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什么我的肚子总是胀气,老爱打嗝?”在消化门诊科,医生总是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其实,我们的胃肠道是一个“受气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看看这存在于肠脑轴间的秘密对话。
为了更好地解答大家的困惑,我们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肠脑轴,来讲解其中的奥秘。
生理状态下的肠-脑对话
肠道,这个看似平凡的消化器官,实则蕴藏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肠道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不仅参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还通过一系列精密的机制与大脑进行“对话”。
这里大家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大脑与肠道相隔那么远,怎么实现对话呢?近十余年的研究表明,这种对话是需要借助“装备”的,而后者的物质基础当中,核心就是肠道里的微生物群以及它们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网线”。
从大脑的角度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就像是一群勤劳的信使,它们通过分泌短链脂肪酸、神经递质样物质等代谢产物,作为“信息分子”(可以理解为信号)传递给肠道和大脑这个“中央处理器(CPU)”中的受体,后者包括5-羟色胺等受体。以上受体就像是情绪调节的“开关”,一旦胃肠道接收到以上信号,就会触发一系列反应,可能会导致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从胃肠道或消化器官的角度看,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丁酸)等物质是肠道菌群代谢所产生的重要物质,后者又可以反作用于肠道菌群,使益生菌/有害菌的消长平衡,从而导致上述受体分泌发生变化,如某些受体与肠道上皮细胞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结合,可以促进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减少炎症反应,这种情况则不容易出现腹泻或腹痛。同时,受体还可以通过支配胃肠道的植物神经将这一“和平”信号传递给我们的CPU——大脑。
通过以上的对话,实现脑-肠的和平共处,让机体处于一个和谐状态。
情绪障碍下的肠-脑轴紊乱
肠道和大脑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微生物群及其衍生代谢物在肠-脑信号传导中起关键调节作用,从而产生了微生物群-肠-脑(MGB)轴的概念。研究表明,当肠道微生物群发生失衡时,以上精密的“对话”机制就会被打乱。促炎细菌的增多和抗炎细菌的减少,不仅会导致肠道炎症,还会通过影响受体的功能,进一步加剧情绪问题。同时,某些细菌可能减少有益代谢产物的生成,或产生有害物质干扰受体的正常信号传导,从而引发或加剧情绪障碍,后者包括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等。
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微生物组成和代谢物变化导致肠道微环境的稳态被破坏,影响肠道上皮的功能,引起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后者症状包括腹胀、便秘、早醒等。也有研究表明,在焦虑情况下,肠道有害菌数量明显增加,可导致肠道运动加快,从而导致腹痛、腹泻、便意频繁、入睡困难等症状。
微生物群-肠-脑(MGB)轴的紊乱还可以表现在睡眠障碍,后者包括睡眠浅、易醒、多梦、噩梦等症状。
如何让“受气包”不受气?
要解决这个问题,措施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一套组合拳,包括:
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治疗的基础,包括深呼吸、冥想、听音乐或刷正能量的小视频等。此外,上班一族提前做好出行计划,减少通勤压力及缓解不愉快情绪,以上对腹泻、腹痛及便意频繁的患者群体尤其有益。另外,下班后进行适当强度的运动,也是缓解工作疲劳及改善睡眠的有效方式。
饮食干预
近年国际上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地中海饮食(MD)——一种以蔬菜、水果、鱼类、豆类、全谷物、橄榄油烹饪以及适量食用发酵乳制品和少许红酒为主要要素的饮食模式,对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胃肠病(FGIDs)等与肠脑轴功能障碍疾病有益。
微生态疗法
微生态疗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及合生元三大要素,其中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酪酸梭菌、枯草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制剂。益生元是肠道微生物群选择性利用的有益于宿主健康且不直接被吸收的底物,可对益生菌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益生元包低聚果糖(FOS)和低聚半乳糖(GOS)等,是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益生元制剂。益生菌与益生元的组合体称为合生元,后者在临床使用的大部分益生菌胶囊或片剂当中已包含。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马来酸曲美布汀、匹维溴铵、莫沙必利、多潘立酮等调节胃肠动力或改善痛觉方面的药物,需要在消化专科医师指导下使用,并且前提是进行胃肠镜检查,排除消化系统“实实在在”(器质性)疾病后才能使用。
总结
肠脑轴是指肠道与大脑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物质基础是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以及肠脑两者共同表达的相关受体等,它们通过神经、激素和免疫系统进行通信,并且这种通信/对话是双向的,大脑可以影响肠道,肠道也可以反作用于大脑,健康的胃肠道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敏捷、信心更为充足,但当大脑把错误的指令发送给消化系统,那么胃肠道就成了“受气包”了!
促进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和谐的措施是多方面的,情绪与饮食调节是最为基础的非药物性手段。当然了,如果您的胃肠道“受气”问题总是解决不了,请及时到消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