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1日15时59分,农历四月十七,太阳到达黄经60°时,我们将迎来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
关于小满节气名称的由来,历书中有这样的解释:“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
意思是说,从小满开始,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进入小满以后,气温明显升高,雨水开始增多,预示着潮湿闷热的天气即将到来。
21日,粤西市县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和8级左右雷雨大风,其余市县多云,有分散(雷)阵雨局部大雨。广州市区:20日,有中到强雷雨,22℃~30℃。
小满节气的三候为“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苦菜,即为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野菜繁茂之后,其他喜阴的植物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枯尽,麦子等其他夏熟作物籽粒变得饱满,但还未到收获之刻。
潮湿闷热的天气,本来就容易使人中暑、湿邪,此时若贪凉卧睡,又易中风、寒邪。所以风湿症、湿性皮肤病在此节气最是高发。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就尤其要提出“未病先防”的养生观念。
小满节气虽然气温升高,但昼夜温差较大,雨后尤甚,因此要常带备用外衣,避免被雨水淋湿,以防感染风寒。
一旦受风着凉可喝生姜葱白红糖水以防感冒。又因气温的升高,很多人迫不及待地使用风扇、空调降温。而使用风扇、空调的方法不当也容易致病。
一般来说,使用空调时,室内温度不要低于27℃,还要保持室内的通风。人若长时间处在空调房内需多站起来活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老年人和有关节病、颈椎病的人最好穿长裤,戴上护膝或有领衣服方可在空调房内工作休息。平日还要多参加户外运动,适当晒晒太阳,以升发阳气驱赶寒邪。
小满过后自然界的气温不断升高,本身就容易引起人体精神烦躁易怒,此时如果人们的生活欠规律、经常熬夜加班、饮食不定时或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还会产生内热。
外热、内热的交加,很容易使人发生一系列热病,如失眠多梦、面红目赤、口腔溃疡、口干口苦、小便炽热、大便秘结等。
防止热病的发生,就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抑制怒火频发;生活作息规律,合理安排劳作,适当运动放松。
“小满小满,江满河满”。小满过后,降水量增,江河湖泊水面渐涨,潮湿的天气来临。又因南方人本身内湿较重,内湿、外湿的共同作用,容易因湿郁肌肤、肠胃积热、饮食不适等原因诱发各种皮肤病,如湿疹、脚气、下肢溃疡等。
对于皮肤病的预防,应该以饮食调养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黑木耳、西红柿等;忌食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煎炸烧烤之品,牛奶亦建议少喝。
晨起空腹可多喝水,以温开水为宜,可促进新陈代谢、有助内热的排出。
同时要注意顾护脾胃,脾主运化,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弱则水液代谢失常会诱发或加重皮肤病。此外,平时应穿着宽松透气性好的衣服,防止大量出汗;还要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以免外感湿邪。
小满节气穴位养生推荐
小满节气穴位保健以健脾祛湿,疏肝理气为主,可以通过按摩或艾灸中脘穴、期门穴来保健。
◎中脘穴
定位: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作用:主治胃痛、腹胀、呃逆、吞酸、泄泻、黄疸等脾胃症状,还可治癫狂、失眠等情绪疾病。
◎期门穴
定位:该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作用: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肋间神经痛等疾病。
小满节气膳食推荐(来源于杨志敏教授主编的《每日一膳·夏令节气养生篇》)
◎玉米木瓜咸骨汤(3人量)
食材:排骨500克(或直接购买咸猪骨),玉米2根,木瓜半个,生姜3片,食盐适量。
做法:玉米洗净切段;排骨斩段,焯水后用食盐腌制1天(放冰箱中),再冲洗干净。锅内加水煮沸,放入排骨、玉米、生姜,大火烧开转小火煲40分钟,再放入木瓜煲20分钟,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排骨有养血健骨的功效,用食盐腌制后,因咸味入肾,所以咸猪骨还能降气下火。搭配调中开胃的玉米、健脾消食的木瓜和温中和胃的生姜制作此汤,其味道鲜美,是夏季开胃降火的佳品。
小贴士:木瓜容易引起子宫收缩腹痛,早孕者请勿食用。
◎食苦菜
苦菜清热,凉血,属于小满时节的应时蔬菜,虽带苦味,但清爽可口,让你在炎炎夏日,也能品尝出一份清凉。对于苦菜,有不同吃法,或烫熟,或凉拌,或做汤。洗净之后配上酱料,直接吃下,“败火之王”苦菜果然名副其实。
◎祭蚕神
传说,这一天是蚕神生日,人们会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同时南方民间还会祭祀“车神”。
自古传说小满为蚕神的生日,南方养蚕较多,对“祭蚕神”也相对更重视一些,这时人们会以米粉或面粉为原料,制成形似蚕茧的小吃食一起享用,期盼蚕茧能够丰收。
◎摘枇杷
枇杷在小满节气前后成熟,枇杷性凉,有清肺润肺、止咳、止渴、润五脏之功效。不妨采撷枇杷,品尝一番它的甜美。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严慧芳 实习生 陈瑞琦 通讯员 宋莉萍 查冠琳
制图:程子宜 实习生 陈瑞琦
图片来源:新华社、南方视觉等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林嬿钊 谭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