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兴宁市,重整行装再出发!|十问十策④·百千万 看苏区

2024-01-22 08:52 来源:南方+

  静静的宁江,见证了兴宁的高光时刻,亦期待着她的逆境奋起。

  形似米粒,兴宁斜穿梅州,北接江西省、南连河源市龙川,距梅县、五华等经济大县(区)较近。加之坐拥全市最大的盆地——兴宁盆地,兴宁充分发挥区位条件、地形特色、交通优势,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工商贸发展优势,物流业基础由此奠定。然而,大变革潮流下,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兴宁有过踌躇、有过低速,但整体仍在稳中求进。

兴宁市坚持以“百千万工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黄伟金 摄

兴宁市坚持以“百千万工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黄伟金 摄

  万事万物皆在变,唯有变化才是永恒。

  比如,交通之变,事关长远。彼时,国道G205连接梅县和龙川,途经兴宁,大巴和货车会停下来用餐、购物、搭客(货),既发挥“捷径”功能,又做热商贸服务业。此时,梅河高速公路飞跃兴宁。未来,梅龙高铁更将“呼啸而过”。交通快了,“过路经济”也会随之改变。

  今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兴宁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在兴城召开,为接下来兴宁市全局工作定下主基调——以“头号力度”抓紧抓实“头号工程”,全力当好梅州“百千万工程”主力军,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争先进位。

  摆在兴宁面前的,不仅有区位优势、交通网络,还有曾引以为傲的工商贸基础。“小南京”如何再出发,“老齐昌”如何再兴盛,备受瞩目,将不负众望。

  一、进退之间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若困于进退两难之间,则不进也是退。

  兴宁守好稳的基调,昂扬“进”的势头,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破除障碍,激流勇进。

  俗话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从来路中,我们看见光辉、倍增信心——

  兴宁之兴盛,不是徒有虚名。在南汉时,兴宁被封为齐昌府,仅次于广州兴王府,被誉为“粤东第一府”。兴宁崇文尚学闻名遐迩,培养出了不少高校校长、文化名人和院士。兴宁足球颇具人气,势力不容小觑,至今仍有球员效力中超球队。兴宁善于治理,通过兴修水利,实现价值转化,典型代表是被评为省级民心工程的合水水库。

兴宁强化工业园区建设,产业承载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图为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

兴宁强化工业园区建设,产业承载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图为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

  兴宁之兴盛,不是小打小闹。自20世纪60年代,兴宁雄霸“广东工业十强县”宝座长达30年。作为兴宁传统优势产业,机电制造业曾名扬一时。此外,兴宁也有引以为荣的“首创史”,比如兴宁电器厂发明世界第一台联合收割机(简陋型),兴宁球阀厂曾被誉为“中国阀门第一厂”。

  兴宁之兴盛,不是一日之功。兴宁手工业产品颇有市场,早期如毛笔、墨烟、纸扇、草席、土布等作坊众多,产品丰富,物美价廉,很受欢迎,后期又兴起小商品批发、农场种养、商贸流通等业态。颇让人意外的是,近年来兴宁印刷产业别树一帜,开辟了致富路、创造了就业量,表现抢眼。

  改革开放以来,兴宁紧抓发展机遇,发挥工业基础好、成色足的优势,坚持发展主导产业;通过连通梅河、兴华高速,完善城乡交通等,克服苏区区位劣势,畅通内外发展脉络;充分发挥“鱼米之乡”优势,发展形成单丛茶、兴宁鸽、丝苗米、油茶等优势农业产业,神光山等旅游景区名气渐起,径南乡村振兴示范带等不断完善建设,一二三产加速融合,乡村振兴日新月异;以兴宁一中为代表的兴宁教育持续振兴,成为一张靓丽名片,民生温度不断提升。

  回望曾经的“高光时刻”,审视现时的“客观因素”,紧抓“机遇窗口”,兴宁正在顺应时代潮流攻坚克难、一路向前,这正考验主政者的智慧与果敢。“干,才是答案!”

  看来路,明方向,未来之路在于重整、在于破局、在于敢为——

  重振工业雄风,要打破一方宁静。珠三角产业配套齐全,充分发挥工业制造业集聚效应,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这对粤东粤西粤北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是既定的事实,也是残酷的竞争。守是不可能的,兴宁要政商齐心,直视老化落后产能困局,凭着早期打下的工业基础,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再造工业新生态。

  重塑产业体系,要敢于先立后破。“先立”,要以查摆问题为前提,认清现有产业在市场格局所处的位置,找到新的本地“红利”,比如现代农业和养殖业颇有市场,丝苗米、鸽子、淡水鱼等已有一定基础,还须持续发力。“后破”,不仅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要加快培育创新型经济,做大做强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重树经济大市,要勇于乘风破浪。产业风口,稍纵即逝。在万物互联的今天,信息技术“整顿”工业供应秩序,科技含量“指引”市场资本流通,机器代人“颠覆”传统创业思维。兴宁凭借工艺制造基础,既要找到细分赛道,也要找到前端依靠。通过与珠三角城市结对子,前端负责科研,后端负责生产,合理进行要素分配,在风口领域一块起飞,也许并不是梦想。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已经到了没有后退选项的关键时期,兴宁不止于果敢重整,更要勇往直前!

  二、善借东风

  船行江河,借力可致远;善抓机遇,亦当乘风扬帆。今天,兴宁恰遇政策利好、良机叠加——

  其一,“百千万工程”展成效。作为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百千万工程”在兴宁有了更具体的实物载体。2023年11月,兴宁有黄槐、叶塘2个镇,北塘村、潭坑村、坪见村等6个村,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省典型,可谓全市的“领头羊”“排头兵”。如何让优秀者更优、让后进者争先,亦是兴宁主政者当思考的重要发展课题。

  从已有的成功实践看,牢牢抓住“四上”企业培育“牛鼻子”,开展“产业社区”试点建设,发挥“产业村长”效应,积极申报油茶、预制菜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无疑都是兴宁发奋图强的硬举措。事业发展永无止境,乘着“百千万工程”的政策东风,兴宁还可以做得更好、走得更远。具体讲,思想认识上,兴宁打出头号气势、集中头号资源、使出头号力度,时不我待、分秒必争,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行动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营商环境综合改革、重大项目并联审批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力争提振“造血功能”,激活“创新引擎”。

  其二,“融湾入海”正当时。从财政部、发改委印发《梅州方案》,到省委、省政府出台《若干措施》,再到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方案》,政策“大礼包”送不停,发展新举措也更加精细精准。重大机遇下,梅州各县区“铆足劲、加油干”,而拥有“特别能吃苦、特别会拼搏”精神的兴宁,又当“如何为”?

  要想“融湾入海”,得先接近“湾”、看见“海”,思路必是“交通先行”。兴宁拥有的优越地理位置自不必赘述,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一先天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从新近召开的兴宁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看,“融湾”方面的新期待无疑是梅龙高铁,预计今年上半年,兴宁将加入“大湾区1.5小时交通圈”,届时直达广州、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交通“大动脉”通了,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发展实体经济等“硬核”“实招”,才能更好地带动兴宁经济腾飞。

广东热导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练思红 摄

广东热导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练思红 摄

  其三,用活“驻镇帮镇扶村”力量。202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创新开启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域全覆盖推进全省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全面振兴。根据有关部署,广州市天河区对口帮扶兴宁市。借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力。在这场跨越山河、携手同行的结对中,兴宁当如何借力,又应如何更好发力?

  “知己不足而后进,望山远岐而前行”,兴宁在与强者的共进中看到了差距,更找到了方向。从近年的实践看,典型案例有依托帮扶力量共建的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既是“无中生有”,又是“主动作为”,这将成为兴宁培育百亿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兴宁正乘势而上,把步子迈得更大些,比如,学习借鉴广州优化营商环境的好做法、探索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新模式、加快在大湾区城市建立“反向飞地”、大力引进培育发展总部经济等,力争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兴宁经验”“兴宁模式”。

  “善战者不败,善败者终胜。”相信兴宁善于顺势而兴,在“外力”加持下,必能增进“内功”、激活动力,一路“狂飙”。

  三、兴“兴”向荣

  “让‘无兴不成市’盛景重现,激发‘商贸旺地’新活力,点旺‘千年客邑’烟火气”,这是兴宁在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郑重承诺,也是千千万万兴宁人最真挚的夙愿。

  一方面,实体经济是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强盛之基。兴宁要发展实体经济,“靠什么”?经济诘问牵出“千年客邑”新动向——

从形成思路到落地仅不到半年时间,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的建设跑出了“兴宁速度”。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从形成思路到落地仅不到半年时间,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的建设跑出了“兴宁速度”。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平台即舞台,有了大平台就有了施展身手的广阔空间。目前兴宁正全力建设“一区四园”,即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兴宁﹒天河创意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相信读者不难从名字中大致了解各自的发展定位。兴宁正用足用好这一平台,充分结合每个园区的特点招商去、引商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的良好势头。

  产业即脊梁,有了大产业就能挺起“制造业当家”的脊梁。立足原有的产业基础,兴宁精心谋篇布局:实施主导产业重塑工程,做大做强医疗器械等2个主导产业,做精做优现代轻工纺织等4个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等3个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百亿级产业集群。方向已明确,奋斗正当时。兴宁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环境即土壤,有了大环境就能提升企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深化“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窗通取”、力争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开展“局长走流程”活动……只有持续不断打造更优的发展环境,才能吸引更多企业看好兴宁、投资兴宁。兴宁正充分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建设,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强化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为企业到兴宁投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另一方面,民无商不活,国无商不兴。兴宁要发展商贸经济,“如何谋”?经济诘问牵出“千年客邑”新抱负——

  再现“小南京”风采。在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兴宁备受关注,现场会上指出粤东地区重商崇商,对商业发展一定要很关注,要发挥各自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商业。牢记叮嘱才能汲取奋进力量。兴宁正抢抓被列为国家县域商业行动示范县等重大机遇,持续拓展餐饮、休闲、娱乐等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夜经济,用心用情助推文化科技、文化商业更上一层。

  打造粤闽赣边区商贸物流中心。兴宁的区位与交通优势前文已述,关键在于如何使优势更优、强项更强、亮点更亮。学习借鉴各地的宝贵经验,兴宁不妨积极完善商业设施、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大力发展网红经济、直播经济、社群电商等新业态,助力兴宁单丛茶、柚果、油茶等名特优新产品走出大山阻隔、走向千家万户。

  “兴”意之“起也”,大风起兮,必有大作为。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大潮流中,兴宁作为梅州唯一的县级市,相信曾经“霸气”的兴宁,定能筑牢主力军意识,扛起主力军担当,重整行装再出发!

  【文字】南方+评论员 孙文静 张盛良 张柳青

  【执行】张盛良 唐林珍

  【策划】陈戈 丁建庭

  【出品】地方新闻部 理论评论部

编辑:陈榕   责任编辑:李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