体温不超过38.5℃的时候,可以先用物理降温的方式或者口服有退热功效的中成药

  如果体温已经超过38.5℃,此时单用物理退烧一般是无法将体温降至正常的,可以直接服用退烧药,同时辅助以物理降温的方式来帮助降温。对于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家长更应该密切监测体温,及时使用退热药,并注意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

  充足饮水

  发热会使患者出汗增多,容易造成脱水。因此,要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水分,以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此外,充足的水分也有助于降低体温。

  饮食宜清淡

  在患者发热期间,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水果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免加重患者的胃肠负担。

  保持环境舒适

  发热会使患者感到不适,因此要尽量让患者休息。保持室内安静、舒适、空气流通,避免过度捂热,以免影响身体散热。

  避免过度活动

  在患者发热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或玩耍,以免过度消耗体力,影响恢复情况。

  注意卫生

  发热会使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因此,要注意患者的个人卫生,勤洗手、洗脸、洗澡等。同时,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以免交叉感染。

  及时就医

  如果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高热(39℃以上)、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遵医嘱用药

  如果患者需要使用药物来退热,一定要按医嘱用药,不要随意更改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免影响药效或引起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如果到发热门诊就诊,建议尽量戴好口罩,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来源:“广州卫健委”微信公众号

编辑:陈榕   责任编辑:于艳彬   校对:陈学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