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着悠扬瑶歌和特色瑶舞,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暨“送法下乡”专场普法活动在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开幕。众多瑶族群众身穿本民族节日盛装,喜气洋洋来到活动现场,用瑶族歌舞表达了对民族团结和民族法治工作的拥护和支持。
广东省民族宗教委送法下乡进民族地区。
这是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开展民族普法工作的一幕。广东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地区之一,56个民族成份齐全,同时也是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从海上最早传入我国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民族宗教工作重点省份。当前,岭南大地56个民族团结和谐,五大宗教和睦相处,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广东民族宗教工作的良好局面,正是长期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以法治思维主导工作结下的硕果。“七五”普法期间,广东省民族宗教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服务中心大局,强化责任担当,整合系统资源,创新方式载体,紧贴民族宗教工作的实际和特点,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民族宗教工作,以法治保障了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为我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建设高水平法治广东,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章立制,筑实普法工作“四梁八柱”
今年5月29日,正是抗疫的非常时期,一场全省1900多名民族宗教干部参加的网络视频会议正式召开。
会议主题是学习宣传贯彻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广东省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条例》和新修订的《广东省宗教事务条例》。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主任李秀英指出,“两个条例”同时由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充分体现了我省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广东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迈出了新的步伐,各级部门应努力通过贯彻实施“两个条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民族宗教工作。
在普法工作中,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坚持立法引领,立法和普法同频同步,“两个条例”和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出台,正是省民族宗教委从顶层设计开展执法普法工作的最新例证。在完善这些法规制度体系过程中,省民族宗教委还通过基层调研、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组织召开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开展法规政策解读等工作,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以立法为契机,强化公众参与,积极面向管理服务对象和社会进行普法宣传。
“七五”普法以来,省民族宗教委完善机制建设,将普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统筹谋划,机制先行,制度保障,聚力推动普法工作开展,促进全民守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协调发展。
在普法责任上,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广东省民族宗教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和分管委领导担任主任的普法工作办公室,加强普法工作协调领导,实行专题普法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推行全员普法,大力推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化解民族宗教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全省民族宗教委系统内,学法用法有声有色。首先是坚持领导干部示范引领,制定《广东省民族宗教委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将委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情况列入干部晋升考察和年度评选指标。其次是深入学习宪法和民法典,为全体干部统一购置新《宪法》《民法典》,与民族宗教工作法律法规一同作为工作案头书,邀请法学专家作专题报告,并组织开展全委工作人员专题学法考试,参考率、优秀率达100%。
加强干部队伍法治培训是学法的重要一环。“七五”普法期间,全省共举办民族宗教法治学习培训班、专题讲座、学习论坛等逾2000余场次,培训人员约7万人次。连续六年举办“全省民族宗教系统依法行政培训班”,定期组织举办全省民族宗教系统政务培训班、宗教工作干部培训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培训班等十几类培训班,共培训逾4000多人次。同时坚持以会代训,每年举办珠三角城市民族工作联席会议等,专题学习民族宗教工作政策法规,切实提高全省民族宗教工作人员法治水平。
同时,注重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和宗教界人士法治培训,完善学习培训机制。除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座谈会等常规形式组织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人士集中学习外,还突出特色,通过把法治教育纳入讲经讲道、开展“送课到校”活动、举办“知边疆赞边疆”展览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普法工作,提高他们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制度机制建设和系统内学法活动,更加夯实了普法工作基础,为面向全社会的普法提供了根本保障。
坚持“四个突出”,构建民族普法新格局
七五普法期间,省民族宗教委紧紧拧住“四个突出”:突出普法重点,突出民族元素、突出基层普法、突出特色创新,民族普法工作品牌越擦越亮。
2020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这一天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蒙洞村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壮家“七月香”戏水节今年在该村举办。今年的戏水节被搬上“云端”。当天通过央视频、抖音、“云上连山”、“爱连山”等平台在线观看的观众达120多万人,蒙洞村成了省内外关注的“光彩村”。
七年前,蒙洞村还是一片贫穷落后的景象。该村地处粤北山区,全村人口93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近70%,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脏乱差现象突出。由于贫困偏僻,全村有几十个大龄男青年娶不到媳妇,被周边群众称为“光棍村”。
蒙洞“光棍村变光彩村”,离不开广东省对民族地区的制度上的倾斜支持。七年来,通过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法规,帮助该村试点“农综改”,开展土地整合、涉农资金整合,解决了土地细碎化和涉农资金碎片化问题,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蒙洞村是广东省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广东全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其中瑶族、壮族、回族、满族、畲族为世居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共有3个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7个民族乡和389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全省现有少数民族人口共约50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超过400万,是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最多、增长最快的省份。
2020年4月,广东出台《广东省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条例》,将推动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为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开全国立法保障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河。据统计,仅2019年来,投入民族地区发展资金达4.6亿元,支持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资金达8000多万元。
七五普法以来,在涉民族工作普法上,广东省民族宗教委立足民族团结宣传创建,打造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知名品牌。每年9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省宣传、统战、教育、民族部门联合发文部署,每年设定一个主题,上下联动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办民族知识竞赛、举办专题展览、发表署名文章,采取悬挂宣传横幅、出宣传栏(窗)、发宣传册(单)、制作专题片和在广播电视报刊开辟宣传专栏、发送民族政策宣传短信、开展微语录和微征文活动,5年来宣传月期间全省直接和间接受众达到500万人次。
在普法工作中,省民族宗教委突出把普法工作与民族元素结合,把民族政策法规宣传融入“盘王节”“十月朝”“戏水节”等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把政策法规宣传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将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融入阿訇讲经等,普法工作更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
同时,省民族宗教委着力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宣传民族法规政策、普及民族知识、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阵地作用,先后创建了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等4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及3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普法进基层,涌现了一批典型示范。省民族宗教委将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容,通过典型示范,营造创先争优工作氛围。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广东省17个模范集体和21个模范个人受到表彰;我省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等27个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七五普法期间,通过形式多样、切合实际、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民族普法活动,工作成效得到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坚持恒心恒力,实现宗教普法久久为功
今年7月30日、8月6日,广东省民族宗教委联合相关部门,分别在广州大佛寺和韶关云门山大觉禅寺、广东佛学院云门学院举办“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暨“谁执法谁普法”专场普法活动,通过主播讲解、展板、派发宣传品和现场咨询等方式开展普法,除现场数百名群众外,两场活动吸引了南方+40余万网友关注。
广东的宗教普法工作具有线宽、面广、普法工作难度大的特征。截至今年5月,全省有宗教教徒335万人,共有宗教活动场所3086处、已认定备案宗教教职人员7500余人、宗教团体257个、宗教院校4所。另外,全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和信众数量众多,普法工作难度大。
“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已成为省民族宗教委普法工作一大知名品牌。连续七年举办“学习月”活动,每年确定不同主题、安排重点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加强宗教普法宣传教育。每年“政策法规学习月”期间,各地深入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高校、企业、社区等组织开展“送法下基层”、宗教政策法规知识竞答、有奖竞猜、现场咨询、书画展等群众新闻乐见的普法活动。
据统计,近5年“学习月”期间,全省民族宗教系统投入经费1500多万元、举办培训班1750余场次、发放学习资料46万余册,制作宣传墙报(横幅)3万多条。仅2019年全省发放普法资料超过57000册、宣传海报10000多张,制作宣传墙报或者横幅1000多条,利用微博、微信、网络终端等新媒体推送信息20多万条,举办培训班和业务讲座300余次,培训人员2万多人。
“四进”活动是省民族宗教委另一个宗教普法品牌。2018年9月11日上午,广东省宗教界在佛教光孝寺、道教三元宫、伊斯兰教先贤清真寺、天主教石室圣心大教堂、基督教东山堂同时举办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四进”宗教活动场所启动仪式,五星红旗同时在五大宗教活动场所升起。
目前,全省共有1263处具备条件宗教活动场所全面完成“四进”,其他宗教活动场所根据实际开展进场所活动。为深化“四进”活动,组织开展“国好·法大”主题教育活动,以视频直播形式组织全省宗教界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和《民法典》、新修订《广东省宗教事务条例》,引导我省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和教规的关系,坚定宗教中国化方向。
“和谐寺观教堂”和“平安宗教活动场所”创建活动也是省民族宗教委一个普法重要品牌。针对宗教工作领域存在的非法传教、境外宗教渗透、宗教商业化等问题,省民族宗教委将法治教育纳入创建指标,连续组织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和“平安宗教活动场所”创建活动,各地通过互检互评、指导督查,发动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加强宗教界自身建设,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奠定坚实基础。全省“和谐寺观教堂”创建达标场所达80%,共有20处宗教活动场所获得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20名宗教教职人员获得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省民族宗教委还创新普法形式,吸引更多的干部群众参与。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开展“宗教政策法规知识网络竞答”活动。竞答活动在微信群和朋友圈等迅速扩散,仅推文阅读量就达1.8万人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各地民族宗教部门干部、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社会其他群众的参与热情,两次活动覆盖近80万人,直接参与竞答的有效答题总人数近35万人次,取得良好的普法宣传效果。
在普法工作中,省民族宗教委在用好委“一网一刊一号”(委门户网、民族宗教工作刊物、民族宗教公众号)的基础上,落实“互联网+法治宣传”理念,广泛运用微信、南方+客户端、抖音平台等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开创更多、更便捷的学法用法渠道。如与南方农村报合作,在南方+开辟广东省民族宗教委“谁执法谁普法”专题,发布全省普法案例、普法工作动态等,自6月以来,专题日最高阅读量达到2.5万人次,文章最高被分享达33级,文章最多被阅读5.3万人次。创新运用短视频方式在抖音开展民族宗教普法;结合今年《广东省宗教事务条例》修订出台,还采用动漫形式,编制发放动漫宣传册10000多份。
坚持简政提质,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
公平公正执法,就是最好的普法。省民族宗教委在执法活动中,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并取得明显成效,助力高水平法治广东的实现。
首先是简“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44项省级行政权力逐一研究论证,并进行压减(含重心下移、整合、委托),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全面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标准化,完成各项要素达30000余项,所在事项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网上办结率为100%,同时加强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政务服务工作获评全省先进单位。
其次是强“基”,坚持规范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贯彻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两平台”建设,完成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平台建设相关工作。制定完善行政执法裁量权等相关标准,规定执法流程,夯实执法基础。
同时坚持维护相关群众的合法权益,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普法宣传。指导广州、深圳、东莞和湛江市霞山区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广州市在重点街道创新建立“三站一队”(少数民族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作站、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承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管理任务。在广州、深圳、韶关、惠州、东莞等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试点开展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培训工作,向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宣讲民族工作政策法规,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
及时依法处置宗教非法活动,妥善调处涉民族宗教矛盾纠纷。落实定期研判工作机制,深入各地开展涉民族宗教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台帐,加强督察督办。“七五”期间,与有关部门合作,依法处置了一批涉民族宗教因素矛盾纠纷事件,有力维护了我省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此外,在处置宗教非法活动工作中强化以案释法,提高民族宗教工作干部行政执法水平,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如指导揭阳普宁市民族宗教局对某非法宗教活动点的违法问题问题集中整治和取缔,并通过“普宁通”APP和电视台向社会以案释法。
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2018年,省民族宗教委处理首宗涉行政复议案件,作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参与行政复议工作。在行政复议现场调查等环节加强与复议申请人、第三人沟通协商,宣传宗教政策法规,最终圆满解决。
最后是严“管”,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关切的问题,认真做好省大人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七五”期间,共办理涉民族方面建议提案40余件;完善信访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接访、办理、转办、办结等环节,确保举报箱、电子信箱、热线电话等畅通有效,接受群众监督,每年依法处理信访案件数十宗,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回音。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欧阳胜勇 伍思懿