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梅州蕉岭县,敢于先行乘势而上!

2024-03-05 08:57 来源:南方+

  蕉岭县原名镇平县,改为现名已有110年。

  作为岭南大地僻远县域,蕉岭与寻乌、武平、上杭和平远等位置相邻、县情相近。蕉岭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面积较大,城镇聚集在山谷河道两旁。破除发展之困,要么走出大山寻找希望,要么引入资源激活“大山”。

  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见效;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和用好。

围绕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三大重点,蕉城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汪敬淼 摄

围绕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三大重点,蕉城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汪敬淼 摄

  蕉岭,“越岭向湾”,“聚蕉发展”。用足“百千万工程”“礼包”、开辟融湾入海“通道”、携好驻镇帮镇扶村“援手”、发挥老区苏区“地利”、强健实体经济“筋骨”、奋书绿美蕉岭“画卷”……蕉岭,现正鼓足干劲、拼出闯劲、砥砺韧劲,用好各项政策利好勇敢突围,加快建设梅州苏区融湾先行区综合示范窗口,奋力在高质量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中走在前列。

  今日之蕉岭,整体势头良好。从县城风貌看,石窟河一衣带水,两岸景观别致,呈现宜居又宜业的新气象。从产业布局看,县辖八镇,各具特色,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双轮驱动发展,重点园区蕉华工业园和广福工业园的平台效能持续释放。从经济发展速度看,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4.3亿元,比增7.6%,居全市第2。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蕉岭也必能跨越山河、风光无限!

  一、聚“蕉”破局

  资源禀赋,是一个地区发展经济的“家底”。一方面,蕉岭的矿产、林木和水资源具有优势,呈现“靠山吃山唱山歌”的寿乡图景。另一方面,人口、交通和产业,也在左右着蕉岭的未来。比如,“七普”数据显示,当地常住人口不足20万,少于1万人的镇有6个,劳动力供给数量不足,人才引入困难不小。再比如,水泥是蕉岭绕不开的话题,2023年全县6家规上水泥企业撑起实体经济一片天。

  综观各山区县,发展多元产业,激发创新动能,是必然之举。为此,蕉岭要敢于破局,主动开局——

  敢于破局,发展交通为先。细看现有路网分布,从蕉岭去往大湾区核心城市,走高速须穿越整个梅州,坐高铁须穿越潮汕地区。这种“山长路远”的客观现实,阻碍了优质要素资源涌入大山。解决交通困局,必须开辟“近路”、拓展“先机”。

  把握“过路机遇”,连接融湾“大动脉”,改写发展格局。借助地理区位优势,蕉岭可考虑如何加入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形成“左右通达”之势,进而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都市圈,海西经济区,赣州、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以龙龙高铁为例,福建武平县至梅州段经由蕉岭到梅县、梅江区,由此形成蕉岭高铁站通往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之便利,这与瑞梅铁路经平远进梅县、梅江区有共同的考量。县域经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连接中再上新台阶。

塔牌集团继续推进现代科技与传统水泥产业的融合,全面提升传统水泥产业核心竞争力。丘林强 摄

塔牌集团继续推进现代科技与传统水泥产业的融合,全面提升传统水泥产业核心竞争力。丘林强 摄

  敢于破局,发展产业为要。一方面,蕉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泥工业,一度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产品远近闻名,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另一方面,蕉岭树木繁多、毛竹成海,森林覆盖率达79.4%,是广东林业生态最好的县域之一。如何顺应绿色发展新形势?蕉岭的市场主体给出了明确答案:产业多元共兴,引领高质量发展。

位于龙安村的蕉岭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汪敬淼摄

位于龙安村的蕉岭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汪敬淼摄

  把牢“物流商机”,接入“毛细血管”,做大做强富民产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正在解决“走不出去、提不起价”的难题。蕉岭着力培育多元产业,农作物中丝苗米、特色水果、茶叶、白芨等初具规模;深加工方面,凭借15万亩毛竹推出的竹代塑、竹代钢、活性炭等受到市场欢迎;矿产方面,蕉岭优质重钙,仍然“深居闺中”,需要深度开发,做强“工业粮食”。此外,各地小镇环境优美、特色鲜明,休闲旅游和康养行业也颇有空间。凡此种种,如何引入资本,促小成大、做大做强,并形成有口碑的优势产业,值得主政者用心思考、用情投入、用力推动。

蕉岭县全力加快项目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图为蕉华工业园区。丘林强 摄

蕉岭县全力加快项目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图为蕉华工业园区。丘林强 摄

  敢于破局,实体经济为本。目前,蕉岭产业园区主要呈现“南北呼应”“各有千秋”的特点。南部发展相对成熟的蕉华工业园,业态丰富、发展正劲;北部正在成长的广福工业园,成功列入省级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并入选省级特色产业园。重点布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相关特色产业园加速成长,形成产业发展梯队。众所周知,人才科研环境、园区的承载能力、工业产值增长空间、产业集聚效应等彼此环环相扣、相互促进。正因此,做强平台,一刻也等不得。

广福园区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提升园区承载力、要素保障力,全力打造融湾入海桥头堡。丘林强 摄

广福园区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提升园区承载力、要素保障力,全力打造融湾入海桥头堡。丘林强 摄

  把准“园区图谱”,驱动“发展引擎”,发挥“协同效应”。蕉华工业园因205国道连着梅县白渡镇,在承接梅州主城区产业溢出上“近水楼台”、优势明显。广福工业园因长深高速连着武平和上杭,省际往来便捷,既可实现明确的产业分工,又可实现跨区域产业互补,促进强链补链。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中,要做大优势农业的产业规模,串联主要农业产业社区,整合“庭院经济”,持续做好质量、做优口碑,进一步擦亮“寿乡”金字招牌,融入湾区“消费圈”。

  “知不足而后进,望山远而力行。”蕉岭县委书记、蕉华工业园区党委书记刘鸿涛对蕉岭的困局有深入的认识:“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尚无百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够均衡、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面对短板,蕉岭主动破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二、乘势越“岭”

  “胸怀鸿图志,奋发勇向前”。致力破圈突围的蕉岭,惟有紧抓机遇、乘势而上,方能步履铿锵、爬坡越岭、行稳致远——

  乘“百千万工程”之势,蕉岭成功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在“头号工程”的强力加持下,以村级单元为例,2023年,蕉岭在全市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65个村达到15万元以上,7个村达到50万元以上。当前,蕉岭在县、镇、村三方面共同发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优化,以期进一步塑造优势、调整结构、增强动力和实现价值。

  势要起而不可落,蕉岭要进一步依靠广大群众力量,切实推进蕉岭首批省典型的1镇6村“苦练内功”,以图整体提质、加速突围。其中,蕉城镇发挥主城区牵引作用,长潭镇、新铺镇、三圳镇正在加快形成“典型村示范带”,文福镇和广福镇正在优化升级产业,蓝坊镇和南磜镇正在发力绿色经济,这种良好势头也将提振所在镇村的“精气神”,更好起到联动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蕉城镇加快推进绿美生态建设,重点打造“寿乡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村庄绿美环境。汪敬淼 摄

近年来,蕉城镇加快推进绿美生态建设,重点打造“寿乡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村庄绿美环境。汪敬淼 摄

  乘“融湾入海”之势,蕉岭加快建设梅州苏区融湾先行区综合示范窗口。作为梅州苏区融湾的“策源地”“见证者”“先手棋”,蕉岭充分发挥有利的区位条件,积极探索、先行先试,规划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蕉岭片区),在用地、资金、平台建设等方面得到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2023年12月发布的《关于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支持“在蕉岭等省际交界地区打造苏区融湾先行区综合示范窗口”。

  面对大好势头,蕉岭要持续深化“谋项目、争资金”发展理念,用好“苏区+湾区”叠加政策,抢抓政策窗口期,精准谋划一批产业项目和城乡基础设施项目;要纵向借力省直部门组团式帮扶,充分释放各类资源叠加效应,推动帮扶任务项目化、帮扶项目清单化、帮扶清单节点化,推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广东华鸿生物健康有限公司白芨系列产品研发生产项目建设现场。丘林强 摄

广东华鸿生物健康有限公司白芨系列产品研发生产项目建设现场。丘林强 摄

  乘“制造业当家”之势,蕉岭努力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深度谋划建设绿色重钙循环经济产业园、主动承接珠三角城市的产业转移、推进“双向飞地”等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设、推进塔牌固废利用等22个总投资42亿元的强链延链项目建设……作为山区县的蕉岭,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立足优势而不满足于优势,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做到不仅能生存,还要有大发展。

  强“筋骨”、挺“脊梁”,蕉岭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用好结对帮扶政策,在横向协作方面,依托广州番禺对口帮扶优势,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落户产业园,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再比如,努力优化营商“软环境”,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建立“沉浸式”企业服务机制,采取“一对一”方式与企业深入对接,及时了解企业所需、政策所求,助力实体企业健康发展。

  乘势先行,实质是勇于跳出“舒适区”,做到“有位更有为”。蕉岭正处于向上发展的最好时期,在顺应高质量发展大潮中,蕉岭不应有迟疑、不应有观望、不应有徘徊,而是要用好解放思想这一锐利武器,学懂弄通各项政策内涵和利好因素,找准方位、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把工作成果回馈群众,再造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三、绿色提“质”

  有人说,蕉岭最大的特色是“长寿乡”,最好的底色是“绿色”。将“特色”转变为“特质”,将“底色”转化为“底气”,蕉岭需要加紧发掘和培育“新质生产力”。

  蕉岭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典型案例。蕉岭是广东重要的水泥和新型建材生产地,同时拥有优质的生态资源,水土含有的硒元素非常高。依靠矿产而兴的蕉岭,在发展的路上并没有忘记留住绿水青山。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蕉岭县林地总面积达112.7万亩、活立木总蓄积69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9.04%,成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

石窟河(滨水公园段)是一条集景观、游憩、交通和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美丽河道。汪敬淼 摄

石窟河(滨水公园段)是一条集景观、游憩、交通和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美丽河道。汪敬淼 摄

  深耕“绿富美产”,蕉岭有底气,成色好。蕉岭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通过落实“林长制”、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打造“寿乡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提升绿道品质等举措,厚植生态底色,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其中,2023年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高标准实施林分优化提升2.5万亩、森林抚育提升3万亩,成为全市最早且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绿美任务数的县。

  与此同时,蕉岭坚持把“百千万工程”作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依托“寿乡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以乡村产业为主抓手,推动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更多流向农村,推进城乡产业链延伸对接,培育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共兴,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与绿美经济双赢的发展之路。

蕉岭竹资源丰富,是天然的绿色“宝库”。

蕉岭竹资源丰富,是天然的绿色“宝库”。

  深拓“绿水青山”,蕉岭有基础,市场好。按照规划,蕉岭将重点打造丝苗米、毛竹、蜜蜂三大产业,培育壮大食用菌、预制菜、辣椒产业。围绕白芨、珍稀食用菌等林下资源,推动林下产业向食品、保健品产业延伸升级,白芨牙膏及口腔护理液研发生产项目扎实推进。此外,依托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蜜蜂产业园健康食品生产基地。做好“土特产”文章,比如实施新铺镇“国家级辣椒产业示范区”和三圳镇食用菌产业示范园等项目。

逢甲大桥维缮加固并全线通车。(徐志宝摄)

逢甲大桥维缮加固并全线通车。(徐志宝摄)

  守护“绿色乡愁”,蕉岭有抓手,前景好。当前,蕉岭正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实施61公里“四好农村路”改造提升。蕉岭的乡村宜居宜业,正在加强特色民居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借力星海音乐学院等高校的帮扶资源,推动文化赋能、艺术赋能,建设一批文化乡村、艺术乡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进一步承接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旅游需求方面,蕉岭做足准备功课。据近期文旅部发布的全国甲级、乙级旅游民宿公告,蕉岭醉美书院精品民宿符合全国甲级旅游民宿标准,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留住更多游客。以民宿为载体、以青年才俊为主体、以当地居民为劳动力,以广大游客为服务对象,高品质民宿的打造,正在承接返乡创业的市场需求,前景十分看好。

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通讯员 汪敬淼 供图

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通讯员 汪敬淼 供图

  改革“绿色田地”,蕉岭有空间,成效好。蕉岭历来是改革探索的摇篮和试验田,近年来承担了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等重大改革任务。而这些,也给蕉岭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同时,扎实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城乡融合发展、田长制等试点,如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撂荒地“化零为整”,从人均4分田到集约千亩良田,确立了“田长制”守护粮食安全,引进企业发展蔬菜产业供应大湾区。值得一提的是,新铺镇全镇整理了21个村的碎片化建设用地,集聚出2000亩产业用地,为产业园区建设提供了空间保障。

秋日寿乡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廖静宜 摄

秋日寿乡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廖静宜 摄

  今年2月21日,蕉岭县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县委书记刘鸿涛发言掷地有声,发展思维坚如磐石:“全县上下要迅速行动起来,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气神,以‘百千万工程’典型县和融湾综合示范窗口的实干担当,全力跑出蕉岭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奋力在高质量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中走在前列。”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蕉岭发展势头正强劲,交通网络正优化,产业格局正调整,绿色动能正形成,大好前景一片广阔。奋进新征程,相信敢于先行、乘势而上的蕉岭,也一定能步步为“赢”,引“岭”未来。

  【文字】张盛良 孙文静 陈萍

  【执行】张盛良 唐林珍

  【策划】陈戈 丁建庭

  【出品】地方新闻部 理论评论部

编辑:陈榕   责任编辑:李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