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州人行花街一百五十载

“广州过年,花城看花”成风靡全国的城市品牌

2019-01-31 15:22 来源:广州日报 廖靖文 梁倩薇 张素芹

    “过新年,行花街咯!”

    对于广州人来说,春节最重要的民俗就是逛花市了。按照传统,每到农历年廿八,迎春花市就会盛大开锣。届时,广州人不论老幼,只要有空都会去花市逛一圈,买一株桃花,配几支银柳,带一点鸿运大吉的喜气回家,深信“花市走一走,就有好意头”。

    近年来,在“广州过年,花城看花”的热情邀约之中,众多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一起庆新年,送祝福,共同感受这座千年花城的魅力。

    用我国著名民俗专家、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的话来说,迎春花市这项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活动,既是民俗,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续传承与发扬下去。

    百年传统,彰显本土情怀

    广州人逛花市,不但是为买花,还为感受自身的文化框架。

    在漫长的岁月里,许多传统早已湮灭在时光之中,但为何花市会被保留下来?其实,这是一代代广州街坊的共同选择。每年短短数日的花市,承载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还有人们的本土情怀。

    在我国,春节代表一年的交替,也蕴含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景。而在四季花开的广州,这份愿景无可避免地与鲜花紧紧相连。每年一度的花市,既有市井气息,也充满郑重的仪式感,吸引大家满怀欢乐地参与,在传统的框架之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框架——而这份框架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会让人心安、喜悦,并对未来充满希冀。

    已当了外婆的吴惠红,每年春节都会四代同堂一起去花市逛逛,“这早已是一种仪式了,就跟很多人除夕一定要看春晚一样,我们家除夕一定要去逛花市”。

    吴惠红说,他们这一代人,年轻时最盼望的事情之一就是去“行花街”,不但热闹,还能买点东西满足少女心。在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花市更显得琳琅满目,多姿多彩,光是走一走,就会让人产生许多美好的憧憬。

    长大后,吴惠红谈恋爱、成家、生女,这么多年走过来,她没有错过任何一年的花市。“每年,我们都会在花市牌楼下留影。就算出外旅游,都会行完花街再去。”吴惠红说,如今,不仅小孙女喜欢来热闹的花市玩,父母虽已80多岁,每年也要到花市走一走,沾沾喜庆,讨个意头。“我爸爸这两年行动不是很灵活,但也要来主牌楼下看一看。对于广州人来说,花市就是一个寄托,不但包含着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事实上,花市和花,本身就是广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与时俱进 吸引青春面孔

    花市新鲜商品年年有,形式不断追求创新——就如广州的城市性格一样。

    迎春花市,和不少传统民俗一样,都会面临时代的挑战。有些民俗遗产,尽管底蕴深厚,传承久远,但因为无法吸引年轻人,所以也无奈地走向式微——然而,这不是广州花市的命运。事实上,花市和广州一样,始终务实、开放,不断追求创新。如今,它既是传统的盛事,也是年轻人的舞台。新鲜商品不断登场,举办形式年年创新,不但给年轻人带来欢乐,也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体验。

    “在花市,我挣到了人生的‘第一块金’。可以说,我最早的社会实践就来自花市!”在采访中,80后市民邓小华自豪地向记者描述。

    邓小华从小在教育路、西湖路一带长大,对花市很有感情。“每年寒假,我们的假期都会比其他学校开始得早一点,因为花市指挥部就设在我们的小学里面”。所以,邓小华和伙伴们从小就看着每年的花市开市前,工人在搭棚、花农准备进场、工作人员布置招牌,花贩各施各法招揽生意……耳濡目染多年,终于,在大一那年的寒假,小华和10个小学同学决定一起参加西湖花市的竞拍,并一举投得一个档口,准备售卖年宵品。

    “事非经过不知难。从确定主题到进货、布场,我们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收获也很丰富,11个人全情投入,3天下来盈利近万元。在20年前,这是不少的一笔钱了!我视为人生的‘第一块金’。”邓小华说。

    如今,到广州花市体验的学生越来越多,年纪也越来越小。邓小华当时所处的年代,参加花市竞拍的学生许多都在上大学,但现在大部分都是中学生了。看着一张张青春的脸孔,邓小华就会想起自己的宝贵经历,还会跟孩子讲述当年的“威水史”和新鲜的感觉。

    城市品牌 传播广州魅力

    花市蕴含的美好愿景,将在国内外收获更多文化共鸣。

    “广州是享誉中外的花城,广州百年历史的花市也是全国最早的,开风气之先,为全国所瞩目”。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注意到,“花城看花”已成为风靡全国的城市品牌,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来广州过年,“这就是广州城市魅力的体现,将获得更多的文化共鸣”。

    去年研究生毕业、从武汉来广州工作的蒋凡,今年过年决定不回老家,而是把父母、祖父母等一大家人都接到广州来一起过年。“春节期间,广州不冷不热,很舒服。同事们都说广州很有年味,花市尤其是一大特色。跟长辈们商量后,他们都很感兴趣,决定一家人来广州过年。”

    已经来过广州“逛花市”的青岛人吴敏莉夫妇,今年也买好了来广州的机票。这次同行的,还有两岁的宝宝和双方父母。“2015年春节前,我俩来广州玩,赶上了花市,真切感受到了南国春来早的美好。印象里,整个广州到处有花,到哪里都是一片春意盎然。所以,这次我们带上宝宝和爸妈一起来,共同享受广州过年的美好春光,实在是一件赏心乐事。”

    护花使者马友友 国际著名大提琴演奏家

    连续三年坐镇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一待就是两周。马友友说:“在短短几年中,这个项目已成为我每年最期待的亮点之一。”每年都是春节前来广州,马友友表示很喜欢这座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的城市,“我非常高兴能够经常来广州看一看。”

    在担任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艺术总监之前,马友友也曾于2010年、2012年来广州开音乐会。在他的眼里,广州是一个包容、开放、有远见的花城,“我非常喜欢广州。这里的天气好、人好、吃的也好。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处在江、海之间的广州,人们的生活丰富、思维活跃。”

    自2017年开始,马友友被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请到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做艺术总监,马友友说:“一开始筹划这个音乐周,我们就决定要在广州做。”此前,马友友从未在任何机构或文化项目中担任过艺术总监一职,这也让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在筹备之初就备受国内外业界关注。

    马友友对广州的感受是“难以置信的美妙,可以轻松地做紧张的工作”,他说:“这座美丽的城市里有温暖的人、美丽的花,不仅热情,而且人们都很用心地在做事,普遍有一种轻松的生活态度,让你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你需要关注的事情上。”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被誉为“翻开了中国交响乐崭新的一页”,这对青年音乐人来说是一个挑战,但马友友相信他们具备这样的“勇气”,“我们所做的音乐,既反映了广州的现在,也反映了广州的历史。音乐带给人勇气和希望,而这里的人和演奏家也同样是有勇气的。”

    马友友庆幸广州拥有激发音乐灵感的“安全”气氛,所以导师和青年们在这里可以进行类似于“马拉松音乐会”这样大胆的“实验”。音乐周有一种平等的互相信任的氛围,“在这里,我从青年音乐家身上学到的东西和他们从我身上学到的东西同样丰富。我十分渴求与年轻人合作。”

    “文化互通”是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基本理念。音乐周不单是为了获得完美音准和精准技巧,更为青年音乐人才提供激发灵感和自我展示的舞台,这对青年人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马友友是被邀请来广东参加音乐周的,“我觉得,如果要我自己选的话,我也会因为在这里的经历而选择到广东演出。这边的同事很乐意去努力工作,我认为这种能量是非常宝贵的。”

    马友友认为自己需要更多地了解广东文化。从历史到现在,广东的文化具有一贯性。“从历史上看,因为水路、海运的发达,广东一直都有深厚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具备多样性,而且还在向更广泛的世界扩散。这太棒了!现在它正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