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人民视觉
两会已经开始了。前两天,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建议,应该逐步放开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给消除就业市场上的年龄歧视做个表率。
中年人多半上有老下有小,一失业那可不得了。放开考公的年龄限制,确实可以缓解他们在面对失业时的心理危机。但是呢,我觉得它起到的,更多的就是一个心理安慰的作用。
别的不说,用人单位首先就有自主用人权,即便白纸黑字写着不招35岁以上,那也不违法。在职场上,对中年危机影响更大的,其实是隐性的规则。很多单位的潜规则就是不招35岁以上,如果非要用舆论的压力,让它们在明面上删掉这个要求,人事还是会把中年人的简历扔进垃圾箱。
那么问题来了,年龄稍微大了点,为什么就被定义为“低人一等”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互联网文化的熏染。“35岁红线”这种说法的流行,就是从互联网企业开始的。
它们是新技术的产物,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必须保持着随时拥抱新事物的学习能力。年龄大了,HR就觉得,你跟不上时代了,没法跟年轻人比。不管唐僧再怎么有经验,企业还是想招一个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
这样的潮流,其实在一方面可以打破“老马识途”的经验主义思维,让倚仗年龄滥竽充数的现象变得越来越少。前几个月,我看过一篇推送,讲的就是一家地市报在转型过程中淘汰了80多个员工,并且还犀利地指出,他们缺乏媒体融合知识,却坐拥编制,旱涝保收,实在不该。评论区里有个人说得很中肯:人要居安思危,终身学习,有本事才有主动权。如果求新求变的思潮能够起到一个警醒作用,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但另一方面,它又走向了一个叫做“年轻崇拜”的极端。仿佛日历每翻过一页,人的价值就扣掉一分。年龄大了也不会变成傻子,如果把35岁以上的人统统拒之门外,这未免也太一刀切了。前两年,网易创始人丁磊公开表示,二十年来,网易员工的平均年龄一直保持在29岁以内。无独有偶,马云也曾经语出惊人,他说,在阿里能熬到十年的员工是宝贝,他们进来的时候25岁,35岁的时候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要每年向中国输送1000名这样的人才。这真是一种乐善好施的心态,只可惜那些35岁的员工,大概领悟不到这么大的格局。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其实,“35岁门槛”只是一块斑,它所依附的那头豹子,叫做年龄焦虑。它张牙舞爪地追在我们身后,逼着很多人用逃命的速度去丈量一生——小学提前入学,初中跳级,高一准备高考,大二沉迷考研,研一翘课实习,一毕业被催恋,恋爱了被催婚,结了婚被催生,生完孩子评职称,也不知道宇宙尽头到底在哪。
社会现在发展得很快,但它有时候确实对我们太苛刻了点——至少,要给中途可能出现的停顿留点时间,而不是就算前人跌倒了,后来的人也只能慌不择路地把鞋印留在他们的身上。(南方网王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