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加快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

广东代表委员聚焦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积极建言献策

2024-03-05 07:49 来源:南方日报

 粤芯半导体项目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粤芯半导体项目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科技创新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广东如何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这一话题,今年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建议通过加大创新投入、营造产业生态、发挥人才作用等举措,加快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宏伟蓝图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

  真言良策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

  发挥领军人才作用

  打造高效创新体制机制

  “汽车企业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体,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冯兴亚说,产业发展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带来良好的环境,而科技创新同时又是形成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把发展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进一步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冯兴亚介绍,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得益于国家的战略引导和政策扶持,各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广汽集团坚持科技创新,目前累计自主研发投入超过450亿元,已经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专利1.8万多件。冯兴亚认为,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塑造新质生产力的一个典范。

  企业如何推动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冯兴亚建议,首先要发挥领军人才作用,打造人才体系。领军人才作为团队指挥官,往往能吸引人才,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其次要打造高效的创新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实现价值提供舞台,为科技成果的落地提供条件。另外还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设先进的试验平台,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为创新研发提供基础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

  让创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

  形成良性循环

  从一家生物医药初创企业,到打破国外企业在神经外科高端产品领域的长期垄断,成为技术领先的上市公司,迈普再生的成长历程,让袁玉宇对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感受深刻。

  在袁玉宇看来,生物医药等新技术所带领的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医药产业具有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大、产品周期长的特点,创新企业从早期研发到产品上市的不同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对投资的需求和依赖更高。他建议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中小型创新企业的支持和补贴,营造更好的产业创新生态。设立快速的市场准入机制和短期的市场保护机制,让创新产品能快速进入市场并享有应有的价格优势,从而有更多资源进一步推动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创业成果由人才团队共同创造,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人才也至关重要。”袁玉宇还建议,重视和发挥产业专家的力量,在国家现有专家库中,建立特定的产业专家智库,或在现有领域专家库中增加产业专家比例,以更好发挥产业端对创新政策和创新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熊水龙:

  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高校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在熊水龙看来,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要进一步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确立以转化为目标的科研立项机制,把成果转化绩效作为项目结题验收的考核指标。”熊水龙建议,要强化转化导向,加大高质量成果供给,如将资源配置与转化评价结果挂钩,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纳入科技资源分配衡量指标,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分配科技资源。鼓励有组织的科研,探索跨校跨专业跨领域跨区域协同攻关,为重点产业链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如何建立健全科技成果项目转化机制?熊水龙建议,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建成高校科技成果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一体化运营。强化科技成果信息披露,面向市场建立常态化信息交流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在人才机制上,可以探索设立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人才职称评聘序列,畅通专职转化人员职业发展和职称晋升通道。加快构建高校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标准和规范,探索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粤来粤好

  琶洲实验室: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出新动能

  在“脑机AI智慧病房”,肢体障碍患者对平板电脑“眨眨眼”就能“自主翻身”。这样的“脑机接口”技术实际应用场景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下称“琶洲实验室”)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生动剪影。

  琶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远清介绍,过去3年,琶洲实验室聚焦广东、广州战略布局和产业化需求,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在大数据、大模型、类脑智能、脑机智能等领域刻苦攻关,形成一批核心技术。面向科技前沿打造人才高地,多措并举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了梯次合理、实力强劲的科研团队。

  比如“脑机接口”技术,李远清钻研了17年,从2019年开始产业化尝试。如今,琶洲实验室脑机智能研究中心的“脑机AI智慧病房”已在广东多家医院的康复科投入试用。患者佩戴的多模态脑机头环可以采集眼电信号、脑电信号、头动信号等多模态信号,计算机融合分析这些信号,从而实现复杂的环境控制。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促进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琶洲实验室已建立包括基础云计算平台、智慧医疗数据平台、芯片研发平台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平台,为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智慧医疗与智慧健康、智慧金融、智能制造等数字经济应用领域提供核心软硬件和大数据支持。

  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服务产业?李远清介绍,琶洲实验室将继续以平台建设作为科研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提升实验室重大科技任务承接和重大科技攻关能力。

  “我们计划与10余家龙头企业深入合作,打造高水平联合研发中心。”李远清说,琶洲实验室将基于合作企业需求开展研发,实行双主任制度,双方共同投入资金,联合招聘研发人员,知识产权共享,成果优先在合作企业转化或者应用。

  粤芯半导体:为国内装备材料提供量产验证场景

  广州黄埔,粤芯半导体三期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设备轰鸣,运输车辆来回穿梭,百米塔吊高耸入云,超长超宽大跨度桁架主厂房映入眼帘。

  “我们将力争2024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以上,确保三期今年建成投产。”谈及今年的计划,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卫干劲十足,“我们还将加快四期项目规划和申报,在国内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一平方厘米的晶圆上布满了上百亿晶体管,一张小小的芯片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内核,更是广东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生动注脚。以粤芯半导体为龙头的一批“芯”产业扎根,正推动广东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6年前,陈卫刚回广州创办粤芯,那时广东本土集成电路制造产业才刚刚起步。6年来,粤芯从“小步快跑”到“快速迭代”,一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家全面进入量产12英寸晶圆的制造企业。

  近年来,粤芯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点研发计划,强化科研机构成果快速产业化能力,有效服务国内模拟信号链、电池/电源管理、人工智能、汽车、泛新能源等领域的专用芯片制造需求。

  通过既有项目高速度、高品质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粤芯已形成千人级规模的专业团队,建立了完备的技术研发、储备和知识产权体系。同时,发挥集成电路产业链链主及龙头企业的带动力,累计引进了150家左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今年我们将加强和省内大学及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畅通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加强前瞻性特色技术开发。”陈卫说。瞄准当前热点领域,粤芯将联合国内优势资源和专业领域院士团队,加快工艺和产品研发,创建国家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培育,为广东引领人工智能产业、光电产业提供重要支撑。

  响应工业和汽车芯片市场的需求,粤芯还将推动“汽车与芯片、新能源与芯片”双链协同,深度挖潜、双向赋能。同时,加快国外高端人才引进和国内人才培养,推动人才聚集。开放产线资源,为国内装备材料提供量产验证场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南方日报记者 尚黎阳 昌道励 钟哲 郭小戈 余嘉敏 孟健

编辑:陈榕   责任编辑:李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