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7日17:20,农历六月初五,太阳到达黄经105°时,我们将迎来小暑节气。
小暑是一个体现天气炎热程度的节气,“暑”即“热”之意,《历书》曰“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
一般情况下小暑节气的标志为“入伏”和“出梅”;“入伏”是进入伏天的意思,“出梅”是指江南梅雨结束。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就进入我国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小暑节气一般在初伏左右。
古人认为此时阴气将起却迫于残留的阳气而不得出,所以叫“伏”,而人们迫于炎热也“隐伏避盛暑”。
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以高温、湿热天气为主。
7月7日,广东全省多云,有分散(雷)阵雨局部大雨。中北部和粤西的部分市县的最高温度为33~35℃,其余市县的最高温度为31~33℃。
我国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
温暖和煦的风到了,蟋蟀会在石缝或其他阴凉的地方来躲避炎热,而老鹰因地表高温在天空飞旋。
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小暑节气高温酷暑,湿度也大,人体容易受湿热邪气的侵袭,出现疲倦乏力、头身困重、食欲不佳、腕腹胀满、泛酸腹泻等症状。
故在饮食上要改变不洁、偏食等不良习惯,既要注意清热祛暑,也要注意健脾化湿。
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司运化饮食及水湿。饮食上可多选用荷叶、冬瓜、赤小豆、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清热利水、健脾祛湿的食材。
脾主四肢,多做肢体运动锻炼可强健脾胃,其中足三里穴(双腿外膝眼下方三寸处)是胃经的合穴,“合治内腑”,经常点揉、刺激足三里穴有调理脾胃、运化水湿的作用。
小暑时节人体阳气旺盛,但因气候炎热,耗能较大,又容易引起阳气外泄太过。要遵循“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小暑节气就要做到“少动多静”。每天应作息规律,劳逸结合。
运动时一定要避免强度过大,可在清晨或傍晚至湖边或公园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游泳、瑜伽也是极佳选择,游泳可消暑健身,瑜伽可安神养性。但无论选择何种运动,切忌运动后大汗淋漓,容易耗气伤津。
俗语言“热在三伏”,此时是进入三伏、夏季最热阶段的开始。我国传统医学中有“冬病夏治”之说,进入小暑节气以后,是很多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肺气肿、慢性胃肠炎等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期。
其中天灸就是“冬病夏治”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它是在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指导下,以经络理论及中医时间医学为基础,选用辛温芳香、痛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研末调制,在“三伏天”敷贴于人体穴位,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一种治疗方法。
今年广东省中医院的天灸贴药日期是7月2日、12日、22日和8月1日、11日。广东省中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家开展天灸规范化研究的单位,医院岭南天灸被评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天灸疗法在广东省中医院经过几代的传承,从1983年开始大规模开展,30多年来累计贴药人数达数百万人次,近几年平均每年贴药人数逾20万人次,在社会上和广大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小暑节气穴位养生推荐
小暑节气穴位保健以清肝和胃为主,可以通过按压阳陵泉穴来保健。
◎阳陵泉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作用:主治黄疸、口苦、呃逆、呕吐、胁肋疼痛等肝胆病证;下肢痿痹、膝髌肿痛等下肢、膝关节疾患以及肩痛。
小暑节气膳食推荐(来源于杨志敏教授主编的《每日一膳·夏令节气养生篇》)
◎橙汁泡玉脆(3人量)
食材:西瓜皮半个,橙汁2杯,食盐、砂糖适量。
做法:西瓜皮去外层的青皮,切条,用少许食盐、砂糖腌制20分钟。用凉开水冲洗,再放入橙汁中浸泡2小时,即可食用。
专家点评:西瓜皮有清暑除烦、解渴利尿的功效,经过腌制及橙汁浸泡后,清爽酸甜,儿童非常喜欢。本膳食即可在炎热的夏天作为餐前小吃,也十分适合易上火、常进食肥甘厚腻之品的人群食用
小贴士:虚寒体质人群少食。
◎吃藕
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藕与“偶”同音,所以人们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而莲藕本身有清热养血功效,适合在夏季食用。
◎食饺子
饺子可以开胃解馋,又不会过于黏腻。夏季炎热,倒是成为了容易食欲不振的人们的最佳美食之一。
◎扑流萤
小暑节气期间,雌虫在水草里产卵,虫卵会发微光,大约大暑前后小萤火虫飞出。夏夜里,孩子们还往往用蛋壳、薄纸等,制成透明的火笼,将萤火虫放在其中,形如灯笼。天上星辰,地上流萤,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林嬿钊 谭健成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严慧芳
【通讯员】宋莉萍 查冠琳
【制图】程子宜 实习生陈瑞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校对】胡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